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上传人:Co****e 文档编号:35446531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48 大小:2.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书书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 十三五”规划 年 月书书书成 都 市 人 民 政 府成府函 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的批复市商务委:你委 关于报请批复实施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十三五” 规划的请示 ( 成商务 号) 收悉。经研究, 市政府原则同意该规划, 请认真组织实施。特此批复。信息公开属性:主动公开抄送:各区 ( 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目录一、规划基础和发展态势?( 一)“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效? 、综合竞争力引领中西部? 、产业支撑作用逐年增强? 、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速? 、服务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服务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二)存在问题? 、产业

2、能级不高? 、创新能力不强? 、市场开放不充分?( 三)“ 十三五”发展环境?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深入? 、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使命? 、城市群产业合作纵深推进?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三、重点产业 ?( 一)金融服务 ?( 二)科技服务 ?( 三)文化创意 ?( 四)现代物流 ?( 五)信息服务 ?( 六)电子商务 ?( 七)健康服务 ?( 八)商贸流通 ?( 九)旅游服务 ?( 十)商务服务 ?四、重点任务 ?( 一)深化改革创新,培育服务业新动能 ? 、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 、融入全球创新创业体系 ? 、

3、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 ? 、促进货物贸易便利化 ?( 二)推进跨界融合,创造服务业新供给 ? 、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 ? 、推进服务业与农业融合 ? 、推进服务业内部行业融合 ?( 三)扩大开放合作,形成服务业新格局 ? 、深度融入 “ 一带一路”战略 ? 、扩大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合作 ? 、发挥首位城市引领示范作用 ?( 四)促进集聚集群,探索服务业发展新方式 ? 、优化 “ 双核多点”承载空间 ? 、打造高端引领错位发展的服务业集聚区 ? 、促进楼宇经济提质增效 ? 、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小镇 ?( 五)聚焦高端引领,厚植服务业竞争新优势 ? 、优先发展新兴先导型服务业 ? 、转型发展

4、生产性服务业 ?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 、推进服务标准化绿色化发展 ?五、保障措施 ?( 一)加强组织领导 ?( 二)完善运行调度机制 ?( 三)促进要素优化配置 ?( 四)强化规划落地实施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 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成都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抢抓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发展机遇,推动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结构优化、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推进服务业整体提升、加快发展,对完善城市功能、强化民生保障、提升产业能级、扩大城市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大意义。本规划依据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5、纲要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规划 编制,规划期为 年,主要明确“ 十三五”时期成都市服务业发展目标、重点产业、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成都市未来五年服务业发展提供战略性、纲领性指引,是政府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自主决策的重要参考。一、规划基础和发展态势( 一)“ 十二五”时期发展成效 、综合竞争力引领中西部成都服务业综合竞争力长期领先中西部城市,为在新时期发挥 “ 首位城市” 带头带动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推进服务业提升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专栏 年副省级城市服务业增加值排序 ( 亿元) 、产业支撑作用逐年增强“ 十二五”期间,成都服务业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对经

6、济社会发 展 的 贡 献 继 续 提 升, 年,服 务 业 年 均 增 速 。 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 : : ;服务业实现税收 亿元,占全市税收的 ;吸纳就业 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 ,服务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主要支撑。 、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速 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从 年的 万元 人提高至 年的 万元 人,生产性服务的专业化发展与工业的转型升级日趋同步。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进入较高层次,全市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科技、信息等服务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逐步增强,文化、旅游与农业的资源

7、叠加效应不断放大, 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 亿元。专栏 年成都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情况 、服务业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服务业发展呈现出 “ 小集聚、大均衡” 的发展态势。中心城区和高新区服务业集聚水平较高,地均产出明显领先其他区域;远近郊区服务业集聚水平差距不明显,呈现多点支撑、均衡发展局面。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形成了较强的金融、商务、科技等生产性服务功能和商贸、文化等生活性服务功能。以住宿餐饮、文化娱乐、健康休闲为代表的旅游服务功能主要集中于龙门山周边区域。专栏 年成都市各区 ( 市)县建成区单位面积服务业产出 、服务业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

8、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先行先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得到大力推广,在投资管理、金融、贸易便利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制度创新、检验检疫制度创新等领域实施并完成 项改革,正式获批设立中国 ( 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 年全市服务业外商投资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 ,位居中西部城市首位, 家世界 强企业和近 家外国金融机构落户成都,超过 的国际一线品牌入驻。通航城市 个,开通航线 条,航空口岸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实现 小时通关。设施先进、布局合理的开放口岸体系对全球资源的聚合能力和面向国际的吸引力、辐射力进一步增强。专栏 年 个副省级城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 ( 亿美元)( 二)存在问题 、产

9、业能级不高成都服务业规模在中西部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年广州服务业增加值已达 亿元,深圳服务业增加值已达 亿元,分别是成都的 倍和 倍。服务业投入产出效率较低, 年成都一个单位的服务业投资仅创造 个单位的服务业增加值,低于 个副省级城市的平均水平。服务业企业实力不强,缺少综合实力强劲、服务全国和全球的总部企业及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品牌。 、创新能力不强服务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较弱。制造业服务化步伐缓慢,嵌入式、飞地型制造特征明显,以组装制造、加工制造为主,发展层次较低。基于 “ 互联网 ” 的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生活性服务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

10、混业发展、模式创新不足,智能制造、下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技术等领域创新领军企业较少。 、市场开放不充分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均较低,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社会资本进入部分服务业领域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一些服务领域垄断程度较高,市场化程度较低,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有待加快,服务贸易政策性、体制性障碍还较多。( 三)“ 十三五”发展环境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深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中国 ( 四川) 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改革试验示范任务深入推进,成都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正加速形成,与 “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地区的联结更加紧密,服务业融入全球城市网络

11、分工与合作的基础更为坚实,在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推进新一轮服务业全球化发展中,建设商品与服务集散高地的条件更加具备。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需要高度开放的投资和商务环境,这也要求成都在国际贸易投资领域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和系统的制度安排。 、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先进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等交叉融合技术的纵深发展,正酝酿新的产业变革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扩散和转移,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引发的各类创新活动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成都服务业发展面临着稳增长调结构、继续引领中西部发展压力以及创新驱动尚未成为发展主引擎等挑战。“ 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结构性改

12、革、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等革新,增强服务业发展新动能。 、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新使命新的历史时期,国家 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 赋予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成都深度融入 “ 一带一路” 和全方位开放,提升在全球城市格局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有利于发挥服务业支撑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的功能,优化提升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增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等核心服务功能。 、城市群产业合作纵深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内部的经济联动发展和协同创新、空间结构网络化整合

13、不断增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更加趋向一体化。城市群内部的服务市场对接和要素自由流动利于推动成都服务水平的提升,区域间产业链扁平化分工利于推动成都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强化更具控制性的高等级功能,合力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产业合作等实质性的城市分工合作是城市群发展的重要方向。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 “ 三大发展战略”部署和市委 “ ”总体发展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抓好创新驱动、融入 “ 一带一路”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大力实施服务业提升行动,推进服

14、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充分发挥服务业引领转型发展、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创新要素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转换动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创新贯穿于服务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促进创新资源综合集成。通过全方位的自主创新,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促进服务业发展模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引导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流向服务业新行业、新模式、新业态,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坚持

15、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深化服务业改革,着力突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释放改革红利。坚持 “ 引进来”和 “ 走出去”并重,全面融入 “ 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立足西部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统筹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广泛参与国际分工、竞争与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把增进全市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实施开放的人才战略,高度重视人才作为服务业第一生产要素的战略性作用,强化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 、坚持市场决定、法治保障。发挥市场机制

16、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竞争主体作用,推进服务业市场化、社会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营造有利于开放创新的服务经济发展、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法治化和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服务型法治化政府。( 三)发展目标围绕建设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目标,全力提升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形成结构优化、特色明显、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服务业体系,服务业成为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主支撑。 服务业规模再上台阶。服务业持续稳定增长,规模占比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总量在中西部居于领先水平。 “ 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 左右,到 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左右,占全市 的比重达到

17、。 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提升,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到 年,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比重达到 左右。 结构和功能明显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服务半径快速延伸,核心功能逐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全面提升。到 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亿元左右。 创新发展动力增强。科技创新成为服务业发展重要驱动力,产业技术水平和组织效率快速提升,要素投入报酬明显提高,形成技术、管理、智力等高端

18、要素投入推动的发展模式。到 年,互联网普及率超过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 万元 人,单位投资创造的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左右。 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引领中西部,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到 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 ,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 亿美元,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率达到 ,国际( 地区)航线超过 条,入境游客达到 万人次。到 年,全面释放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能量,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力争在某些领域形成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核心功能,建成国家服务业核心城市。专栏 “ 十三五”时期服务业

19、发展主要指标目标分类序号指标 年实际值 年预测值规模目标服务业年均增速 ( ) 服务业增加值 ( 亿元) 占全市 比重 ( ) 质量和效益目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 ) 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数比重 ( ) 结构和功能目标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创新发展目标互联网普及率 ( ) 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 万元 人) 单位投资创造的服务业增加值 国际化水平目标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 ( ) 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 亿美元) 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率 ( ) 国际 ( 地区)航线 ( 条) 入境旅客 ( 万人次) 备注:带为五年平均值,

20、其他为当年值三、重点产业( 一)金融服务 、定位与目标。促进金融与优势产业、资源协同发展,重点打造 “ 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结算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竞争力,构建综合实力居西部首位,与成都经济转型升级相适应的区域金融体系,将成都建设成为 “ 中国金融第四极” 。到 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 亿元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左右。 、发展重点。健全法人金融体系,培育引进民营银行、金融租赁、消费金融等法人金融机构,做强做大金融控股集团,加快金融后台及服务外包业集聚发展。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地方区域股权市场上市挂牌。加快发展基金业,以成都前海产业投资基金为依

21、托,推动设立城市建设、创新创业等子基金,优化全市基金业布局,支持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在成都聚集发展。完善要素交易市场体系,积极发挥成都交易所集团引导作用,推动设立一批创新型金融要素交易机构,巩固提升成都在全国创新要素市场优势地位。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推动骡马市等金融服务集聚区转型升级,以重大产业项目为依托,丰富招商企业资源库,推进高端金融和新兴金融集聚发展。专栏 金融创新行动计划建设区域性资本市场中心。实施经济证券化行动计划,深化与沪深证券交易所、全国股转系统以及亚欧国际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全面推进企业上市及发债融资。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财富管理基地。积极培育多元化财富管理机

22、构,吸引更多国际知名财富管理及服务机构落户成都,探索组建专业化财富管理机构及高端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完善私人银行业生态系统。建设中国西部创投融资中心。依托成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和 “ 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发展科技金融,促进创业投资基金集聚发展。建设中国西部重要的结算中心。深化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等试点。提升地方要素市场结算功能。建设中国新型金融先行区。依托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发展第三方支付、网络保险等金融创新业务,形成金融创新活跃、特色业态鲜明、监管严格透明的多元金融服务链条。( 二)科技服务 、定位与目标。紧抓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整合

23、更广域范围内科技服务资源,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增强科技服务对创新创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将成都建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科技服务业发展高地。到 年,实现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到 亿元以上,各类科技服务机构达到 个,科技服务从业人员达到 万人。 、发展重点。聚焦电子信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发展研发设计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业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整合全球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支持建设企业研发机构,依托在蓉高校优势学科资源,建设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推进成都科学城

24、、环交大智慧城、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电子科大 “ 一校一带” 、环川农大知识经济园等创业载体建设。聚集科技创新与服务资源,汇集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企业,以科技服务发展统筹带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标准制定。依托“ 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造 “ 创业天府” 云孵化体系。完善 “ 创业投资 债权融资 上市融资”的投融资体系,加快科技信用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平台建设,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协作四川中心、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和知识产权法院建设。专栏 创业天府行动计

25、划建设创新创业大平台。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推动成都科学城突破发展,推进四川大学和中国电信国家 “ 双创”示范基地、郫县国家 “ 双创”示范基地发展。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出台成果转化支持新政,实施成都人才新政,支持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深化创新创业商事制度改革。厚植创新创业人才优势。实施青年大学生 “ 创业新星计划” ,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兼职创业,鼓励企事业人员连续创业,开展 “ 创业天府行动计划 城市行、高校行、海外行”引才活动,实施 “ 创新创业互助众扶计划” 。构建 “ ”众创空间格局。打造 “ ”个众创空间引领区、“ ”个众创空间集聚区、“ ”个众创空间专业特

26、色区,鼓励各类企业建设众创空间。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发展科技信贷,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探索股权众筹。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打造一站式创业服务社区,实施 “ 科技创新券”升级计划,搭建创新创业众包平台,升级 “ 科创通”平台,壮大创业导师队伍,加强创新创业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品牌活动影响力。推进 “ 菁蓉汇”活动市场化、国际化,办好 “ 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 ,构建创新创业国际合作平台。( 三)文化创意 、定位与目标。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平台及美食之都城市品牌,加强与创意城市交流合作,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和文化产业

27、竞争力,筑牢国家中心城市人文根基,以文化多样性及创意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将成都建设成为国内一流、西部第一的文创中心城市。到 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 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左右,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兴支柱产业。 、发展重点。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依托古蜀文化、美食文化、水利文化、诗歌文化、三国文化、客家文化、大熊猫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快发展信息、传媒、会展、创意设计四大优势产业,突出发展音乐、艺术品原创及演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广告、文化设备用品及服务五大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提升产业竞争力。立足区域文化产业氛围和特色,完善产业链条,发展餐饮

28、、休闲娱乐、文化艺术、文化艺术品服务业、文化相关产业等特色传统文化产业,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金融、餐饮、会展、农业等深度融合,探索新模式新业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音乐产业,建设城市音乐厅和音乐产业园区,培育和聚集一批音乐创作、演唱、制作、研发、经纪、传播等方面的领军音乐人才和领军音乐企业,着力打造领先全国的音乐生产地、乐器及音乐设施设备集散地、版权交易地、演出集聚地,将成都建设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音乐产业领军城市。充分吸收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推进 “ 互联网 文化创意” 融合发展;推进传统媒体转型升级,加快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优质媒体内容与文

29、化产品生产及传播水平;深化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对外文化贸易平台,引导鼓励文化创意企业走出去,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力。专栏 文化创意名城行动计划建强文创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中国川菜博物馆、城市音乐厅、金沙旅游实景剧场和杂技剧场、川剧艺术中心三期等设施,推动音乐主题公园、成都文化馆新馆、成都美术馆、成都图书馆、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打造以中心城区天府广场和天府新区为核心的文化设施 “ 两中心” ;实施杜甫千诗碑、汉肆锦官、张大千八德园、金沙遗址考古中心及文物库房等项目,有效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古遗址保护开发;推进锦门丝绸商贸旅游小镇二期、白酒文化博览园、中国洛带博客小镇、三国蜀汉城、食不可挡美

30、食街等一批项目建设,打造一批集传统、创新创意、科技应用为特色,商业、街区、社区联动的 “ 美食之都”示范街区,形成特色文化设施体系。提升文创产业竞争力。发展音乐传媒、餐饮旅游、文博旅游、演艺娱乐、艺术品原创、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出版发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版权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和音乐产业,推进少城国际文创硅谷、世界电影主题文化街区、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高朋视听产业园区、华熙 艺术村二期、天府红谷耕读桃园等项目建设,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会展、体育等行业融合创新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古蜀文化、美食文化、三国文化、都江堰水文化和青城山道教文化等历史和地域文化,依托世界独有

31、的 “ 大熊猫”生态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打造 “ 三国文化” “ 诗歌文化” “ 川菜文化” “ 酒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培育成都原创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品牌,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美誉度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商品。专栏 国际美食之都行动计划扩大 “ 美食之都”品牌影响力。加大特色美食品牌宣传力度,实现美食与旅游、会展、城市形象宣传一体化,打造国内最响亮的城市美食名片。提升餐饮产业竞争力。支持餐饮名企、名牌持续做大做强,培育 “ 美食之都”特色原料基地、川菜特色调味品生产基地、特色粮油种植加工基地、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等,把成都建成全球川菜标准制定和发布中心、全球川菜原辅料生产和集散中心、全球川菜

32、文化交流和创新中心、全球川菜人才培养和输出中心。强化美食消费吸引力。引导各区域挖掘特色美食,打造风格各异、功能互补的美食城、美食街、美食广场,优化餐饮业发展格局。推广 “ 互联网 餐饮” 。鼓励餐饮企业开展网上交易、网上宣传,在特色美食街区建设网上营销平台,结合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推出 “ 泛成都”美食旅游地图,建立覆盖食品安全、清洁卫生、节能环保、诚信经营等内容的餐饮业信用体系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美食之都 “ 互联网 ”行动。建立完善成都国际美食之都官方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联合国 “ 创意城市网络”成员城市及其它创意城市的网上信息共享、交流和项目对接,以及美食产业信息与相关专业行业网站的交互,打

33、造成都美食品牌,提升成都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现代物流 、定位与目标。深入实施 “ 蓉欧 ”战略,奋力打造以国际铁路港、国际航空港为枢纽,以陆上物流网、空中客流网和空中物流网为支撑的 “ 两港三网”立体式综合型国际化物流体系。到 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左右,物流业增加值占 比重达到 ,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 的比率下降到 左右。 、发展重点。完善市域物流节点设施空间布局体系。构建“ 一市两场”航空枢纽和 “ 国际多直达、国内全覆盖”的航空运输体系,重点开通至欧洲、北美洲、中东、澳洲、非洲等战略性国际航线,加强与全球繁忙机场城市的空中直通互联,实现国内通航城市

34、的全覆盖。加快建设功能完善的成都国际铁路港,稳定开行以中线 “ 蓉欧快铁” 为主线,以成都至俄罗斯的北线班列和成都经中亚、西亚至欧洲的南线班列为辅线的 “ 一主多辅、多点直达” 的西向国际班列,抢先开通成都至东南亚的 “ 泛亚班列” ,双向稳定开行成都至国内主要枢纽节点城市的互联互通班列,形成联通泛欧泛亚的 “ 蓉欧 ” 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体系。建设智能型公路物流枢纽,推动传统 “ 公路港” 服务升级。完善口岸空间布局,拓展口岸政策功能,适度扩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优化提升口岸竞争能力。发展汽车物流、快递物流、冷链物流等新兴业态,推广共同配送、多式联运、绿色物流、应急物流等物流运作模式,推动先进技

35、术和装备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升现代物流专业化、信息化和标准化水平。依托国际物流大通道和立体物流枢纽优势,强化国际区域物流合作,培育壮大骨干物流企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加快发展城市集中 ( 共同) 配送,构建规模化专业化城市配送 “ 大车队” ,大力推行 “ 统仓统配” ,“ 多仓共配”等仓配一体化运营模式,大幅提升集中 ( 共同)配送率。专栏 国际门户枢纽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级国际航空枢纽。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推动成都双流机场扩能改造,构建 “ 国际多直达、国内全覆盖”的航空运输体系。持续加密覆盖全球的客货航线网络,优化完善航空中转服务和地面服务,推动航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开放型国际铁路枢纽

36、。加快成都国际铁路港、青白江和新津两大铁路散货物流园区建设,打造国际铁路大通道,建设德国纽伦堡等欧洲分拨中心,构建“ 一市两港多站”铁路货运枢纽格局,双向提升 “ 蓉欧快铁” ,稳定开行中亚班列,大力拓展国内互联互通班列,推进铁路货运信息平台建设。建设立体口岸开放体系。依托中国 ( 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面拓展综合保税区高新、双流两大园区口岸功能,完成航空港和铁路港 “ 一站式”口岸综合服务中心及铁路口岸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建设,推进空运水果、陆运水果和木材等进境指定口岸、国际邮件交换局 ( 邮政口岸)建设,优化完善 “ 一区两园三口岸多场所”的口岸设施规划布局,积极争取各项进口商品指定

37、进境口岸政策,扩大对外贸易经营范围,建设直达贸易对象国的内陆起点口岸。( 五)信息服务 、定位与目标。深化中国软件名城建设,推进电子制造与软件服务协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的产业支撑能力,构建生产配套、产业协同、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系统,加快建设世界软件名城。到 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到 亿元,培育信息安全、网络服务、数字媒体等领域龙头企业 家。 、发展重点。集中资源,壮大产业规模,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集成电路 ( )设计与测试、数字媒体、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新兴信息服务四大产业集群。突破关键技术,提升核心竞争力,聚焦发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软件外包三

38、大产业集群。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开展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城管等应用示范。围绕智能制造,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引导企业开展跨行业、跨领域产业协作。推进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软件技术中心、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建设,推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技术平台和资源库。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加快网络信任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安全,带动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营造国际化、便利化的服务环境,吸引跨国软件企业在成都设立离岸服务中心、研发中心、经营总部,吸引、聚集和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人才队伍。专栏 建设世界软件名城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集成电路 ( )设计与测试、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数字媒体、系统集成与运营服务、新兴信

39、息服务、软件外包七大产业集群发展,实施信息基础设施、软件人才、软件标准化、软件应用示范等四大工程。发展信息安全产品和关键技术。在安全芯片、可信计算、网络与边界、监控与审计、安全服务等领域,推出一批公共技术平台和开发工具,形成一批产学研用结合的信息安全联合实验室,巩固和提升成都在全国信息安全产业版图中的核心地位。提升产业核心区发展能级。以成都高新区南部园区 ( 天府软件园、孵化园、新川创新科技园等)为核心载体,发展软件产品研发设计和运营、集成电路 ( )设计与测试、云服务、物联网研发及运营、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与服务运营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高端业态。( 六)电子商务 、定位与目标。顺应科技、产业、

40、民生融合互动趋势,以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和国际化发展为主线,增强电子商务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促进实体经济结构优化,推动新兴产业提升发展,努力打造国际化水平较高的电子商务中心城市。到 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 万亿元,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 。 、发展重点。深化 “ 互联网 ”创新创业,破除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人才、载体、机制等创新创业要素集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商务 “ 创客中心” 。推动“ 全域成都、三次产业”全面电商化,拓展电子商务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电子商务与制造业、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活服务业

41、的融合度,催生发展新经济。推动电子商务国际化,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电子商务国际大通道,深化 “ 一带一路” 电子商务合作。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信交易环境、发展专业配套服务等,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持续简政放权,增强法治化监管能力,构建“ 互联网 政务服务”体系,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生态体系。专栏 “ 互联网 ”行动计划夯实互联网发展基础。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完善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提升公共云服务能力。加快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培育一批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的现代 “ 种养

42、”生态农业新模式,深入推广 “ 互联网 服务业”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互联网在服务业行业发展中的应用。利用互联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互联网与政府公共服务体系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新兴服务,推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便捷化交通运输服务发展,推动互联网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七)健康服务 、定位与目标。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善供给、优化结构、创新模式,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建设全国中医药健康服务标杆城市、医养融合示范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健康服务业中心城市。到 年,全市健康服务业

43、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超过 。 、发展重点。推动医学、医疗、医药 “ 三医” 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国家和省市创新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特色学院、研究型医院、科研机构等创新载体,支持聚焦具体疾病的国家转化医学中心建设。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成都医学城等高端医疗服务集聚区,完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从注重疾病治疗向注重健康维护转变,推进中医 “ 治未病” 服务,建设集医、贸、文、旅于一体的中医药特色街区,完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康复服务领域,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发展医疗设备服务、医疗信息化外包、健康服务云平台等第三方服务。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推进健康养

44、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促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支持民间资本新 ( 改、扩) 建以老年医学、康复医学为主的医疗机构,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整合,拓展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强化健康管理的基础地位,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发展多样化健康管理服务。加快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服务,搭建健康信息服务基础框架,创新健康信息服务业态,构建健康信息服务产业链。放开搞活体育服务市场,扩大体育产业社会投资,发展大众体育健身休闲,推动体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支持职业体育发展。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培训服务,积极主办、承办重大体育赛事,支持企业承办高水平的商业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强

45、化科学健身指导,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多元化的体育健身服务项目,扩大体育服务消费,打造 “ 运动成都”体育品牌。专栏 国际赛事名城行动计划建设赛事基础设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国际化、高标准、多功能的现代化场馆及其配套设施,加快推进成都奥体中心、专业足球场、城北体育馆太极馆、成都大剧院、成都音乐厅等载体建设,打造一批安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具备承办国际高级别赛事和竞技活动资格的赛事设施。培育品牌赛事。继续办好国际乒联世界巡回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世界体育舞蹈大赛、国际名校赛艇邀请赛等国际品牌体育赛事,培育 “ 熊猫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中国成都自行车迷健身节、中国围棋西南王、中日马术节

46、、成都迪拜国际杯温江迈丹赛马经典赛等自主品牌赛事,引进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音乐赛事、文化艺术赛事、电子竞技赛事,培育一批有发展前景、可持续运作的赛事项目,建立以 “ 赛”育 “ 市” 、以 “ 市”促 “ 赛”的发展机制,力争实现 “ 一区一品牌、一县一赛事” 。( 八)商贸流通 、定位与目标。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支持业态与模式创新,推进流通现代化和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内贸与外贸互相融合,提高市场开放度与贸易便利化程度,增强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贸易中心。到 年,商贸业实现增加值 亿元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左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47、亿元以上。 、发展重点。支持专业市场发展商品指数、国际物流、统一配送、集中 ( 共同) 配送等商贸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强化价格发现、口岸集散、交易服务、营运控制、信息发布等高端功能,建设具有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服务增值能力、价格发现能力,商品完善商圈复合的消费功能,提升服务国际化水平,吸引国际一、二线品牌市场投放,提升商圈服务能级,增强成都对外来消费的吸引力。实施 “ 互联网 流通” 工程,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促进商贸、文化、旅游、会展协同发展。鼓励商贸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发展跨境电商、离境退税、保税展示和体验消费等新型业态。加快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进程,夯实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基础,畅通消费品、农资产品

48、下乡渠道,激发农村消费潜力。优化商贸流通发展环境,深化流通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商贸流通标准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流通环境。专栏 国际购物天堂行动计划实施商贸产业提质行动。优化商业空间载体,集聚高能级贸易主体,提升贸易便利化、社区服务便利化水平,增强商贸流通业能级和辐射力。实施关联产业协同发展行动。加快物流、金融、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关联产业发展,为购物天堂建设提供基础性保障和产业支撑。实施城市国际化营销行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城市形象宣传,建设国际化生活、国际化旅游、国际化购物的友好环境,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实施 “ 互联网 ”价值提升行动。拓展 “ 互联网 ”新兴商业

49、模式,发展平台化、枢纽型跨境电子商务,推动传统产业应用 “ 互联网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市场商品服务丰富行动。加强适销对路产品的研发制造和本地品牌商品培育,引进国际国内商业品牌和品牌商品,支持发展个性化消费服务模式和服务品牌,扩大消费服务供给。( 九)旅游服务 、定位与目标。完善旅游门户集散功能,构建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精品,强化旅游环境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积极融入国际旅游市场产业链,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到 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达到 亿元以上,旅游总人数达到 亿人次。 、发展重点。优化发展都市休闲旅游,提升城市吃、住、行、游、

50、购、娱等服务功能,打造城市特色观光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美食娱乐旅游等产品。提升发展文化体验旅游,充分挖掘成都巴蜀文化、三国文化、诗歌文化、宗教文化、丝路文化、大熊猫文化等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以金沙遗址、武侯祠、杜甫草堂、青城山都江堰、南丝路文化区、大熊猫栖息地等为核心的世界级旅游产品品牌。发展高山湖泊生态旅游,依托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带和 “ 两湖一山” 国际旅游文化功能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山地运动、养生度假等山地湖泊旅游产品,推动观光游向休闲游、度假游升级。发展乡村度假旅游,依托地方特色资源,开发温泉养生度假、乡村休闲度假、古镇休闲体验、运动康体度假等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集生态农业、观

51、光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项目。引进国际知名酒店品牌、高端酒店向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集聚,发展经济型酒店、特色主题酒店、乡村度假酒店,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酒店产业体系。专栏 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行动计划强化旅游门户功能。建设西部自驾车旅游综合服务枢纽,提升成都在大西南地区的旅游交通集散功能,吸引国内外旅游服务机构、旅游开发企业、旅游组织进入成都,发展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酒店业、餐饮业等,打造 “ 泛成都”旅游圈。提升旅游国际影响力。推动城市旅游的产品、购物、服务和营销全面执行国际惯例和标准体系,融入国际旅游市场产业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进全市旅游集散中心体系、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城市道

52、路旅游导识系统、离境退税体系、自驾车营地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市国际化生活服务配套体系。提升传统旅游产品。推进龙泉山森林公园、都江堰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建设,打造邛酒 “ 贸、工、农、游”一体化旅游目的地、伊利工业旅游体验项目,促进观光游、购物游、文化游、乡村游、休闲游、商务游、会议游等内容丰富的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探索培育新型旅游产品。( 十)商务服务 、定位与目标。围绕 “ 市场化、集聚化、高端化”发展方向,依托楼宇载体引企引智,培育品牌,全面推动商务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 “ 十三五”时期,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左右。 、发展重点。鼓励本土优势企业 “ 走出去

53、”发展,形成一批综合竞争力强、创新能力领先、服务全国和全球市场的总部企业和跨国公司。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和大企业大集团在蓉设立区域总部、功能型总部,吸引国际多双边经贸合作组织和商 ( 协)会团体在蓉设立总部机构。支持各类企业在成都设立的分公司、办事处向法人机构转型。加快发展会展服务,进一步推进来蓉举办的展会活动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发展。发展企业管理服务、法律服务、咨询与调查、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五大专业服务,推进中国成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促进专业服务与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融合发展,增强商务服务对生产、管理、商务活动等环节的支撑能力

54、。发挥主题示范楼宇的集聚带动作用,支持和促进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企业在商务楼宇集聚发展。推动商务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政府服务采购力度。专栏 国际会展名城行动计划提升招展引会效果。深化与英国励展集团、英国博闻集团、德国法兰克福公司、德国汉诺威公司等国际知名会展企业的合作,引进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大型展会,将成都打造为承接北上广会展转移的首选城市。培育会展市场主体。支持本土有条件的会展企业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会展企业集团和经营合作网络,支持国内外会展知名企业在蓉成立分公司和办事处,支持符合条件的会展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深化产业融合互动。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能力,构建行业配套、产业联动、

55、运行高效的展览业服务体系,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在会展业的应用。以全国糖酒会、成都家具展、成都汽车展等为重点,积极发展网上会展等新模式。优化提升会展环境。加快推进中国西部国际展览中心投入运营,以世界一流、时代之巅的理念加快规划建设西部国际会议中心。构建科学合理的会展标准化体系,加强成都会展联盟建设,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健全行业诚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侵权和假冒伪劣行为。四、重点任务( 一)深化改革创新,培育服务业新动能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及服务贸易、跨境电商、金融创新等改革试点示范为重点,以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科技服务

56、、养老健康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 、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优化法治环境。积极争取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受理审查协作中心,推进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构建国际化商事仲裁机制和争端调解机制。深化服务业领域 “ 放管服” 改革,全面推进以负面清单管理为主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构建以社会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立商务领域、社会领域行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创新政务服务,推进 “ 互联网 政务服务” 、 “ 大数据 政务服务”改革,完善一窗式政务服务机制,

57、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建设多方参与协同治理新体系,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综合评估与社会监督机制,将适合行业自律的监管事项按规定程序授权有资质的法人社会组织执行。 、融入全球创新创业体系依托 “ 创业天府” 行动计划、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都科学城建设,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完善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制度,制定技术类国有无形资产管理办法,探索放开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资本化限制。开展在蓉高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探索离岸架构企业在注册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建设产业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研究

58、院,创新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支持各银行、担保机构参与共建科技企业融资风险资金池,引导海内外资本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和网络,深化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高端技术、重点技术领域的联合研究和技术、人才引进,整合全球创新创业要素。 、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深入实施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探索进一步放宽服务业领域外商投资的资质、股比等准入限制。稳步推进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旅游与旅行相关服务、文化创意服务、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医疗健康服务、教育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有序开放,促进服务要素自由流动,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主动对接服务贸易高水平开放协定和高标准监管规

59、则,率先探索与欧盟在医疗、法律、咨询、旅游、会计等领域贸易自由化试验。 、促进货物贸易便利化创新口岸服务体制机制,搭建口岸公共营运服务平台,探索海关、检验检疫分类管理模式与企业诚信评价相结合的联动模式,探索实施口岸服务标准化作业,推动口岸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信息共享,推行基于企业诚信评价的货物抽验制度。优化通关过检流程,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简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产品内销手续,建设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分中心,推动实施一体化通关。推动口岸服务信息化和智能化,建立适应跨境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交易、通关、物流运输、退税、外汇结算等体系,推行企业自主报税、网上缴税、自助通关,监管部门智能

60、审核、自动验收。打造国际航空枢纽、 “ 铁路丝绸之路”和 “ 网上丝绸之路” ,畅通西向开放国际化通道。( 二)推进跨界融合,创造服务业新供给以产业升级需求和消费升级需求为导向,以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规划 成都制造 规划为指引,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和农业、服务业内部深度融合,强化服务业对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 、推进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制造企业向前端服务环节延伸和后端增值服务拓展,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由设备提供商向服务总集成总承包转变,支持有专业优势的制造企业面向全社会全行业提供专业化服务。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进成都工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 “ 双创

61、” 平台,促进服务、制造资源开放共享。在电子信息、汽车、食品、轻工、冶金、建材等领域深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应用,全面推广智能制造生产模式。推进服务型制造,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建设针对产业价值链、企业集群的电子商务平台、现代物流协作平台、企业协同制造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制造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充分对接消费者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发展个性化设计、大规模量身定制、众包服务、供应链协同等 “ 智造” 新模式,推进成都制造企业向 “ 无生产线” 工厂和 “ 无工厂” 制造商转型升级。 、推进服务业与农业融合鼓励发展面向农村、农

62、业的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营销服务、物流服务、旅游服务等服务业,完善农村流通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机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安全服务体系、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功能拓展,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农业,举办各类涉农节会活动,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建设面向农业的科技资讯、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等服务平台,推动农业创新发展。依托成都市云计算中心搭建成都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管溯源平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能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经营服务主体转型,支持邮政、农资等传统服务主体向农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 、推进服务业内部行业融合坚持

63、 “ 文化 商业 旅游 会展” 多元驱动,推进国际购物天堂、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文化创意名城建设。以商旅文会互动驱动商业消费,推动国际会展、国际文化周、文化旅游节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节会活动的举办和创办。围绕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商贸与物流、金融、科技等产业融合,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大宗商品交易、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金融创新服务平台,促进传统商贸中心转型升级。促进健康服务与旅游、休闲、会展、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以健康服务为主体的旅游休闲项目和产品,探索建立全产业链的医疗健康旅游服务体系。( 三)扩大开放合作,形成服务业新格局积极融入和主动服务 “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

64、战略,实施 “ 蓉欧 ” 战略,建设承接全球服务业转移大平台,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推动服务业双向开放,深度融入全球服务分工体系,拓展发展空间。 、深度融入 “ 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拓展与 “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实现 “ 贸易畅通” 。将对外贸易和投资有机结合,鼓励企业积极对接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和发展需求,承接 “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重点建设项目,带动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出口。加大对软件信息、生物医药、跨境维修、国际检验检测、离岸外包等服务贸易业态的支持力度,提升成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与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

65、地区开展投资合作,促进研发、物流、销售等环节的国际化经营,创建海外分销中心、展示中心等国际化营销网络和物流服务网络,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好用好中法 ( 成都)生态园、中韩创新创业园、川法生态科技园、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国际合作示范园区,深化中德 ( 四川) 创新产业合作平台框架下全方位合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服务业领域企业、人才、技术、资金引进,打造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平台。深化与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医疗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紧密依托购物、美食、节会、赛事等活动平台,开展国际营销,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 、扩大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城市群合作加大多层次区域合作力度,提升成

66、都服务业在全国的资源支配置力和消费吸引力。推进成渝城市群务实合作,加快形成服务业升级与城市群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机制,加强与重庆、泸州、宜宾、万州等沿江城市在服务外包、技术研发、港口物流和金融等领域合作,扩大成都服务业市场腹地,提升资源配置功能。加强与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在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联合与协作,推进产业、项目、产品务实合作,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回流。加快港澳 ( 成都) 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推进与港澳台合作,深化投资及贸易往来。依托长江经济带建设,强化与武汉、长沙等城市的产业联系和交通连通,加强城市群之间分工协作,扩大沿江物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流动。推进成渝西昆贵 “ 钻

67、石经济圈” 建设,推动西部地区区域金融合作,探索建立西部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交易市场、碳排放市场,带动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发挥首位城市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利用成都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人才的中心优势,服务全省三大发展战略,强化成都首位城市功能和使命,发挥成都在服务业改革创新中的先行示范作用和在四川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建设中的核心平台作用,提升成都在全省服务业发展中的核心引领力。深化成德绵乐城市带服务业合作,加快建设高密度、高效率的人流物流通道,同步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广泛开展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生活服务同城化。加强与川北、川东地区城市合作,发挥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信息服务等产业优势,带动区域产业发

68、展。提升与川南城镇密集区产业互动联系,发挥成都腹地经济基础优势,支持宜宾、泸州建设沿江港口和南向开放通道。拓展与川西北、川西、川西南高原山地地区合作领域,挖掘利用高原山地地区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共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市场建设和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四)促进集聚集群,探索服务业发展新方式坚持集约节约理念,充分发挥城市资源要素密集和市场需求集中的优势,支持各具特色、功能错位的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推进服务业集聚集群发展,打造不同层级的服务中心。 、优化 “ 双核多点”承载空间围绕 “ 双核一区、三带多网”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体系和轨道交通体系,结合未来人口

69、分布、资源环境承载力等因素,优化服务业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构建 “ 双核多点” 服务业发展承载空间。专栏 “ 双核多点”承载空间 “ 双核” 。即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是 “ 成都服务”核心功能的主要承担者,支持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核心区领先发展,促进高端服务业和高附加值服务环节集聚,提升在全国服务经济网络中的位置和资源配置能力。中心城区重点增强金融商务、总部办公、文化交往、创新创意等功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天府新区核心区着重强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门户枢纽、会展博览、商务办公等功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多点” 。即除中心城区、天府新区核心区外的其他区域

70、,是城市功能外溢和新兴功能发展的重要承载地。其中,龙泉山东侧产业带上的龙泉驿、金堂、简阳等区域,围绕大车都、大智造、大临空三大工业板块,重点发展科学研发、工业设计、临空现代服务业;新都、青白江、温江、双流、郫县、新津、都江堰按照 “ 独立成市” 理念,重点建设新型商贸中心、现代物流园区、健康产业基地、文化旅游胜地,增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和质量,建成功能突出、宜居宜商的特色服务功能区。彭州、崇州、大邑、邛崃、蒲江依托特色资源,重点发展旅游服务、商贸服务功能,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建成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新兴功能成长区。 、打造高端引领错位发展的服务业集聚区根据区域产业功能定位,修编整合一批产业

71、基础配套好,具备比较优势和发展潜质的市级现代服务业示范集聚区。创新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完善服务业集聚区市、区 ( 市) 县两级协同推进机制,要素资源配置机制,招商选资机制,项目保障协调机制,企业孵化培育机制;建立完善集聚区发展统计评价、绩效考核体系和准入退出机制。完善集聚区政策配套,发展持有型商业物业,鼓励区内金融服务创新、技术创新,支持引进服务业高端人才等,引导服务业发展优势资源、优质项目、优秀企业和人才向集聚区聚集。推动搭建政府主导、政企合作、协会参与、多方共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运作模式,完善服务功能,围绕集聚区内企业共性需求,建设一批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平台、服务外包平台

72、、交易结算平台等,促进区域各类生产要素共享和优化配置。将集聚区打造成引领全市服务业发展创新的主战场和国家双向开放战略实施的先行区、试验区。 、促进楼宇经济提质增效坚持 “ 控制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升效益,集约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以商业、办公楼宇、商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等为楼宇经济重要载体,加快成都楼宇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引导楼宇硬件 “ 智能化” 、软件 “ 专业化” 、服务“ 特色化” 发展,促进楼宇经济发展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效益、生态效益总体提升,打造成都楼宇经济升级版。加快建立楼宇经济发展体系,建立楼宇经济信息统计制度、发展评价机制、市场运行监测预警机制,

73、拓展成都楼宇经济信息系统服务功能,完善引导指标体系、商业地产市场信息披露渠道,强化市场引导宣传。积极推动楼宇经济行业自律规范,依托成都楼宇经济行业协会、楼宇经济专家智库、国际国内权威组织、知名顾问咨询机构,建立完善楼宇服务标准体系,争取国家服务业标准化试点,主动参与国标建设,进一步推动成都楼宇标准走向国际。制定成都楼宇经济发展中长期政策,培育一批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服务业专业特色楼宇,认定一批成都市甲级、超甲级商务写字楼,树立 “ 成都楼宇品牌” 。鼓励存量商业、办公楼宇转型升级、业态调整,支持办公、商业楼宇引进教育服务、健康服务、公共文化服务、众创空间、创业平台等新业态。依托区 (

74、 市) 县政府、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区管委会,实施 “ 政务服务进楼宇”工程,在全市重点楼宇内推广 “ 一站式政务服务”模式,开设楼宇服务站。搭建成都楼宇招商推介服务平台,支持楼宇企业 “ 走出去” 、 “ 引进来” ,面向长江经济带、“ 一带一路”发达城市、国家地区整合资源,吸引跨国企业、企业总部、交易结算中心、研发中心等在蓉落户。抢抓中国 ( 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机遇,在服务业集聚区内,鼓励发展持有型商业物业,形成一批优质基础资产,争取包装、策划、推出一批成都商业地产资产证券化试点项目。 、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务业小镇将建设服务业小镇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创新创业、培育新经济形态的重要载体,强化

75、服务业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理念,聚焦文博旅游、体育健康、金融商贸、创新创业等领域,彰显茶、酒、美食、蜀锦蜀绣、漆器、雕刻、蒲砚等经典传承产业魅力,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的服务业特色小镇。坚持 “ 业态、形态、生态、文态” 四态合一理念,加强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完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产业融合,加快产业集聚、创新和升级,根据不同区域历史文化禀赋和生态田园本底,打造富有特色和品质的宜居宜业环境,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培育具有个性特色的服务业小镇品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76、,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推进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共建共享,推进服务业小镇快速交通网络、信息网络、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营造服务业小镇发展良好生态。( 五)聚焦高端引领,厚植服务业竞争新优势顺应产业和消费升级大势,优先发展新兴先导型服务业、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服务业整体跃升。 、优先发展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优先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服务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增强成都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产业支撑。推进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

77、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等改革创新试点,加快服务产品、技术、业态和模式创新。建设移动电子商务、口岸综合服务、跨境零售、金融结算、创业孵化、社区服务等核心平台,打造成都科学城、郫县国家 “ 双创” 示范基地、环交大智慧城、中国银联现代支付产业园、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等示范基地和产业特色基地,提高创新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引领服务业发展。 、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科技、信息、金融、商务等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突出发展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市场营销、商务咨询、战略投融资、现代营销、检验检测等高端环节。发挥成都创新创业资源集聚优势,加强核

78、心关键技术、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跨领域、跨行业、跨区域协同创新,抢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制高点。加强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改造利用和规划建设全天候、无时差的国际协同生态智能商务楼宇,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产业承载能力。支持拥有关键技术、投资运营、专业服务等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开展资源整合、境内外并购、上市等业务,提高参与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 、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速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推动

79、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支持传统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组织方式和先进技术手段,转变经营模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规范化发展。支持餐饮、娱乐、家政等行业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支持利用互联网提供全方位旅游信息服务和精准旅游产品服务。紧密依托本土优势资源,促进文化、教育、体育、中医药、餐饮等特色服务贸易发展。 、推进服务标准化绿色化发展鼓励企业参与国内外各类质量和服务管理认证,着力塑造服务业自主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影响力的知名服务品牌。推进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健康

80、服务、旅游服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商务服务等服务业重点领域采取或参照国际标准,参与或主导研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格局。推动服务业绿色发展,加强服务业企业资源利用全过程管理,推进企业节约集约用地,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职能,完善服务业发展促进机制,加强服务业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举措推进落实力度,协调服务业各领域、各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各区 ( 市) 县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协调推进机构,构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统

81、筹协调机制,加强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重大事项的研究和协同推进。市级部门和区 ( 市) 县要进一步激发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商 ( 协)会等社会组织活力,强化社会组织行业自律、沟通协调等功能,汇聚发展动力,共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完善运行调度机制完善定期会议运行和日常台账报送相结合的服务业运行调度统筹协调机制,以服务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引进培育为重点,健全目标督查机制,细化本规划各项指标统计体系,加强统计监测、阶段评估和动态运行分析。探索服务业重点产业数据库和信息统计发布机制,开发商业、物流、金融、旅游等行业景气指数,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投资,推动服务市场健康有序

82、发展。探索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组织开展产业发展绩效评估。推动有条件的行业开展服务业大数据应用试点,加强旅游大数据、健康大数据、养老大数据、文化大数据建设。( 三)促进要素优化配置扩大公共服务和公共信息供给,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探索创新人才、金融、土地、科技等要素流动和市场化配置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要素市场环境。( 四)强化规划落地实施市级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职责分工,依据本规划完善重点产业专项规划,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抓好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推进。各区 ( 市) 县要结合各自实际,做好与本规划提出的战略思路、主要目标的衔接,有针对性地出台本辖区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抓好本规划的落地实施。市级部门和区 ( 市) 县要加强成都服务业发展和改革的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推动规划有效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信息产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