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杂志的无限可能性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460964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品》杂志的无限可能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作品》杂志的无限可能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品》杂志的无限可能性(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32016年7月29日星期五理论与争鸣责任编辑: 王昉电话:(010) 65914510电子信箱: “文学文学” ,作品作品 杂志的无限可能性杂志的无限可能性杨杨克克作品 作为传统文学杂志, 改版后大胆创新, 在 文学界和读者中引起了相当程度的关注。我以为, 我们改版的最大特色是将互联网思维引入传统文学 期刊的日常运营中。互联网思维首先是一种互动模 式, 将公开、 平等、 开放、 参与、 共享引进到编辑、 出 版、 栏目设置等环节中, 而不仅仅是添加了微博、 微 信等网络新媒介。对内, 我们调动每一个编辑的积 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让大家畅所欲言, 各显其长; 对外, 我们以开放、 包

2、容的姿态办刊。改刊之初, 我 们意识到文学期刊外貌过于同质化, 希望找到有别 于其他杂志的版本设计, 我们的栏目设置、 装帧设 计, 甚至开本、 纸张都汲取了编辑部同仁的意见, 并 在网络上请读者投票优选方案。又如, 一批在文学 期刊中从未出现过的原创性栏目在 作品 中出现 了,“手稿” 、“跨界” 、“民间诗刊档案” 、“ 90后 推荐 90后 ” 、“同文馆” , 每个栏目都让人耳目一新。 不单是栏目, 就连编选方式, 我们也开创了新的 方式。最具代表性的是 “ 90后 推荐 90后 ” 这个 栏目, 颠覆了文学期刊的选稿方式。“ 90后 作者自 己写,90后 作者自己编” , 这全国惟一

3、一个用稿权 不由编辑决定而由作者与读者决定的栏目, 摈弃了 文学期刊采编上的封闭性。具体做法是, 我们建了 一个 “90后” 作者的微信群, 里面聚集了数百位优秀 的 “90后” 写作者, 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这个 群成了征稿园地, 也成了栏目的 “议事厅” 。本栏一 期发两部短篇小说, 男女作者各一名。由上一期小 说的作者做下一期的责编, 他们自己征稿, 从所有投 稿中选出男女各 3 位作者的优秀作品, 然后在 “90 后” 微信群中票选, 票选时附上投票理由和对文本的 点评, 根据投票结果男女各选一篇小说编发, 并选发 十几条点评同期刊出, 并给予报酬。我们充分尊重 “90后” 的想法

4、, 让年轻作家有 “这是我们的栏目, 我 们要珍惜” 的归属感。公开、 平等的投票让所有的人 都有参与感, 对作品不同的看法增加了作者与读者 的互动性。年轻一代作家在投票、 交流、 争议过程中 获得了共享感。这种方式有效地将以前单向性的读 者与作者的关系变成互动性的关系, 甚至连点评的 稿费发放都改变了过去的邮寄或者打在银行卡上的 方式, 以微信红包支付。事实证明, 这个栏目在 “90 后” 作者中具有了强大的凝集力。 改版后的 作品 依旧强调 “内容为王” 的精英理 念, 在具体运作中强化平民化传播途经, 尽量打开各 种通道。“做一本值得一读的杂志, 一本有文学理想 和人文情怀的杂志。 ”

5、这是我们改版的理念。我们努 力提升小说、 散文、 诗歌三大板块的质量, 对栏目设 置进行调整, 设立 “博士论” 、“跨界” 、“同文馆” 等栏 目, 让其他领域的成果通过文学的方式呈现。在固 定栏目与非固定栏目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尽可能扩 大 作品 的二次传播、 有效传播, 打造 作品 良好的 口碑, 使杂志成为一本有影响力的标志性刊物。比 如封二封三不再约画家作品, 各期分别由画廊、 收藏 家提供艺术作品, 他们分别购买同期数百本刊物, 提 供给文学群体之外的读者。除了文艺报刊, 我们还 在 中国社会科学报 等刊物刊登目录广告, 让文史 哲其他方面的专家读者对期刊有个大致的了解。改 版后的

6、 作品 每期推出一个有格调的 “ 90后 推荐 90后 ” 栏目; 一个有创新的 “手稿” 栏目; 一个有历 史感的 “民间诗刊档案” 栏目; 一个有视野的 “博士论” 栏目; 一个跨地域的 “同文馆” 栏目; 一个有厚重 感的 “长诗” 栏目。除此外, 我们还不定期推出一些 小辑, 如 “外国人写中文诗” 、“大博士点评小学生的 诗” 等。如果说传统文学期刊已经有了完美的肉身, 在栏目设置中加入功能性, 这文学之躯便拥有了翅 膀, 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腾飞。 改版后的 作品 推出了 “民间诗刊档案” 与 “钩 沉” 栏目。“民间诗刊档案” 每期展示一本有价值、 有 内容、 有历史感、 有细节的

7、民刊。我们花较大版面刊 载该民刊的出版、 活动、 照片、 主张以及代表性诗人 的作品。“钩沉” 每期展示一本 “1978-1990年” 之间 中国大学校园的文学刊物, 给研究者提供较为完整 的研究资料。这两个栏目, 除了注重翔实的内容, 更 注重传播的功能设计, 我们让每个民间诗刊的主办 者提供一份10人名单, 这10个人是最希望看到这期 “民间诗刊档案” 的人, 他们有的是民刊研究者, 有的 是对该民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这种互动沟通大 大增加了文学期刊的内容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 实现了让单向性的读者变成用户, 让用户真正共享 到他需要的有价值的内容的功能。这个栏目成为了 同类型栏目中最有

8、深度的, 很多收到杂志的人给我 们提出了有效建议。 “民间诗刊档案” 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们计划在恰当的时候结集出版, 为中国民间诗刊 留下一份珍贵的史料。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在我们 的影响下, 计划和我们将这些栏目进行深度拓展, 在 学报上开设专栏, 研究 作品 推出的民间诗刊。而 我们也将从第9期开始, 将此栏目升级为 “中国好民 刊” , 其下设两个子栏目:“民间诗刊档案” 和 “民间诗 刊观察” , 对当期推出的民刊与诗群进行深入的研 究。“钩沉” 栏刊发的 “1978-1990中国大学校园刊物 索引” 每期拿出一个页码回顾一本大学校园刊物, 以 最少的篇幅达到了最大的宣传效

9、果。我们尽可能将 刊物送到当年校园刊物的主要作者手中。时过30多 年, 他们早已工作生活在不同领域, 不少人远离了文 学, 他们收到的不仅仅是一本精美的、 有品位的文学 杂志, 更是一份青春的回忆,作品 带给他们的情感 体验是不言而喻的。很多收到该期杂志的人反映, 他们感受到 作品 杂志 “最具人性的温度” 。这种传 播获得了不同阶层的良好口碑, 我们还通过其他方 式将 作品 杂志推送到各县市旅游局以及政界、 工 商实业界人士手中。 再比如 “同文馆” 栏目, 刊发了居住在北美、 欧 洲、 亚洲各国的华裔作家和中国港澳台地区作家的 中文作品, 也刊发了大量的非洲华裔作家用中文写 作的文学作品。

10、这既展示了汉语的世界影响力, 又 将 作品 的影响借助这些作家而扩展到了海外。作 品 本身承载着传播汉语文学的使命与责任,“同文 馆” 已成为读者了解海外华文文学的重要窗口。 “互联网思维” 的本质是创新。如果说 “互联 网+” 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 为改革、 创新、 发 展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改版后的 作品 杂志大 量导入了这种互联网思维, 充分在做 “文学+” , 将设 计、 书法、 美术艺术门类等 有机糅合, 实现了栏目的 质变。我们充分运用 “文 学+” 思维, 在内容上实现 了 “ 文 学 ” 、 “ 自 然 科学” 、“社会科学” 等无限的加法, 又统一以文学 的形式呈现。

11、这让 作品 杂志的视野具有前所未有 的广度, 而且增加了刊物的可读性与包容性。我们 认为, 文学不是象牙塔里的想象, 而要走向旷野, 走 向更广阔的社会, 关注更广博的人生, 提供更丰富的 经验。 作品 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刊的文学杂志之 一, 在文学界有深远的影响力, 我特别敬佩和感恩文 学先贤们给刊物取了这样大气的刊名。欧阳山、 周 钢鸣、 肖殷、 秦牧、 陈国凯等文坛名家曾担纲主持杂 志的工作。之后, 作品 率先以 “伤痕文 学” 、“反思文学” 为发轫, 推出了陈国凯小说 我应该 怎么办? 、 巴金的 怀念萧珊 、 王蒙的 最宝贵的 等 一批振聋发聩、 勇创禁区的佳作, 以春雷之势率先

12、破 冰, 突破当时极左的文艺生态。作品 也是大陆最早 刊发台湾文学的刊物。改革开放刚起步, 社会思潮 还相对封闭, 在公开刊物上推介台湾作家的小说, 作品 是全国第一家, 这需要勇气和敢为人先的精 神。如何继承传统, 我们在改版时也有充分考虑, 几 乎全球的唐人街都不可或缺粤语、 粤剧, 我们有 “粤 派” 栏目不定期发表粤派作品。 作品 杂志是广东作协主办的文学杂志, 我们 有推荐与扶植本地作家与作品的责任和使命。“互联 网思维” 的 作品 成为广东作家与评论家充分互动 的平台。几乎每期都有广东诗人与广东评论家互动 的栏目, 他们不仅仅只是在期刊上互动, 我们更强调 日常的互动、 互联网上的

13、互动, 这种互动大大推动了 广东作家的成长。 这是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 传统文学期刊也需 要引入新的创新机制, 实现机制创新, 探索新的模 式, 30多年来, 在广东这块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之地 上, 作品 的改革与创新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历史变 革, 我们相信, 一本拥有60多年历史的文学期刊在今 后的发展中会释放出巨大的生命潜能。文学期刊回暖现象文学期刊回暖现象大家谈大家谈文学正道是沧桑文学正道是沧桑王王韵韵台湾诗人余光中有句名言: 什么都是忙出来的, 只有文化是 闲出来的。这话的深意是, 文化的内核是安静从容娴雅的, 速度 的结果是速朽。只有历经沧桑世事的从容沉淀, 才能凝成文字的 精品。 在

14、网络化的今天, 似乎已经进入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 也是 全民写作的时代, 尤其是散文。在一般人看来, 散文似乎是最容 易写作的文本。因此, 散文题材也是包罗万象, 内容芜杂。如游 记散文、 小女子散文、 随笔性散文、 大文化散文等等不一而足。 面对社会生活的丰富性、 多样性以及多元化的世界观价值观, 文 学创作成为人们表达自我、 张扬个性的选择途径。表面看来, 散 文似乎已经进入了空前繁荣的状态,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然 而, 散文易写而难工。散文写作最容易出现良莠不齐、 鱼龙混杂 的现象。细读下来, 很多散文题材不够宽泛, 格局不够宏大, 缺 乏真实的生活和深刻的思考, 随意性太强,呈现快

15、餐化、 碎片化 的现象。 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 。文学就是写人性的, 文字只是 个外壳, 思想和底蕴才是风骨。文字所承载的使命, 最终目的是 警示世人、 启迪后人、 传承文化, 而非宣泄自己, 一味表达小我。 散文的意境最能体现出作者自身的气度、 学养、 阅历、 性情。要 写出好的散文, 作者就要具有心怀天下的胸襟、 包容万物的气 度。能够给人带来正能量, 让人感觉温暖和温润。正如清代文 学家张潮所说,“文章是案头山水, 山水是大地文章” 。 真正的好文字是行云流水, 而不是刻意雕琢。行云流水的文 字, 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尤其是散文。学识和阅历皆后天养成, 才华却是拜 先天所

16、赐。学识能托起皓首穷经的鸿儒; 阅历会产生洞烛幽深的智者; 而才华造就的, 则是天地间的精灵, 俯仰天地, 自由灵动。有的人天生为文字而生, 他们的文字思想深 刻, 语言华美, 充满睿智而不乏温情, 令人为之折服。这样的写作, 已经颠覆了传统意 义上的文字写作, 是天赋和才华的体现。而大多数的作者写作, 则要靠生活、 积累、 勤 奋以及后天的修炼。世界上除了极少一部分作家属于文学天才之外, 包括很多知名作 家在内的大多数写作者都属于后者。后者要想成为成功的作家, 更需要勤奋和悟性。 需要不断学习, 做好后天的知识储备和境界格局的提升。 大千世界, 芸芸众生, 总要情态各异, 文字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文 学不仅是观念和美学问题, 更不仅是方法和技巧问题, 还有作家的问题, 时代背景的 问题, 潜在文化结构问题。文字是有时代性的, 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文字。何其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