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山集 二集自序》-史念海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460959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770.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山集 二集自序》-史念海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河山集 二集自序》-史念海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河山集 二集自序》-史念海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河山集 二集自序》-史念海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河山集 二集自序》-史念海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山集 二集自序》-史念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山集 二集自序》-史念海(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地理研究( (河山集二集自序史念海,书中所载与眼前所见,竟然还相 仿佛g山上的岩城,水南的故垒,自然早已废纪无迹。可是故垒附近的丰茂宿草,山上 的蹊径道逃,却仿佛依旧。其实祁山并不很高,诚如哪道元所说的:“今此山于众阜之中,亦非为杰关。”洪泽湖东的高家堰,明清两代无论是治黄治运都十分重视。因为高筑这道堰就可以提高洪泽湖的水位,借以蓄清刷沙,使黄河中泥沙不至于过多的淤积,遭运 就可以少受阻拦。前几年我在江 淮之间考察,曾亲 临堰 上。一道长堤高耸湖畔,曲折道逸,难得见其端倪。堤内皆用青石嵌砌,至 为高峻坚 固。当时端赖这道长堤控 制洪泽湖 的东流水量,因而也使洪泽 湖 由小泊扩大成为巨浸。伫

2、立堤上,遥望湖中,时见沙 汀露出水面,渔舟绕行其 间。可见 泥沙淤淀,湖水也并非过深。高家堰外侧,一道慢坡缓缓东下,极目远望,堤外城郭人家愈远愈低。明清 时期这 里为淮安扬州两府 辖境。明清 王朝为了抬高洪泽湖水位,务求加高堤堰;淮扬 两府人 民却 时时担心陆 沉,惟恐 堤堰过高。两种情形,当时文献皆有所反映.现在看到当地的实况,才体会到当时当地人民恐俱的心情。同样:5的例证也可以见之于徐州市附近。徐州有铜 瓦厢决口前的黄河故道。黄河中本有百步、吕梁二洪。据说这里的 巨石凿列,波流汹 涌,揣 浅险 恶,操舟的人皆视为畏途。现在黄河早已北徙,这里顿成坦途,原来河底巨石依然到处杂陈。可知 当年河水

3、流经时,覆舟灭顶的惨剧自所难免。由于事物时时皆在变化之中。变化不十分显著的,还可依稀看到当年旧况。变化幅度稍大,往往巳非本来面貌,和有关的文献记载就 不能尽相符合。这样就需要从事复原工作,以期 能和文献记载相参照。这里所谓复原工作指 的是用有关的资料恢复当地的真实面貌。函谷关和白城子的演变就都是具体的例证。函谷关是战 国秦汉时期的一座雄关、因为有这座函谷关,就有了关东和关西这两个经常见诸称道的名称 和 比较具体的地区。函谷关有旧新两个关城。新关较晚,作用已经不是很大。这里所说的乃是指旧关而言。旧关的遗址就在今河南省旧灵宝 县南弘农河畔的王垛村。当地的瓦砾堆中还可偶尔发现一些有秦汉时 期花纹的残

4、瓦。就是原来函谷关城那个城门洞仍然残存于弘农河岸边。村旁远望还仿佛可以看 到靖山。这里 正在 由蜻山北麓到黄河之 滨的一片缓坡 上。现在这道缓坡上仅有几处零星村落,参 差起伏,散布于高低不平的地方。村间小路蜿蜒曲折,条条白道,细如线丝,仿佛在图画中。除此之外,殆已别无长物,足以作为要塞的凭借。像现在这样的地方,其实千军万马都可以通过,怎么能说得上 曾经是一座著名的雄关?如果不为之复原旧貌,势难再作任何说明。这个谜底直到后来我从事森林 的研究时,才得以解开。因为那 时这里森林遍地,既稠且密,林区又广大无边,只有一条狭长大道,确是难得等闲容易通过的!这样复原的必要,在后来我到统万城的遗址 时,还有

5、过一次深 刻 的体会。统万城为五世纪初 期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夏国的都城。其遗址在今陕西靖边县北无定河左岸的 白城子。这 里以白城子为名,就 是 因为残存的统万城的城垣呈现自色的缘故。故城虽 已残破,西北一隅犹未完全纪 毁,数堵堆谍,尚高耸云 际。攀登其上,但见城外一片黄沙,仿佛无边的海洋一样,竟和远处的天际相接连。五世纪时如果巳是如此,赫连勃勃怎 么能欣 赏这样的景色,在沙漠上建立他的都城?就是建成都城,城内千门万户 的人家又将依靠什么来度永日?根据历史文献,赫连勃勃始建都城之 时,这里应该是有着青山绿水的广大草原。由广大草原到无边沙漠,前后 的差异是何等的巨大!如果不探索出这里由草原转 变为沙

6、漠 的经过,就无由确信当时记载的真实性。经过若干反复的 研究,其间演变的蛛丝马迹还是分 明可见的。在古代的战争中,进攻的一方往往利用地形引水灌城,以求取胜。最早而又最为著名的是智伯引汾河 灌晋阳城。东汉 初年,魄嚣据有陇上,也曾引水灌过略阳城。我 曾到大原西南唐代晋阳故城下访问智伯所灌的旧城,也曾到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陇城镇访问两 汉时 的略阳故城。唐晋阳故城仍濒汾河;陇城镇则濒于清水河,而清水河也就是略阳川,魄嚣灌城就 是 引用这条略阳川 的水流。说者谓智伯所灌的旧城就在唐晋阳城 中,而略阳故城也就是现在 的陇城镇。要证明这样的 说 法确实与否,就应 该探求汾河和略阳)11当年河床的深度。因

7、为河流经过下切,河床不断加深,河 深岸高,是根本无法以之说明当年有关的经过的。从事复原的工作是应该利用有关的依据的。像函谷关和白城子这样的故关故城,复原工作 自然还是比较方便的。没有故关故城的地方就得利用 其他的实物。据唐代记载,现在内蒙古鄂尔 多斯高原东部本来是有广大的森林的。然而现在这里却被列为干旱 地区,已经没有任何森林,甚 至有人认为是从来不适宜于森 林生长的 地方。可是我到了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之 后,就发现了一些事例。这些事例皆可证明有关当地森 林的 记载确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准格尔旗暖水镇旁就有许多树千早 已伐去、尚留在土中而未腐朽 的大树根。这个旗西南百余里 的羊市塔尚有一株树龄已逾

8、九百年的松树。前几年这个高原曾经发掘过匈奴墓,墓中尚有原木作的棺撑。如果当地从来没有过森林,何来这样 多的和森林有关的遗物?现在山西境内的 吕梁山脉在以前也是一个森林地区。现在山上 峰顶 尚有林区,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可是以前的林区究竟多大,林区是否扩展到山下?都还有待于证明。我在那里考察时,曾于方山、离石两县间 的北川河上,倾听当地的老人谈论累代相传的这条河谷布满森林的往事,河旁大武镇街道上玉皇阁下有粗可合抱的大柱八根,老人即举以为证,说 是这 几根大柱就是 由河谷 中伐取 的大树制成的。人证物证,分明俱在,殆 无容置疑。按照北川河和大武镇的自然条件,则 吕梁山脉周 围以前的林区可以复原的

9、应该还是很不少的。应该说,野外考察工作对于订 正 和补充历史文献 的作用,在历史 地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只能居于较小的位置。而通过野外考察来 了解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应该是主要的。这也是我在野外考察过程中着重 注意的所在,而且曾经据以解决了一 些久未解决的问题。宁夏固原县 和甘肃环县 间 的秦长城和 西汉水上 游在汉 魏之 际本是 一个产麦地区都可作为说明。战国后期,秦国为了防御匈奴,曾经修筑过一条长城。这是早 于秦始皇时所修的,并且远在 其南的地区。这条长城由今甘肃氓县东北行直抵今 内蒙古准 格尔旗黄河岸上的十二连城。其间的一段在过了六盘山之后,再经固原、环县,而至 于陕北高原。由固

10、原东北行,本可以直抵环县。可是这条长城在这里却由固原东南行,沿茹河北岸筑了一段,再折向东北,绕 了一个半圆 圈 子,才到了环县。这不是历史文献记载有错误,因为当地还有长城遗迹可以证明。那么,当时为什么不惮烦地绕了这个圈子?到了 当地,这个问题自然就会得到解释。这是由于从固原县 到环 县 的一段路程中,盐碱化相 当严重,沟头地畔往往都呈现白 色,不仅农作 物的生长受 到影响,就是路旁 稀疏的杂草也未见得若何茂盛,而且有些地方甚至连杂草也难得生长。这条路程中既没有高山,也没有大川,长城没有在这里修筑当然不是因为地形的复杂,而是有意避 开这段盐碱化的地区。在盐碱化的地 区设防固然不易,把它留给游牧民

11、族 的敌方,敌方也未必能拣到便宜。敌方即使占有这个地 区,兵临长城之下,水草都发生问题,也是难于进攻的。至于西汉水上游是否产麦地区这个问题,对我来 说,四十年前已经引起注意。我在论诸葛亮的攻守策略的论文中,曾 经探索过这位军事家六出祁山的原因。诸葛亮累次用兵,都是为了征伐占据中原的曹魏。由汉中北取中原,就 应该 直 越秦 岭,指向关中。为什么 当时不采 取 这样的策略,却改向西北,攻占在今甘肃西和 县北的祁山?根据有关的历史文献,我说是祁山附近产麦,诸葛亮孤军远出,在后 方粮株运输维艰 的 时候,能够以这里为根据地,解决军精供 应问题,使继续前进能够有更好的凭借,才可立于不败之地,取得较多的胜

12、利。祁山在现在 说来,较为偏远。当撰写那篇论文 时,我固然没有想去到当地考察,就 是有此设 想,也是难于前往的。七三年我有机会能够亲自走到这个地方,通 过具体调 查,深幸这个论证还不至 于远离事实。我 在甘肃环县和宁 夏灵武 县之 间的一次野 外考察,通过对于自然 条件的了解,解决了 另外一个 问题。秦汉和隋唐诸王朝先后和匈奴、突 厥 相对峙。匈奴和突厥南下,如果取道贺兰山下,则 在渡黄河之后,往往南行出固原、平凉一路,而少 由环县、庆阳一路。其实环县、庆阳一路距 当时都城所在地 的关中还要近一点。就是后来北宋和 西夏相争,也是偏重在根当于陕北的廓延一路。为什么环县、庆阳一路不为当时相对峙的双

13、方所重视?这是受了 当地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一点过去也曾有人 指 出过,经过一段在 当地的野外考察,更得到具体的 证 明。灵武环县之 间的土 地本来就十分荒膺,还断续 地有若干 沙碳,不仅少见树木,就是水草也是很少 的,沿途甚至连人家都没有。在以前就一直被称为旱海,就 是到现在也没有多少的改 变。在这 条路上的行军,当然不很方便。和相近的 各条道路比较起来,军事行动 就显得相当稀 少了。历史地理 学的研 究还不仅只 满 足于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还应该使这些变化和影 响成为当前利用自然和改造 自然 的狼据。秦汉王朝甘泉宫遗址的变化,唐宋汁河下游 两侧土壤的 差异和 镇 江扬州之 间长江 水

14、道变迁 的继 续发展,都是值得注意的现象。秦汉王朝甘泉宫的遗址在现在陕西淳化县北 石 鼓原上。这里现在到处都有沟壑,车马难于 行走,泉少井深,饮水尤其 感到困难。遗址两侧更夹处于深沟之 间,没有转圈 的余地。秦汉 时期如果就是这样,是不会建立一座规模巨大的离宫的。这样的变化应是当地侵蚀过分严重 的结果,而促进 严重 的侵蚀,则由于森林的破坏。当地森林的破坏只是近六七百年间才普遍 彻底的。在黄土高原上,甘泉宫遗址的变化当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具有典型的 意义。因而在这 里从事复原 工作就不仅是为了了解秦汉王朝的史迹,而应是为当前治理黄土高原提 供较为充分 的科学论据。唐宋沐河下游两侧土壤的差 异,

15、在安徽宿县和灵壁 间最为明显。唐末沐河 早巳断流淤塞,就是汁河这个 名称在一些地 区也感到生疏。可是沐河的遗迹在今河南永城县以下却基本上仍显露地上。因为沐河中多含泥沙,泥沙容易淤积,河床就会相应抬高。早在宋代,汁河床即巳高出地 面,端赖两侧 堤防维护,才能继续通流。一旦断 流,河床和堤防便成为一道长冈。迄 至现 在,其高尚 有达四、五米的。现在永城、宿 县、灵璧、洒 县间的公路大体就是筑在这条汁河故道上。由于沐河故道成 了一条长冈,在黄河的不时泛滥中,就起到 了阻遏洪水的作用,因而也改变了故道 两侧 的土壤组成物的 成分。故道北侧由于是洪 水泛滥所及的地区,随水挟带 的泥 沙到处淤积,当地 的

16、土壤就 成为像河 南东南-部那样的 一 般常见的砂壤土。可是故道之南却是红 色壤土。这应是当地本来的土壤,由于没有受到 洪水泛滥的影响,未能 像故道以北的经过一番改 变。现在故道以北的土 壤较为肥沃,故道以南则 显得膺 薄;故道以北人口较为稠 密,故道以南的村落 就显 得稀疏,形成明显的对照。在这个地 区 探索唐宋沐河故道,是比较容易 的。故道遗迹演变为一条长 冈.也是可以和宋代的文献相印证的。然而更重要的却是如何充分利用故道以北较为肥沃的土壤和继续设 法改造故道以南膺薄的 土壤。镇江 与扬州 两市 隔长江相望,相 距 约二十余 公 里。现在长江 水道南近镇江。镇江城下的长 江水道 的宽度虽不逾五公里,然历史时 期南北摆动 的幅度实相 当广大。在不少的年代中就 是靠 着扬州 那一面 流 的。吴王夫差所开 的邢沟和长江衔接处就在扬州附近,唐代的海船亦可 沿江 直抵 扬州城下。可 是太平天国时期,长江 水 道却 又紧 倚镇江城旁的北固山麓。原来金 山寺就在崖中岛上,现在却改 到南岸。登上金 山寺塔,塔下尽是田畴,已无 由欣赏江心 的风光。就是北固 山下,潮水 也不再激荡山岩,因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