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460599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众传播学知识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众传播学知识点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 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

2、从,这一影 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 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 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 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 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 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事件 中,

3、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 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 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 “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 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 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 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

4、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 、 “涵化分析” 。它的基本观 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 ,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 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和谐。 “培养分析”一方面肯定“共识”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强调 大众传播在形成“共识”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又指出大众传媒所提供 的“象征性

5、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以及传媒的一些倾向(如暴力内容、 对社会弱者的描述等)所带来的社会后果。 “培养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众 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 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评判态度和改革志向。六、传播过程的要素(P49) 1传播者 2 受传者 3 讯息 4 媒介 5 反馈七、传播学学科发展的“一二三四五” 一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奠基者; 二大学派:批判学派和经验学派 三大来源:传播学来源于信息科学、 “三论”和新闻学 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五大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八、 “

6、传播学时钟” 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仿卡尔塞根的“宇宙年”所假设的描述人类 传播发展轨迹的时刻表。它将人类出现在地球上的历史假定为 100 万年,而后 把它比作只有 24 小时的一天来计算人类传播发展史。九、非语言符号 P37 1 语言符号的半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 2 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 3 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十、伯洛的传播过程理论 1、其理论:(1)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2)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 位。(3)传播的本质是变动的,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他还提出略称为“S-M-C-

7、R”(即“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 式,以修正以往的众多过程模式。2、其意义是:强调了“传播过程研究”的重要性,而且加强了“过程研究”的 科学性,纠正了以往认识中把传播看作是孤立的、静止的、简单的、封闭的过 程的谬论。11、人类最基本的信息交流载体 语言12、传播过程经典模式类型 1 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2 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 过程模式) 十三、德福勒归纳的受众理论 1 个人差异论 2 社会分类论 3 社会关系论 4 文化规范论十四、赖特的传播四功能理论 (2)1 环境监视警戒外来威胁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的信息

8、需要 2解释与规定不是单纯的告知活动,而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 员的行为 3 社会化功能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 4提供娱乐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占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十五、大众传播的效果 早期的传播学研究,传播效果为强效果,代表理论为“魔弹论”或“子弹论”,意 思就是大众传播就如射出去的子弹打在受众身上一样,有非常大的效果。 后来研究证明这一理论是错误的,继而改为“有限效果论”,即大众传播的效果 是有限的,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强大。参见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等人的研究。 进入 70 年代后,效果研究发展到新一阶段,称为“适度效果理论”,如议程设置 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等等。 传播的效果

9、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意识层、行动层,有限效果论针对的是人 的行动层面,而适度效果论针对的是认知层面。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对于人的 认知层面具有较强的效果,而对于行动层面或许效果不大。十六、受众具有的三种选择心理 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注意十七、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传播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造成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高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带来 正统化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来自其公开性,用公布反面行为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 以强制遵守 3麻醉作用沉溺于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会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 的知识积累。十八、巴斯的双重把关模式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进一步

10、完善。巴斯认为,信息 流通中的把关环节 虽然很多,每个参与传播的人都可以看做把关人,但最关键 的把关人是传播媒介。因此,他专门研究了 传媒的把关活动,指出这是前后相 连的两个步骤或两个阶段,也就是“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阶段是 新闻采集, 把关人主要是记者。记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提供新闻稿件。 第二阶段是 新闻加工,把关人主要是编辑。传媒输出的所有的信息,都得经过 这道重要关口,因而这一阶段的把关 活动更具有决定性作用。十九、拉斯韦尔、霍夫兰的主要贡献(P248、P249) 拉斯韦尔:在 1948 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学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他最早 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

11、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并考察了 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或要素(即著名的 5W:谁、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 。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带有单向性和直 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 5 个重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 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 ,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具有重要意义。他一生写了 600 万字的著作,在他逝世的 1980 年,又出版了三 卷巨作世界历史上的宣传与传播 。 霍夫兰: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 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2、二十、我国首次进行的大规模受众调查 1982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和首都新闻学会调查组共同发起的北京地 区读者、观众、听众调查,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受众调查。这次调查 规模大、统计规范、权威性强,调查结果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使得 受众观念、理论得以建立并强化,受众研究组织相继问世。二十一、麦克卢汉的主要贡献(P118120) 提出三个著名的观点:“媒介即讯息” 、 “媒介即人的延伸”以及“热媒介与 冷媒介 ” 。 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 史作用。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 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

13、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点, 已经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证实。此外,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 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富有启迪意义,他的关于“地球村”的论断, 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二十二、循环性模式最早的创立者和 1954 年正式提出者 施拉姆二十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 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 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 p195二十四、 “三论” 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2 沉默的螺旋理论 3 培养理论二十五、 舆论学 舆论学的作者是沃尔

14、特。李普曼、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 P248 主要观点是:1、拟态环境 2、刻板成见受众具有的三种选择性心理:1、选择性记忆 2、选择性理解 3、选择性注意二十六、5W 模式 美国 拉斯韦尔 1 who 2 what 3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 4To whom (向谁说)5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二十七、传播学的两大学派 P253 传播学的经验派和传播学的批判派(德国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政治经济学派 文化研究学派 意识形态霸权理论)二十八、 “知识沟”理论研究背景和观点 P215 要求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背景之一是学校中

15、贫富儿童在学 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目。 (1)知识假说(信息沟和数字鸿沟 P217) (2)上限效果假说(反命题)二十九、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 P184 一面: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自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在提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 不利于自己的材料三十、休眠效果 P184 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 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处“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 弱或者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三十一、把关人 P130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库尔特。卢因提出三十二、传播制度 p139 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6 种规范理论 1、极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 3、社会责任理论 4、苏联的 共产主义媒介 5、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 6、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三十三、两级传播论 拉杂斯菲尔德(提出) 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 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 (是有限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