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489321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第三单元第 2 北魏孝帝改革的措施 教案一、教材分析【程标准】归纳北魏孝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4)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

2、论: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小论写作: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孝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2)认识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3)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以及要勇于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孝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教学建议】本教材从三个方面,两个时期

3、介绍了孝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条理清晰。前期改革在冯太后主持下进行,重点是建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治经济制度,主要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新的租调制;后期改革是在孝帝亲自主持下进行,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和史资料,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并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鉴于本教材在整个题中承上启下的地位,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孝帝改革每一项措施实施的原因和作用,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这场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二、教学过程:新导入

4、:利用教材中的引言导入新:496 年,孝帝巡幸嵩。留守洛阳的太子恂对改革一直心怀不满,阴谋策动叛乱。事情败露后,孝帝将太子恂废为庶人,囚禁于洛阳。次年,又以不思悔改为由,将他处死。同年,鲜卑族贵族中的一些元老勾结武高官发动兵变,也遭到孝帝的坚决镇压。这些叛乱事的接踵发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孝帝的改革,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那么,孝帝究竟推行哪些改革措施,使得守旧势力如此不满,企图作垂死挣扎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本新的学习。讲授新北魏孝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一)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1、重点:建立新制度,取代旧制度2、措施:(1)制定俸禄制,整顿吏治:原因: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

5、贪污成风。北魏官吏旧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劳动人口,地方官只要上交一定数量的租税和绢帛等实物,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结果吏治黑暗,贪污成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后果,直接威胁到北魏政权的稳定。内容: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孝帝以前,北魏没有俸禄,故官吏贪污、经商盛行,引起社会矛盾尖锐。公元 484 年,孝帝下诏实行俸禄制。规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供百官之禄。即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同时将班行俸禄与严惩贪赃紧密地联系起,规定了在“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治措施。以后官吏贪污超过一匹绢就要处死。颁俸禄

6、这一年,因贪赃而处死的地方官达四十多人。其中一个叫李洪之,由于是献帝的舅舅,孝帝亲自审讯赐死。作用:使吏治有了好转。孝帝实行的俸禄制,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整顿吏治、惩办贪污,使北魏吏治状况开始明显好转,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成为推动北魏王朝走向兴盛的重要因素。史书曾称颂孝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 。(2)推行均田制:原因: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北方自西晋后期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兵戈不息,百姓流亡,以致“千里无烟”,土地大量抛荒,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这就使得均田制的推行成为可能。为了缓和社会矛

7、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48 年,冯太后、孝帝采纳大臣李安世的建议,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北魏孝帝于太和九年(公元 48 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主要规定:男子 1 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 40 亩,妇人 20 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 1 头授田叨亩,限 4 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男子授桑田 20 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 20 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 10 亩,妇人 0

8、 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受田以后,百姓不得随意迁徙。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给数额不等的职分田,刺史 1 顷,太守 10 顷,治中、别驾各 8 顷,县令、郡丞各 6 顷,不准买卖,离职时交于继任者。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具体办法有所变更。北齐男子 18 岁开始授田。唐代女子不授田,男子授永业田 20 亩,口分田80 亩,狭乡减半。永业田、口分田均不得买卖,但迁徙和身死无力营葬者可卖永业田,从狭乡迁往宽乡者可出卖口分田。实质: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作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

9、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设立三长(zhng)制:目的: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内容:即邻长、里长、党长北魏后期的基层政权组织。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各地宗族坞堡林立。北魏政府利用各地“宗主”“督护”地方实行宗主督护之制。魏孝帝元宏改革时,为加强中央政府对人民的实际控制,采纳给事中李冲建议,于太和十年(486)建立三长制,以取代宗主督护制。三长制规定: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五里为党,设一党长。实行三长制三长直属州郡原荫附于豪强的荫户也将成为国家的编户因而必将与豪强地主争夺户口和劳动力。李冲提出实行三长制的建议后在朝廷中引起激烈争论。坚

10、持宗主利益的中书令郑羲和秘书令高佑是反对派代表。他们对主持辩论的冯太后说三长制看很好实际行不通。朝臣中支持郑羲高佑意见的大有人在。李冲和太尉元丕据理力争指出实行此制对公私都有利。最后冯太后从加强中央集权出发认为实行三长制既可使征收租调有根据和准则。又可清查出大量的隐匿户口三长制终于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实施。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作用: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4)推行新租调制:目的: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内容: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北魏前期租调很

11、重,每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每人又征税帛一匹二丈,以供调外之费,农民负担相当沉重。实行“班禄”制后,又增加帛三匹,粟二百九斗,作为官吏的俸禄开支。而且在实行过程中,士族豪强多向普通民户转嫁负担,农民往往被逼得“弃卖田宅,漂居异乡”。这样的赋役制度只能使国家编户齐民大量减少,政府的税随之萎缩。为了吸引广大隐附和流散的人口重新成为国家编户,同时也为了适应均田制实施后的新情况,北魏政府制定和推行了“新租调制”。 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 2 石、调帛或布 1 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与此前的租调额相较明显下降,大致只有均田制之前租调额的 1/2 左右,属于轻徭

12、薄赋的政策。作用: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3、影响: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二)后期迁都和移风易俗(孝帝亲政后主持):1、重点:移风易俗2、措施:(1)迁都洛阳:原因:政治上:统治中原的需要;孝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

13、地,非可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这表明孝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 “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经济上: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后,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

14、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军事上:北边强敌柔然的骚扰;公元 4 世纪末至 6 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主要是柔然和敕勒。当时,正是我国历史上处于十六国、南北朝纷争对峙时期。柔然,亦称蠕蠕、茹茹、蝚蠕等。而“蠕蠕”之名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认为柔然智力低下,败多胜少,所以嘲讽他们是不会思考的虫子,所以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北魏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北魏与柔然前期有过多次交锋,辑录于下:道武帝时代 柔然入寇 2 北魏还击

15、 3 柔然朝贡 0 柔然诈降 1明元帝时代 蠕蠕入寇 3 北魏还击 4 蠕蠕朝贡 0 柔然诈降 1太武帝时代 蠕蠕入寇 4 北魏还击 13 蠕蠕朝贡 6 蠕蠕诈降 4成帝时代 蠕蠕入寇 0 北魏还击 3 蠕蠕朝贡 0 蠕蠕诈降 1地理上: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倾慕汉族

16、化。孝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化教育,对汉民族的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化忠实的推行者。孝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 ”(魏书任城王传 ) ,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化有关。策略:迁都动议与南下伐齐魏孝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西大同市东北)迁到洛阳。但又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帝发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 ”孝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