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上传人:xzh****18 文档编号:35443046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摘要: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 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 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 一、什么是“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 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 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 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任 务驱动”是一种建立

2、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 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 课程。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 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 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

3、方法和 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 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 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驱动任务。 任务在“驱动”教学中要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模 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非常不利于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师生改

4、变传统的观念 和角色。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 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材 料来实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用不同的方法完成活动“任 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和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进行 “任务”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 ,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 权,教师不断地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 因而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

5、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 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 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现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 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 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 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 即自我纠正的操作。例如, “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 “学会开机与关机” “掌握保存文

6、件的基 本方法”等就包含了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要求。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 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 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 ,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 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 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例如:在学习“输入文章”的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

7、输入一篇自己的短文并 保存起来” ,这个任务包含“输入”和“保存”两步操作,并强调“自己的短文” ,体现了与 学生的关系和文章的“短” ,主要考虑不要让学生把大量的上课时间花在输入文字上。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 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的 “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因特网的教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在因特网上查找信息、 从因特网上下载信息、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阅读网络新闻、参加 BBS、在因特网上进 行实时交流等等。对于“在因特网上收发电子邮件”

8、这个大任务又可以分为:写信与发信、 收信与读信、回信与转信、信件的分类和整理等子任务;针对“写信与发信”这个子任务, 又可以划分为:写信、发信、在信中夹一张照片、发送一个或多个文件、发送一段录音、发 送一个影像等子任务。 三、如何来构建高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有很多种,在实际教学中需按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1、 创设情境 提出任务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 态的时刻。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

9、对于学生来 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 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 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 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任务”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多媒 体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图形、图像、动画、视频以及声音、文字和语言、符号等多种信息的 功能,从声音、色彩、形象、情节、过程等方面,设计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任务” , 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任务是课堂教学

10、的“导火索” ,是问题提出的表现。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主题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在 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布置本课程、本阶段、本单元、本课程的学习 任务,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学习。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 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总是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 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 真正进步。 2、 分析任务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

11、需要做哪些 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已 经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稳含在任务 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在学生 最初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 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 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在完成任 务的过程中再去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探索研究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学生通过上机实践完成任务

12、。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探索或者互助协作开 展探究活动。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学习,查阅信息资料,进行尝试探索,完成对问题的理解、 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尽管我们 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 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4、评价检查 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应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 获取知识的经验与教训,使其真正得到提高。不应过多地看重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对与错。课 堂评价是对学生能力的客观评价,应该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有利

13、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特 别注意,不仅要指出学生的优点,也要看到学生的弱点,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才 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的做法是,每个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必须交流展示,大家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 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 妨采取更为活泼的形式,如:让他们玩一会益智游戏等。 四、总结 总之,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构造出 一系列典型的操作性“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真正体现 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他们的各种创 造性思维,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资料: 1、 中国电化教育 2002 年第 3 期 2、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 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网络 > 多媒体应用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