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策略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446576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策略(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策略浅谈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有效性策略目前,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表现,导致课堂中的无效“对话”泛滥,或者是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 “对话”随意,学生对“对话”感悟泛浮,体会肤浅。这样的“对话”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要使使对话更为有效,就得针对课文特点,研究和探索“对话”的有效策略。一、有效对话的基点预设、优选话题 文本总是蕴涵着作者与编者的深刻的主题意识。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备课时更需要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精心预设语文课堂教学的“阅读话题”。 “阅读话题”是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一步一步逼近文本

2、中心意图的对话主题。因此,教师必须精心预设和建构高质量的阅读话题。因为它将直接决定着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效果。1、立足文本,建构话题小学语文课本的都是专家们经过多次去粗取精、高度浓缩,有些内容甚至是经过千锤百炼的“范本”。备课时,只要教师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编者的编写意图了解透彻,从根本上把握教材的特点,提炼出“牵一发而动全身”阅读话题,提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效果,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教学凡卡一文时,老师紧紧抓住“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作为主要话题,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年仅九岁的凡卡,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可是,他的信的字里行间,显示他对生活已经失去信心!他为什么会这样呢?使学生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探究心理

3、。引领学生进入广泛而自由的对话活动中去。父亲的菜园一文,老师紧扣“这一块贫瘠的土地, 豌豆真的能长出来吗?”和“父亲的菜园就像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在荒凉的山坡上。”两句话为话题,引导学生潜入文本探究:这样的一块贫瘠的土地,为什么会变成碧绿的“翡翠”?父亲身上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由于老师立足文本“建构话题,深度挖掘课文”,精心设置直指文本内涵的话题,激起学生们深入探究文本的无限兴趣。学生饶有兴味地从字里行间捕捉着话题的信息,使阅读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正好引证了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话:“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找到合适的一个问题,作为分析的口子,可由此入手带动全篇。2、关注学情,建构话题在挖掘教材的同时,

4、我们还得思考:如果学生已经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办;如果学生知之甚少,自己又该怎么办。关注学生拿到这篇课文时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学生会感到困惑或不解。一切以学生为本,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而努力。教师对文本重点、难点、亮点、要点等,做到深入领会和精确把握,对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就能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游刃有余,就能够引领学生一起在文本中徜徉。这样,就能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建构起可生成的有效话题,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能走向深入。二、有效对话的节点 1尊重学生,潜心会文,语文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教师应牢固地树立学生是课堂教

5、学主体的思想。在课堂里,既然老师把学生作为对话者,就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耐心地等待学生潜心会文,有层次地引领学生认真思考,深入感悟文本,并能灵活地调控课堂。教师在课堂中遇到能够即时生成的话题时,就要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支持对话,并且顺势而导,使对话持续展开和不断优化。那么,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将更加和谐,更加涌动生命的灵性。1、耐心等待老师的修养当课堂学生还没把课文读透时,有的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来交流交流”。这样,其结果就使学生无话可说,或者讲得比较肤浅。因此,为了让对话更加精彩、更加有效,教师必须充分给足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在课堂中,只有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细致阅

6、读课文,才能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走向深入,才能深刻感悟到课文内涵;在课堂中,也才能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精彩纷呈,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学卡罗纳时,教师为了让学生自我读懂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充分理解母亲为什么推开扑进她的怀抱里的我的用意,老师反复让学生读了三次:第一次读读后,老师问:“妈妈为什么推开我?”学生无从回答。老师就说:别紧张。我们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再读课文:两个自然段中出现了三个人物,对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描写?第二次读后,学生回答热烈,但是仍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根本。老师耐心点拨道:课文对三个人物神情动态的细致描写,你们看是不是组成了一个情景?这个情景里的卡罗纳,他后来恍然大

7、悟,你特别注意到了什么?他悟到了什么?请再读一遍课文,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果学生们异常踊跃,纷纷举手。从结果看,教师的耐心为学生主体能力生成、发展创造了训练和展示的机遇和舞台。由于教师给足了与文本对话的时间,把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向了深入,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真谛。因而,课堂中,学生与文本碰撞出现了精彩的、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发展和提升,2、引领有方老师的智慧课堂中,老师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后,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但往往由于受年龄、阅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此时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这种感悟是浅层次的,不完整的。课堂里,教师作为学习主体的引领者,必须有效地把学生的思维引

8、向深入:激其思、动其情、明其理、得其法,引领学生深切地感悟文本。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一课时,老师在引领学生对“坦然”的感悟和理解时,如层层剥笋,由表及里:第一层:理解“坦然”的表层意思,回忆自己在最坦然的时刻里的情景,然后将自己的坦然与小女孩此情此景的“坦然”相比照,从而激发了学生新的阅读期待我与女孩的坦然有什么不一样呢?接着,老师顺势请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这个小女孩,读女孩被人追赶的故事,把画面展现在脑子里,并且感受她此时的心情。比较哪一个情景给你印象最深?这时,学生对“坦然”就有了更深的理解。第二层:学生读 5、6 自然段,想象自己就是女孩被追打时,慌忙地跳入河水中挣扎的样子,体验女孩的害怕、绝

9、望和痛苦。老师引领学生,将当时在死亡威胁下的小女孩与当下“坦然”的小女孩相比照,使学生感悟到了小女孩这份坦然是心灵的安全和精神上的洒脱。第三层:学生读第 8 自然段,体验到小女孩的孤独,老师引领学生,把处于害怕孤独又甘于孤独矛盾心理之中小女孩,与处于“坦然” 之中的小女孩相比照,使学生体悟到了女孩那份坦然背后的自由和幸福,以及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课堂上,老师紧扣“坦然”,精心提炼主题课堂里有的是真切的对话,悉心的指导,学生深切的感悟。围绕“坦然”三次比照、三次回旋,学生不仅把握了“坦然”的表层意思,更感悟到了它的深层意蕴。3、灵活调控老师的灵敏课堂中, “对话”不可能一切遵循课前的预案行

10、进,它随时都有可能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教师作为课堂互动对话的调控者,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课堂资源,调动课堂一切积极因素,充分互动,以促进有效对话。在庐山云雾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时,连续有两位学生读课文“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时,都念成了“雨后的夕阳如同一团火球”。教师见学生易把“一轮”读成了“一团”,便趁势让学生讨论:“一轮和一团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何不用一团而用一轮?”然后,请大家先认真读课文,再在四人小组讨论。经过读文、思考、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回答:生 a:“一轮”与“一团”都能形容太阳,但“一轮”

11、写出了上升的太阳似乎像滚动的车轮。生 b:因为当时太阳周围云雾翻飞,波涛起伏,在它们的映衬下,朦胧中的太阳不正像滚动着的车轮吗?所以用“一轮”更合适。从这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并恰如其分地开发利用,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走向深入。学生不仅感悟到了“一轮”的深层意蕴,还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三、有效对话的生长点自我诊断,反思提升我们常常忽视课后认真地分析、忽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忽视总结课堂教学的得失。其实,尤其重要的是,我们非常需要通过反思寻找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不断地改进教

12、学方法,而提高阅读教学中对话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梅花魂中的外祖父,作为一个中国人,长期漂泊海外,他的气节没有变,像梅花那样,有品格,有骨气,有灵魂;他对祖国的爱没有变,经历种种艰难困苦,仍然像梅花那样不屈不饶。本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品读课文语言,体会外祖父的爱国情、思乡意。在教学这一课时,第一次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梅花吗?知道有关梅花的知识吗”?然后,让学生谈梅花的颜色,谈梅花的用处,谈梅花在我国的历史在学生自由畅谈的基础上,老师又板书问:“魂”是什么意思? “梅花魂” 又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白了梅花“魂”的内涵。第一次导入的设计造成了课堂中,学生谈论太多太泛, “无效”

13、对话的增加。第二次导入改为:用王安石的梅诗作引子,让学生讨论:在寒冷的冬天梅花一支独秀,凌寒傲放,不向严冬低头折节,这是什么品质?第二次导入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过程简洁,指向明确,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教师能努力去分析自己课堂学习中的优点与缺点,那他就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因此,教师应努力从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提高自己对课堂教学中“无效对话”的认识,及时反思,分析诊断,从中找出问题,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使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更为有效。教学实践证明,有了教师对文本的深层领悟,精心预测学生解读文本时的差异,高屋建瓴的构建高质量的阅读话题,有了教师的耐心等待,有效引导,灵活调控和时刻自我反省,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才会似一江春水,充满生机。这样的课堂才能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天空,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促进学生发展的空间,阅读教学才会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