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如期,彰显公共属性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452084 上传时间:2018-03-16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53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桥如期,彰显公共属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桥如期,彰显公共属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桥如期,彰显公共属性(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今日起, 你开车经过山 东境内的三座黄河公路大桥 就不用交过桥费了。 记者从山 东省交通厅获悉, 鉴于G104济 南黄河公路大桥、 G105平阴黄 河公路大桥和G205滨州黄河 公路大桥收费期限届满, 自 2017年11月16日零时起, 这三 座大桥终止收费。 尽管 “如期 免费” 是合乎法律的规定动 作, 但如果考虑到我国公路建 设管理的 “痛点” , 还是要为这 一举动点赞。 “贷款修路, 收费还贷” , 这是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就 开始推行的一种卓有成效的 “筑路模式” 在公共投入 不足的情况下, 有效解决了公 路建设的资金问题, 让一条条 公路、 一座座桥梁近乎神奇地 从无到有,

2、让我国以罕见的速 度建立起一个庞大而日益现 代化的公路交通体系。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 一些问题也逐 渐暴露出来, 其中最为人诟病 的当数愈发沉重的费用负担。 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 社会的发展, 公路收费的 “副 作用” 日益凸显。 公路收费路 段偏多、 车辆通行费偏高, 不 仅为人们的日常出行带来不 小的影响, 更已严重制约了中 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据报道, 我国高速公路的95%、 一级公 路的65%都是收费公路。 世界 银行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 示, 中国车辆通行费占人均 GDP比例超过2%, 居世界首 位。 这样的数据表现在物 流 上, 则是这样一种状况 过路过桥费成为物流企业的 一

3、项沉重负担, 企业过路过 桥费平均占运输成本的34%。 这些数据虽然不是最 “新鲜” 的, 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却是一 目了然, 发人深省。即便不看宏观的经济图 景, 从民生角度来看, 减少收 费公路比例也有助于增强民 众的获得感。 据统计, 截至2016 年, 我国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 达2.9亿辆, 其中私家车1.46亿 辆, 中国已经进入汽车社会, 过路过桥费已然成为直接关 系到千家万户的普遍生活开 支。 减免路桥收费甚至全部实 现免费, 无异于增加了一项具 有普遍性的民生福利, 让更多 的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 果。 放在十几年前, 汽车少, 有 车的人也少, 几座大桥减免收 费不会受到现在

4、这样的关注 度。 如今几座黄河大桥终止收 费这一消息带来的舆论反应, 也从侧面验证了终止收费是 呼应民意的时代要求。 进入新时代, 老百姓向往 新生活, 不仅 “到期” 的路桥要 停止收费, 包括铺路建桥在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也要开 辟新的模式。 毕竟经济社会持 续发展, 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 设与维护, 为满足人们的美好 生活需要, 这方面的投入还会 更多。 放在几十年前, 社会资 本匮乏,“贷款修路, 收费还 贷” 是无奈之举, 现如今也有 条件改变这种 “副作用极大” 的旧模式了。 今年7月, 财政部、 交通运 输部联合印发 地方政府收费 公路专项债券管理办法 (试 行) , 强调要改

5、变收费公路建设 的筹资模式, 更多地体现公路的 公益性。 而在此之外, 各级政府 也有必要从这些业已终止收费 的路桥上获取经验, 为更多的 路桥开启免费模式做好准备。 更紧要的是, 真正改革 “贷款 修路” 的建设模式, 以务实的 制度创新, 更充分地彰显公路 的公共属性。大桥如期免费, 彰显公共属性大桥如期免费, 彰显公共属性尽管 “如期免费” 是合乎法 律的规定动作, 但如果考虑到 我国公路建设管理的 “痛点” , 还是要为这一举动点赞。 而进 入新时代, 老百姓向往新生活, 不仅 “到期” 的路桥要停止收 费, 包括铺路建桥在内的公共 基础设施建设, 也要开辟新的 模式, 以务实的制度创

6、新, 更充 分地彰显公路的公共属性。“民意” 的用武之地是立法而非司法“民意” 的用武之地是立法而非司法吴元中留日学生江歌遇害案下 月 将 在 东 京 地 方 裁 判 所 开 庭。 为请求法院判决嫌犯死 刑, 江歌母亲于11月12日在东 京池袋西口公园征求民众署 名支援。 这样的签名在日本 法庭上能起作用吗? 众多法 律专家和问答达人作出的答 复是, 被害人家属所提出的 严惩被告人的要求以及相关 民众签名, 对是否判处被告 人死刑的影响微乎其微。 事实上, 不仅日本, 法治 成熟的国家都是如此。 被害 人家属的严惩要求之所以不 会对案件判决产生影响, 是 因为一个众所周知的常识, 即法院根据法

7、律和犯罪事实而非受害人或其家属的意志 进行定罪量刑。 相反, 不被包 括贿赂、 威胁或当事人制造 的各种压力所影响, 正是司 法公正和保持中立性的最起 码要求。 同样的道理, 为了保 证司法公正, 司法审判不但 不能受当事人的影响, 也不 能受 “民意” 和舆论的影响, 许多国家为此还建立了相应 的司法 “免疫” 机制。 毫无疑问, 不受民意影 响并不是说司法可以不顾民 意、 背离民意, 排除影响的目 的恰恰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体 现民意、 遵循民意。 因为相比 于具有特定舆论倾向的 “民 意” 和几千、 几万群众签名所 代表的 “民意” , 法律才是最 大多数人意志的体现。 而且 不经法定程序和

8、意见整合, 任何 “民意” 都只是一部分人 意见的体现, 无权以民意自居, 而少数人和部分人的意 见不能改变代表大多数人意 志的法律。 别说任何签名与 “民意” 并 不 能 代 表 大 多 数 人 的 意 见, 退一万步说, 就算能够代 表真实的民意, 它也不应该 影响判决。 毕竟, 罪刑法定、 法 无 明 文 不 为 罪 是 理 性 法 律制度的基本要求, 对任何 人 进 行 定 罪 判 刑 都 应 当 根 据事先制定的法律, 或者说 事前的约定 (如判例) , 而不 是 “事后诸葛亮” , 用事后制 定 的 法 律 对 先 前 的 行 为 进 行追究。 否则, 就像思想家 卢梭描述的那样,

9、 全体减掉 一 部 分 之 后 , 就 决 不 是 全 体, 对于一个个别的对象是 绝不会有公意的, 人们会因 为 今 天 的 行 为 不 知 明 天 会 受 到 什 么 样 的 追 究 而 陷 入 困惑, 只会使法律与惩罚成为社会致乱之源, 而不是维 护稳定之本。 也正因为如此, 法治成 熟 的 国 家 极 少 有 征 集 签 名 或 群 众 联 名 要 求 严 惩 或 者 从 轻 处 罚 某 个 嫌 疑 人 的 事 情, 人们想要达到什么目的 或 认 为 根 据 哪 条 哪 部 法 律 作 出 的 判 决 不 公 平 、 不 合 理, 更规范的做法是呼吁修 改相关法律, 追根溯源地推 动法

10、律进步, 而不是在法律 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对司法 施 加 影 响 争 取 作 出 自 己 所 希望的判决。 随着我国法治 进程的日渐深入, 我国民众 也应成熟起来, 学会把民意 更好地用在立法方面。 也只 有立法而非司法领域, 才是 民意的有效表达之地, 也是 民 意 应 被 尊 重 和 理 当 发 挥 作用的场所。(作者为法律 工作者)葛大家谈“杀师血案” 折射生命教育的缺失“匿名检测包” 不能只进高校“杀师血案” 折射生命教育的缺失“匿名检测包” 不能只进高校苑广阔隐藏在普通饮料自动售 卖机里, 匿名购买、 匿名查询 检测结果。 11月13日, 清华大学 安装了 “HIV尿液匿名检测包”

11、 的自动售卖机, 至此, 北京市 海淀区已经有11所高校安装了 此类售卖机。(11月15日 北京 青年报 ) 国家卫计委2015年的数据 显示, 我国年度新增15-24岁青 年学生艾滋病感染者在相应 年度青年感染总人群中的占 比已由2008年的5.77%上升至 2014年的16.58%。 这意味着必 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针对 高校学生开展艾滋病疾病预 防等方面的工作。 目前国内艾 滋病预防的最大问题, 就是不 能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者, 这 不但会导致这部分人会很快 从艾滋病毒携带者发展成为 艾滋病人, 加大后续治疗的困 难, 而且会导致病毒在不知情 的情况下被传播给更多人。 对于大学生群体

12、来说, 艾 滋病的危害他们基本上都会 有所了解, 但是发生高危行为 之后之所以迟迟不愿意去进 行检测, 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 因, 就是担心去医院、 疾控中 心等公共场所进行检测, 会暴 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招来歧 视。 社会上对艾滋病毒携带者 和艾滋病人的这种歧视, 目前 确实普遍存在着, 而且在短时 间内也很难获得解决。 高校设 置的 “HIV尿液匿名检测包” 自 动售卖机, 正是为了解决这一 问题。 正因如此, 这些 “HIV检测 包”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销量 也还不错。 这种情况的出现, 有助于实现鼓励检测、 预防疾 病、 保护健康之间的平衡, 从 根本上解决了高危人群不敢 去检测的问

13、题, 避免了后续的 很多安全隐患。 而类似的产品和服务, 也 未必局限于高校, 正如前文数 据所显示的那样, 相对于青年 人群而言, 高校的覆盖率是非 常有限的。郭立场11月12日, 湖南省益阳沅江 市第三中学16岁的高三学生罗 某杰, 在办公室将自己的班主 任鲍某刺死。 没有人想象得到, 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 会如此 对待关爱和器重自己的老师。 益阳公安官微发布消息称, 11 月13日, 罗某杰因涉嫌故意杀 人罪被沅江市公安局依法刑事 拘留。(11月15日 华西都市报 ) 这个很多人眼中的 “好学 生” , 仅仅 “觉得老师太严厉 了” , 便残忍向老师狂刺26刀, 实在是匪夷所思。 事件在

14、网上 发布后, 一些曾经受教于鲍某 的学生也纷纷留言, 不敢相信 这种极端事件会发生在鲍某 身上, 因为在人们的记忆里, 被刺死的鲍某 “很和蔼、 很敬 业” , 一直把罗某杰当自己儿 子看待。 此次事件中, 罗某杰杀 师的原因还仍有待进一步调查, 但悲剧背后所反映出的师 生关系、 教育问题等值得人们 反思。 探究学生暴力袭击教师 的原因, 既有教育体制方面的 问题, 也有教师教育方式的原 因, 以及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疏 导不及时的因素。 当然, 学生 本人及其监护人也难辞其咎。 就内因来看, 学生出现极端行 为, 主要原因还是学习出了问 题, 产生了逆反心理。 就外部压 力而言, 沉重的学业负

15、担, 激烈 的升学竞争, 早已让学生不堪 重负, 学校却没有帮助学生及 时疏导压力。 归根结底, 还在于 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生 的心理和生命教育没有得到足 够的重视, 学生对生命认识不 够, 最终导致伤人、 自杀等极端 事件的发生。 长期以来, 教育通常被认 为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 教 师和家长关心的多是毫无生 气的分数, 缺乏对学生的生命 教育, 没有培养和促进学生个 体生命的精神成长, 致使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应对困难和挫 折, 没有正确的生命意识。 透过 一再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 有 必要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缺 失。 笔者以为, 生命教育的关键 不是对生命知识的 “授受” , 而 是

16、对生命意识的唤醒。 学校应 充分考虑外在社会环境对学生 心理造成的影响, 构建和完善 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 警机制, 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 现、 及时预防、 有效干预。 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 艺术可以直接影响学生心理 的发展和变化, 倘若教师将对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渗 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融入 到对学生的管理之中, 将心理 健康知识普及到学生学习、 生 活的各个方面, 营造出人人关 心心理素质、 人人重视心理健 康的校园氛围, 必然有助于实 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 的。 换言之, 将心理健康教育 与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紧密结 合起来, 通过一系列课堂教育 与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引导学生 尊重生命、 感恩生活, 才有可能 避免校园惨案的再次发生。 教育是慢工出细活的事, 需要用心经营, 急也急不来。 特别是受教育者日益多元化、 个性化的影响, 教育不能再局 限于管理与被管理者的角色 设定, 按照固有的 “模子” 去要 求有不同追求的人。 教育者要 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试着从学 生的视角看问题, 少一些 “旁 敲侧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