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孙悦斌气息三层及旋律

mg****85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62KB
约42页
文档ID:35472128
孙悦斌气息三层及旋律_第1页
1/42

孙悦斌谈对吐字归音的认识(重要)孙悦斌谈对吐字归音的认识(重要)““口齿唇舌口齿唇舌””————我们的第二副我们的第二副““声带声带””有些人一直认为“声带”是我们的发声唯一器官,我认为其实不然 “口齿 唇舌”不但能发出声音,更是能帮助“声带”修饰语言的最重要的器官,可以 说是我们的第二副“声带” 试想,如果我们不用“口齿唇舌” ,而只靠声带发声,语言将不复存在但 又有多少人关注过“口齿唇舌”对一段完美语音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呢?通过意识指令和气吸,调节喉部肌肉,会让我们的声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 音,完成语言中音律及音色的变化而吐字归音则是由“口齿唇舌”来完成的 一段语音中吐字归音是否精准,和“口齿唇舌”的运动习惯息息相关我们还是拿标准普通话和地方方言做比较,除了规范四声及标准音律的差 别外,吐字归音的标准及规范与否亦相去甚远所以,如果说我们语言中的 “声源及音律”是一张张各具特色的“脸” ,那么由“口齿唇舌”完成的吐字归 音就将是它们丰富多彩的“表情” 尤其在商业语言中,这个“表情”尤为重要 在商业语言中,除了“声带”发出声源的音色以及音律的变化外,吐字归音的 特色,是非常关键的,将决定其语言的风格特质。

为什么说吐字归音将决定语言的风格呢?有很多好的配音员,既可以配译 制片或影视剧中不同性格的人物,又可以配各类题材风格迥异的广告及专题片, 而“声带”对于他来说只有一副,也就是说声音的“本体”只有一个,那么为 什么他能够驾驭如此多的风格题材,亦展现不同的语言特质呢?抛开情感塑造 能力的层面,单从技巧上看,这些多样化的风格不可能因 “声带”而变化, “声带”只能提供声源和音色,无法决定语言中的风格而“口齿唇舌”所完 成的吐字归音才是唯一可参与语言风格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很多人以为练好了声音就能练好语言,每天早上不停的“啊啊啊哦哦哦” 的,指望练好一付声带来提高语言功力,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声带所发出的声 音即“声源” ,在语言三元素中只是“体”的作用,即使把声带练得象牛一样粗 壮也无济于事,语言功力的提高同样会很缓慢而“口齿唇舌”所完成的吐字 归音是语言三元素中“相”的作用,而它的重要性在于表现和表达,是语言色 彩与特质的关键因此,我认为要在“相”上多下功夫当然“相”还包括音 律及气韵和技巧的变化,并不光是吐字归音所能涵盖,我以后会分别细谈既然还有很多人都在直着于“声带” 所发出的“声源”的好坏,那么不妨 把“口齿唇舌”且当做我们的第二副“声带”来多加珍重吧!老孙心得老孙心得--““气、声、字的体会气、声、字的体会””之之 《《气息三层气息三层》》 一般来说,凡是与声音有关的,无论是声乐还是念白,也就是说,无论是 唱的还是说的, “气息”都是头等重要的。

气息的运用既是基础也是最高深最微 妙的功夫对于一个声音者,气息的对与错、好与坏,直接决定于专业与业余 的界定,是决定于语言上是否有无限发掘的潜力,还是到达一定程度就无法提 高的终极砝码一个“气”字,在汉语中有多重义理中气,指一个人的身体神气,指 一个人的精神勇气,指一个人的胆识运气,指一个人的命运气场,指一 个人的能量气质,指一个人的风范气度,指一个人的作为气,无处不在, 包罗万象,气宇轩昂但就在语言中的“气息”而言,我认为又分为:“本能 气息” “技巧气息”和“感觉气息”三个层次1.. ““本能气息本能气息””是指:我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技能,也是我们不学就会的本能呼 吸方法 “本能气息”是一种下意识的,平时并不被我们察觉的,但一直与我们 生命相随婴儿从呱呱坠地,肚子就一股一股的呼吸,已然掌握了修禅打坐最 高境界的呼吸方法,腹式呼吸而人到中年,反而会出现气虚气短 上气不接下 气的现象这是为什么呢?不学就会的本能呼吸方法,难道是由于年龄的增长 渐渐忘却了吗?显然不是中医讲,多半是由于中气不足所致本能的气息方 法出现了问题 一定是身体出现了问题气沉不下来,气浅,气急,气喘嘘嘘一 定是病态的表状,长此以往 生命将受到威胁。

几年前认识的一位中医朋友,教 给我太极十三式中的一式,双手托天立三焦是一种固守元气 也就是中气的好 方法,也是第二层次“技巧气息”的基础而且有助于把这种气息方法 变成习 惯和下意识,使之更接近自然的婴儿式呼吸例如:我有个亲戚表姐是个中学 老师,平时说话音量很小,讲课时很费力问我有什么好方法,于是我教了一 些“技巧气息”和练声的方法,有一些效果,但不持久,气 深不下去,还是觉 得气力不够,后来才知道是由于身体的原因,元气大伤所致所以作为一个声 音者, “本能气息”是第一要素,健康乃生命之本2.. ““技巧气息技巧气息””是指:用科学的气息方法 给声音一个支撑,使气息从健康的 原动力 具有运行的爆发力如果说“本能气息”也就是“中气” 是我们身体 处于健康状态的原动力,就像一颗大树的根脉,深深地固着于大地之中,吸收 着泥土中的养分,为其生长之根本那么“技巧气息” 也就是“行气” 将是 把这股原动力行于功用、付诸实施的通道及过程,就像大树的主干,将养分传 送到不同的枝杈及花叶之上,是让我们把身体的原动力 释放和输出的方法例 如:我遇到过一个行外人,声音和气量都很足,身体非常棒!平时说话就嗡嗡 的,条件一级!但让他有意识的念一段文章时,声音和气量都还不足平时说话, 当然可能是有点紧张,再就是 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声音气息训练,当有意识的 运用声音和气息时,就不知如何是好了。

但有这样的好条件,加之一段时间的 技巧训练,肯定与之前会大有不同声乐及台词的气息方法 就能解决这样的问 题,但与太极十三式中的气息方法略有不同, “技巧气息”除要求气息深长外, 更要加强气息的力度、节奏、从意念上强化, “技巧气息”有一套具体的练习方法,使其在气息的运行上,更集中、更有效、更有推动性,气息承载着声音, 声音融汇着气息,使语言达到气声相合的完美境地可以给自己的气息做个判 断,如果在话筒前,你觉得气总托不住,念东西觉得憋得慌,或明显能听见换 气的声音等,这就说明你的“技巧气息”存在着问题3.. ““感觉气息感觉气息””是指:引“本能气息”之源,承“技巧气息”之理,蕴藏润化 在口齿之间,以一种“非声”的形态,渲染于语言中的,更像是一种感觉的把 持,一种意念的伸张,以得出神入化的境界但此处的“非声”并非“气声” , 并非机械的把声音放虚,或小声说话这么简单,而是一种激情勃发的内敛,一 股情感抒发到达极致的控制一定是连贯的、下意识的、自然而然的、恰到好 处的,绝不是机械的、过份的、故意的、弄巧成拙的 “感觉气息”贯穿于整个 语言的始终,与语言旋律交织在一起,起承转合,相趣相生,亦或说是声音之 气韵,也可为语言之灵魂,意境之回味,书法中的枯墨,音乐中的泛音,茶道 中的回甘,是一个声音者到达一定阶段 会遇到的关键问题,也是障碍一个声音 者成长的瓶颈。

如果说“技巧气息”是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达到的,而“感觉 气息”则全靠一个人的悟性,例:有一次我给学生上课做广告配音练习,练习 片断用的是我录过的广告《国窖 1573》 , 几个同学每人都录了一遍,他们的声 音都很厚实,而且据说平时就经常模仿,有的人干脆能背下来,但听起来 总觉 得少了点儿什么,味道不对其实就差在“感觉气息”的把握上, “感觉气息” 是语言的高级阶段的领悟,有时甚至是无声的,而此处的停顿,实为声断意连, 绝非空白 “你能听到的历史 xxx 年、你能看到的历史 xxx 年、你能品味的历史 xxx 年”之间的停顿和连接都是有变化的,有感觉的,有韵律的,有衔接的, 都是有“感觉气息”的而有些同学都不知“感觉气息”为何物,录的每一句 都是“从头”开始,每一句都是干巴巴的追求声音厚度,每一句都是一个相同 的旋律,每一句都是缺乏“感觉气息”的 “感觉气息”它好像似有似无,完全 不是用简单的技巧 可以代替的,更像是枝头花开的一瞬,祛其威猛之力,巧生 妙莲,含而不露,锦上添花可以说是:“心悟一触自然有,费尽千心无处求” 的东西 “感觉气息”是微妙的、淡定的、从容不迫的,是美妙声音之外的芬芳, 是细细品味才可意会的不同。

我认为,气息既是语言的基础,更是语言的灵魂,下点儿功夫在气息上, 要比一味的没头没脑的傻念稿子,最后念得南腔北调、阴阳怪气,落得一身毛 病来的扎实,来的实在,要记住:良好的气息功底 才是学好语言的正道否则, 就只能在门外玩儿票了明白了“气息三层”的作用,也只是纸上谈兵, “气息” 一定要在训练中体会,在实践中调整,在积累中捕捉,方能心生领悟、运用自 如语言中的旋律语言中的旋律有人会问,旋律不是只有在音乐和歌曲中才有吗?语言中也有旋律吗?是 的如果说我们听到过音乐和歌曲中演唱的旋律,也听到过戏曲和曲艺中道白 的旋律,还听到过评书联播和京韵大鼓中半唱半白的旋律,亦听到过山东快书 和天津快板儿中不同风格趣味的旋律,以及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地方的,不同门类的语言中千差万别的特色旋律,我们语言中的旋律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 一个语言工作者来说,语言中的旋律是至关重要的1. 旋律基础:旋律基础:那么语言中的旋律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当然首先是由“四声” 在普通话中, 规范的“四声”是语言中旋律的基础而不够规范的“四声”便构成了千差万 别的地方方言,如粤语就有“九个声调” 难道语言中的旋律就“四声”这么简 单吗?当然不是。

规范的“四声”只是起到区分普通话及方言的关键,并不是 语言旋律的全部例:我们都听到过那种在某公众场合,如报站名、医院叫号 等,用电脑拼字的方法将规范 “四声”的字词拼接在一起的呆板、机械而生硬 的语音,其“四声”都是规范的,但“语言旋律”就谈不上了它只是一段带 有文字化功能提示性的“语音”而并非是具有逻辑重音富有节奏及旋律生动的 “语言” 这同时也说明,太过标准、没有变化、缺乏节奏及旋律的语言,就会 象机械而生硬的文字化语音一样,没有灵魂及生命力其实“语言旋律”就在 “字里行间” ,文字所赋予的“四声”就像乐谱,同一句普通话的旋律基础其实 是一样的,也是不会改变的,即使一千个人以普通话的四声来念同一句话,旋 律基础应该是相同的,除非不是普通话 “四声”只是普通话“规范”的一个 旋律基础而我们所说的语言中的旋律,其实也都是基于这样一个“相同”的 旋律基础,但由于“演绎的不同”而生出的和音乐作曲家不同,音乐作曲可 以海阔天空任意创想,而不会有象语言中的“四声”一样,有一个规范的、不 会改变的旋律为基础,再进行旋律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讲,语言旋律的创作 比音乐旋律的创作更具制约性当然,也有些音乐家正是利用了歌词文字中的 “四声”为旋律基础来创作歌曲的旋律,如:李宗盛的《凡人歌》 “四声”的制 约性,正好成了歌曲的特色所在,反而让《凡人歌》在制约中飞翔而起,至今 传唱不绝。

所以说,语言中的旋律是基于“四声”的旋律基础,根据不同人的 不同理解 不同处理不同演绎 和不同创作而成的2.逻辑重音逻辑重音“逻辑重音”对许多语言工作者并不陌生,但如何运用“逻辑重音”却是形 成“语言旋律”的关键所在 “句节”是指一个自然句中的最小单位, 就是按念 诵的习惯分成的若干小节因为文字语言的句读,不会象念诵语言那样,把即 使没有逗号、顿号的“停顿”也标示出来,而为了更好的表达一句话的意思, 念诵时的“停顿”往往会多于一个自然句中的标点而每一次“停顿”就形成 了一个“句节” ,就像乐句中的小节我认为“逻辑重音”在“句节”里最好只 有一处,最多不要超过两处,这样“逻辑重音”才能在语言旋律中成为点睛之 笔,否则就会画蛇添足,使语言的表达似是而非,没有重点其实,选择“逻 辑音”就是设计语言旋律的开始, 选择不同的“逻辑重音”就会形成不同走向 的语言旋律 3.语言节奏语言节奏旋律一定和节奏有关,音乐中的旋律不光是不同音高的音符组合,音符的长短也变化多端有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 三十二分音符,这。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