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446074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93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辩而不华,质而不野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辩而不华,质而不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而不华,质而不野(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2关注新作聚焦缪俊杰 梦摘彩云刘勰传 :文学评论/新闻2015年12月9日星期三责任编辑: 行超黄尚恩电话:( 010 ) 65001102电子信箱: 文化趋势与网络小说的经典性陈新榜中国网络文学发展十多年来, 作品 总量之大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绝非夸张。 在文学界确切地说是 “传统文学 界” , 人们常常对网络文学有这样的质 疑: 网络文学作品普遍粗制滥造, 难以留 下长久流传的经典。 对这个问题, 首先要看到,“经典” 观 念本身是特殊历史的产物, 与口传、 文 字、 笔墨纸、 印刷术这些条件是相应的, 主要是为了在特定的技术局限下保存、 传播文化经验。 而到了电子时代, 传播和 保存信息

2、的条件前所未有地宽裕, 其总 量远远超过了一般人的接受极限。 如此, 或许可以说,“经典” 终结了。 当我们使用 “网络文学” 这个概念来 统称那些作品的时候, 其实我们并没有 清晰地理解文学机制所发生的巨大变 化。 诚如麦克卢汉 古登堡星汉璀璨 所 说的那样, 与其只强调技术变革, 更应该 重视的是和它同时出现的社会结构的变 革, 如果能够考虑到社会结构变革, 那么 很多争论就可以迎刃而解。 关于网络小 说的经典性问题也是如此。 随着计算机硬件、 软件、 互联网技术 的发展, 网络文学机制的平台类型、 参与 人群、 运营模式等具体构成因素影响了 特定故事类型、 文化观念内涵的网络文 学作品样

3、态。 网络文学的性质首先取决 于 “网众” 是由怎样的人构成。 1997年到 2003年的早期中国互联网, 上网用户主 要是从事科研、 教育、 计算机行业的用户 及学生。 此时的 “网络文学” 所反映的是 这个群体的文化趣味。 在网络用户主要 为大学生等高知群体的情况下, 新兴的 互联网络媒介对文学的意义, 首先是出 现了榕树下等网站, 为在传统期刊体制 找不到发表渠道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发 表和交流平台, 其次才是为喜好通俗小说的读者提供便利、 及时、 海量、 免费的阅读渠道。 随着上网人群的扩大, 网络读者的需求越来越趋向通 俗化, 网民的首要文学需求从表达交流变为休闲娱乐, 因此 通俗幻想

4、型小说 (即所谓 “玄幻文学” ) 渐渐开始成为主流。 龙的天空、 幻剑书盟、 起点中文网等文学网站取代了BBS论 坛和门户网站读书频道, 成为主要的文学平台。 2002年10 月, 起点中文网正式推出在线阅读收费模式。 这是网络文学 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它使网络文学的读者、 作者、 网站3 个主要参与方的利益达到平衡, 使得网络文学告别业余时 代, 实现了可持续地产业化。 由于表达和交流功能被博客等 新的平台所取代, 榕树下等以文学交流为核心的文学网站 趋于没落, 因此在习惯 “纯文学” 标准的观察者眼中, 2003年 的网络文学 “乏善可陈” 。 恰恰正是在这一年, 玄雨的 小兵 传奇

5、、 萧鼎的 诛仙 、 烟雨江南的 亵渎 、 说不得大师的 佣兵天下 等玄幻作品成为当年最热门的作品。 至此, 网络文学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网络文学的功 能也从精英小众时代的发表交流转为草根大众时代的消遣 娱乐。 超长篇幻想小说由此成为 “网络文学” 的代名词。 其 后, 低收入、 低学历的人群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网络文学读 者规模进一步扩张, 网络小说彻底全众化、 通俗化、 草根化。 2010年以后, 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使得阅读随时 随地成为可能, 超长篇连载小说的市场需求进一步巩固。 理解了技术以及相应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文化嬗变, 我 们就可以克制文化偏见, 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

6、看待网络文 学。 在 “经典终结了” 的时代, 我们面对的问题主要是如何挑 选最有价值的信息, 凝聚社会核心共识。 通俗文学自有其生生不息的根源, 也自成流脉, 它最直 接地体现了一个时代读者代表性的或普遍性的情结。 在比 印刷文明更竞争激烈、 更快捷反馈的数码时代, 最受关注的 网络文学作品能最为充分地呈现出网络读者的群体情结以 及这个时代和社会的症候。 敏锐的作者可以对此情结进行 苦心孤诣的创造。 应该说, 但凡能长期受欢迎的、 被反复阅 读的通俗文学作品, 必定是在满足受众 “俗” 的需求的前提 下作出审美突破, 以独特艺术创造来激发读者的精神需求, 抵达雅俗共赏的境界。 在这样的作品中

7、, 我们可以找到普遍 的、 共通的精神, 获取经久不息的共鸣同感那就是我们 所期待的网络文学 “经典” 。 或许, 会有某些艺术低劣的网络文学作品争得一时风 头, 那是它契合了特定时刻的社会心理。 这不足为奇,“严肃 文学” 里, 同样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 “名作” 。 那些跟风、 粗 制滥造的网络小说作品和作者, 必定会被淘汰。 时间是最有 力的筛子, 或许有遗珠之憾, 但终无鱼目混珠之恨。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的历史, 出现了无 数为文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名人, 了解他们的 经历与创造, 正是我们认识祖国文化史的重 要内容。“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 大型丛书用 文学形象化的手法, 注入情感的体温,

8、把古 代文化名人 “激活” , 让他们栩栩如生地出现 在现代人面前。 文学体传记与一般的人物传记不同, 它 可以运用一些文学艺术创作手法来处理题 材, 但它又不是历史小说, 不能凭空想象、 随 意虚构, 仍然需要严格的以史实为据。所 以, 当得知缪俊杰承担了 梦摘彩云刘 勰传 的写作任务时, 我开始真为他捏一把 汗, 因为对刘勰的传世之作 文心雕龙 的研 究可谓汗牛充栋, 成就斐然。可是关于刘勰 的身世、 行踪所留下的史料实在少之又少。 今人看到比较完整的资料就是唐代姚思廉 所撰写的 梁书梦摘彩云刘勰传 , 而 这篇 “传记” 也只有一千四五百字, 况且中间 几乎有一半文字是介绍 文心雕龙 的

9、, 对于 传主身世、 经历的介绍, 真是惜墨如金, 简之 又简。要在这极其有限的史料基础上处理 好 “史实” 与 “文学性” 的关系, 演绎成一部20 余万字的 “传记” , 让距今1000多年的刘勰重 新有血有肉、 基本上不违原样地走进读者心 中, 这在创作上得动多大的心思?探寻这个 问题成了我决心阅读这部 梦摘彩云刘 勰传 的主要动机。 刘勰 “生于宋, 著于齐, 官于梁” , 属于我 国古代史上的南北朝时期。众所周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社会状况最复杂的年代。汉 室已经衰微, 中央政府解体, 各地士族势力 群起割据, 塞外内迁的胡人乘机兴乱, 造成 南北分裂。不断的社会纷扰, 迫使西晋王室

10、 南迁, 建都建康, 是谓东晋, 而东晋后传的 宋、 齐、 梁、 陈则为南朝。这正是构成刘勰生 活时代的大背景。时代背景的复杂性蕴含 着丰富的历史资源, 传记作者正是抓住这一 历史特点, 在刘勰极为简略的身世背后, 用 力在横向拓展其生存的历史空间上下功 夫。当然, 作者不是呆板地、 游离地堆积史 料, 而是巧妙地以刘勰这个人物的足迹为情 节, 横向铺写一些重要的历史情景和事件。 传记开始以少年刘勰的足迹随父亲 “出 国” 到北魏古莒国寻根问祖, 展开了当时社 会南北分治的缘由和现状的铺写。接着访 曲阜拜见孔圣, 又展开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社 会重要地位的介绍, 揭示了刘勰自小接受、 崇信儒家学说

11、的社会基础。刘勰随家人返 回京口, 发生了建康朝廷之乱、 作为越骑校 尉的父亲应诏赴京, 在平叛中阵亡, 少年刘 勰命运发生重要转折, 作者也据此铺写了自 宋至齐改朝换代的血雨腥风这种横向 铺展的叙述策略, 不仅增加了传记的文字分 量, 而且有意识地通过刘勰生存空间的拓 展, 使人们从更广阔的视野中了解一代文化 名人刘勰出现的时代特点及其命运的跌宕。 刘勰父母双亡, 生活贫困无着, 幸被高 僧僧祐接纳, 以 “白衣” 身份寄居于定林寺, 在藏经楼开始了8年抄录经典、 整理佛经的 生活。这段经历史料记载更为单一而简略, 但它又是刘勰作为一位文化人成长、 成熟的 重要阶段, 不仅 “博通经纶” ,

12、 同时更明确自 己的精神信仰,“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驿 站” 。传记作者凭着对刘勰内在精神的深刻 理解, 着力揭示人物精神特征, 以一种特殊 文化氛围的营造, 来 “反射” 刘勰的精神追求 与坚守, 这无疑是很有见地的。作品通过旁 涉佛教史、 高僧传、 地方志等史料, 突出介绍 了佛教传入中国在当时社会的兴盛景象。 僧祐在弘扬佛教中的重要作用及崇高的社 会地位; 上定林寺高僧云集, 成为南朝万人 朝拜的圣地这一切, 都被作者重笔描 写, 刻意渲染。这些史料的增写和文化氛围 的营造, 对刘勰精神特征的映衬起了十分重 要作用。他日夜勤抄佛经、 书写碑文, 长期 栖身于浓重的 “佛境” 氛围中, 更

13、时时受到僧 祐虔诚信仰的影响, 但这一切都没有使他改 变 “白衣” 的身份随意 “入佛” , 始终没有动摇 他 “纬军国, 任栋梁” , 要为社会作出贡献的 “入世” 人生理想。读到这里, 我们会更真切地感受到刘勰坚守理想的精神力量。尽管 作者没有过多地编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曲 折故事, 但通过文化氛围的烘托, 已客观有 力地呈现出正在精神上走向成熟的刘勰的 人生选择。这是刻画刘勰形象的重要一笔,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文心雕龙 的写就, 可以说是刘勰生命 的最高峰, 三十而立,“建德树言” , 这当然成 为 梦摘彩云刘勰传 叙写的重要篇章, 如何处理传主这一重要的人生段落, 对于曾 撰写过

14、文心雕龙 美学 的缪俊杰来说, 确 实需要缜密思考。是想象刘勰在5年写作过 程中的有趣 “逸事” , 还是实实在在地介绍 文心雕龙 的内容与成就?前者虽 “虚” , 却 可能取悦于喜欢故事性的读者; 后者过 “实” , 也容易使传记变成学术专著的翻版。 作者在这里是颇费心思的, 他处理这段内容 时, 在孤寂写作的刘勰身边有意增加了两个 人物的介入: 一是定林寺的住持僧祐, 二是 齐国的当朝宰相、 一代文坛领袖沈约。传记 不仅写僧祐主动在定林寺为刘勰提供衣食 无忧的安静写作环境, 而且详细描写僧祐在 刘勰写作 文心雕龙 过程中不时前来探望, 与他探讨这部著作的总体构思和 原道 征 圣 宗经 等重

15、要篇章的立意和内容。这样 的探望和商讨, 使学术内容的叙写充满温情 和兴味;文心雕龙 完成后, 文坛未见反响, 传记作者又通过 “扮小贩挡于车前” 的故事 写刘勰呈 文心雕龙 于沈约面前, 受到沈约 “深得文理” 的赞赏, 并在多次交谈中探讨了 神思 风骨 等篇章的艺术观念与写作意 旨, 同时也描写了沈约对刘勰才华的爱惜, 刘勰终于获得 “知音” 的欣喜, 这种情感交流 也使学术内容避免了枯燥。作者正是通过 刘勰与僧祐、 沈约两人的交流辩对、 刘勰自 身的阐述、 以及作者 “解读” 等多种叙写方 式, 比较 “情节化” 又颇具 “通俗化” 地介绍了 文心雕龙 , 突出了刘勰在 “朝廷信佛, 文

16、学 奢靡, 形式泛滥, 浮风日炽” 的社会现状下, 敢于 “抨击时风, 力挽狂澜, 弘扬儒学” 的可 贵精神, 在解读中对其 “崇尚儒学” 的理论观 点给予了必要的客观评价。这是一种 “质而 不野” 的史传笔法, 使这部传记中最难处理 的部分成为最有价值的篇章。 刘勰 “官于梁” 。传记作者遵循刘勰 “穷 则独善以垂文, 达则奉时以聘绩” 的人生轨 迹, 用较多篇幅忠实记叙了他自 文心雕龙 问世后的命运际遇。时年40的刘勰因文才 卓著受到梁朝宫廷的赏识, 得以进入仕途, 先为太末令,“政有清绩” , 后更受梁武帝的 器重, 被任命为太子萧统的助手、 臣僚, 名曰“东宫通事舍人” , 最后还擢升为 “步兵校 尉” , 负责太子的保卫并得以接近皇上。刘 勰的这段经历可谓起伏多变, 从走出寺院到 官衙, 清政施于民; 又从基层官衙走向朝廷, 尽心侍奉皇族, 这些经历无疑可以使传记的 叙写旁涉更丰富的史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