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439219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评价沈从文的湘西和都市两副笔墨的文化内涵及其得失沈先生在边城的题记里说到:“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具有人性, 更近人情, 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 但因此一来, 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 无益之业了。 “显然他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写作处在当时文艺创作的边缘。在现代 文学史上无疑沈先生是一个边缘作家,他的创作与中国“五四“以来的主流文学大 相异趣。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明显的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看不到人民抗争 的愤激,这并不是说他没有写这些, 而是他很高明的让这些东西潜存在广阔的人 性描写之下了。可以肯定的是沈先生不是在某种意识形态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 他要写的是 “更具人性,更近人情 “,他做

2、的就是文学应该做的事,而且我认为只 有人性充溢的作品才最具有最深广的接受效果,才会有丰富多采的接受效果史 沈先生用一支从容的笔为我们描绘了绚丽的湘西风情,在现代文学史上是很鲜 明的,是一片净土。何立伟说:“他(沈从文)用一支洞箫吹奏了这样一个微雨 的夜“,(何立伟洞箫的悲悯与美)这是何立伟对沈从文柏子的评价。 不仅如此,我认为他对所有湘西风情的描绘都是“悲悯的洞箫吹奏了一个个微雨 的夜。 “在边城中,在这个微雨的夜里,洞箫吹出了情窦初开的翠翠,朴实 而有点狡猾的老船夫,忠厚热情的船总顺顺,古道热肠的杨马兵,船总的两个儿 子,他们是湘西众多人物中的一群,他们又是众多湘西人物的影子,。清新的 湘西

3、民俗是他们活动的背景音乐,但这音乐不常变, 而他们人世的东西却在随着 白河的流水在流,随着沈先生的笔调在跌宕起伏。 边城的开篇,沈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的湘西的画面,它很让人 心动。在他缓缓的笔下渐渐的流了出来,却很平淡, 但那些是他生活了多年的土 地,在他笔下孕育了激烈的情感, 而这情感却始终笼罩在他特有的诗意的柔情下 面。终于在接着的故事的叙述中奔泄了出来,他可能感觉不到, 因为他的笔调笼 罩了他对那些人和事的同情。 而我们却没有把这些描绘仅仅的看作湘西的奇特的 风景,而且我们也不会这样去做, 我们在等待那潜存的力量的奔泄。这也许是沈 先生对 “不变“的迷惘的表达。但他对人物的的表达却

4、是不迷惘的,他熟悉他们的 生活,而更为伟大的是那人性, 在质朴湘西山水陶冶下的人性,这人性会像那流 不尽的白河一样,时时在变吗?这是不在他的表达中的。 边城里对爱情的叙述是悲挽的,爱情这种最人性的东西在湘西,在沈先 生的笔下, 却演绎的如此的鲜血淋漓: 翠翠母亲和一个戍军的死亡悲剧,船总两 个儿子对翠翠的爱情纠葛, 还有杨马兵对翠翠母亲求不得的爱情,这些都染红了 这片土地,但沈先生没有让我们直接的感到刺眼,因为他都给这些笼罩上了一层 诗意的柔情,或者是湘西的水总能轻轻的把它抹去。 在文章的后面, “被大雨坍塌的白塔, 又重新修好了 “,修好了的仍旧是湘西素 朴民俗的继续,它,不常变。而“那个在

5、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 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在这里,沈先生期待他回来吗,我们 不知道,仅仅知道的是他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似乎有点微微的踌躇,在这踌躇中也 有着他潜意识的期待: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 明天回来! “他期待着 明天白河的水把这 “变与不变 “完完全全的冲洗干净。或者还希望这河水也能冲亮 世人的眼睛, 使他的作品能获得一个新的评判,这也许是我的臆测, 因为沈先生 也许没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我在作品的最后看到了他的迷然。当然在今天沈先生获得了新的估价,终究人性充溢的作品会发出耀眼的光芒。 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沈先生获得了本应属于他的价值评判,或许是

6、那白河的水终 究冲亮了世人的眼睛。杂语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一、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的内涵与外延文化,一般公认的定义是英国学者泰勒的说法:所谓文化或文明,在广泛的民族志的意义上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及其他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性的复合的总体。沈从文对中国文学的意义,首先在于他是完全忠实于内心起点的作家,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中罕有的人物。 仅五四运动以后的六七年中,其单行本著作就已有了入伍后, 蜜柑 , 好管闲事的人 , 阿丽思中国游记 , 旧梦, 一个天才的通信 , 阿黑小史 , 都市一妇人 , 虎雏, 石子船, 山鬼、 龙朱, 神巫之爱 , 旅店及其他 , 篁君日记

7、, 长夏, 一个女剧员的生活 , 老实人, 十四夜间, 从文子集, 沈从文甲集 , 记胡也频 , 月下小景等余种;后来的小说又有了边城、 长河、 槐花镇、 占领、 船上、 腊八粥、 代狗等等沈从文将他所曾历验的军队生活,湘西民族和苗族的生活及普通社会事件全部纳入了他的小说及散文创作中。当他创作这一切时:“ 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 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 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

8、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沈从文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一种崭新的,“ 更庄严些与透入些 ” 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 “ 新的真实 ” 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小说中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借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理解边城:“ 事实上却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

9、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 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到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生命似异实同,结束于无可奈何情形中。” 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二、沈从文小说的文化特质沈从文, 1902 年 12 月 28 日凌晨,降生在湘西凤凰县的一个行伍之家。学名岳焕,20 余年后改名为沈从文。沈家原为簪缨世家,至祖父一辈入了军籍,父亲

10、沈宗嗣曾 是驻守大沽口炮台的一员裨将。沈从文的家乡“ 凤凰 ” 地处湘西沅水流域,是湘、川、鄂、黔四省的交界,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沈从文自幼便陶醉在对于水的联想之中: “ 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考,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沈从文与水确实有着不解之缘。用作者自己的话说:“ 我在那条河流边住下的日子约5 年。这一大堆日子中我差不多无日不与河水发生关系。走长路皆得住宿到桥边与渡头,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 这一段经历可以说在沈从文的一生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至“ 我虽

11、然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 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背景,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15 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 这其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给了沈从文创作莫大的影响。沅水及其支流辰河带给沈从文经验、灵感和智慧。在水中或岸上讨生活的剽悍的水手、靠作水手生意谋生的吊脚楼的妓女、携带农家女私奔的兵士、开小客店的老板娘、终生漂泊的行脚人 纷纷来到沈从文笔下,给他的创作烙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与湘西独有的地域文化色彩。1、 沈从文小说中乡土情结的文化背景沈从文是从写 “ 乡土文学 ” 开始步

12、入文坛的。 他说:“ 我的作品稍稍异于同时代作家处,在一开始写作时,取材的侧重在写我的家乡,我生于斯长于斯的一条延长千里水路的沅水流域。 ” 沈从文之所以一开始侧重写乡土小说,除了他遵循写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创作原则以外,还有鲁迅小说的影响,“ 由鲁迅先生起始以乡村回忆做题材的小说,正受广大读者欢迎,我的学习用笔,因之获得不少勇气和信心。” 边城表现了作者文学创作的乡土特色,渗透着作者挥之不去,剪不断,现还乱的乡土情结,流露出作者浓浓的乡土意识。在现代作家中,恋乡梦如沈从文之沉酣者,是屈指可数的,他深挚地爱故乡的土地和人,爱其朴野的,也是没有为儒家道统所泯灭的化外之风,爱其璞玉一般的,也是没有为

13、都市文明所扭曲的正直素朴的人情美。他对此一往情深: “ 我们家乡所在的地方,一个学历史的人会知道,那,五溪蛮 ? 所在的地方。这地方直到如今,也仍然为都会中生长的人看不上眼的。假若一种近于野兽纯厚的个性就是一种原始民族精力的储蓄,我们永远不大聪明,拙于打算,永远缺少一个都市中的兴味观念,我们也正不必生长到这朴野边僻地方为羞辱。” 回顾沈从文这种带有神圣感的乡土情结无疑有着其深刻的文化背景。2000 多年前的湘西,峨冠博带、腰佩长剑、脸如刀削的屈原曾一路仰天长啸、一路掩涕长吟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驾龙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 东君 )“ 令沅湘兮无波 ,使江水兮安流 “

14、(湘君 )一次神秘的浪漫之旅,成就了一代伟大诗人的诞生。沈从文从小就生活在沅水岸边,他的小说自然更多的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譬如边城 ,小说描写了山城茶峒码头团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与摆渡人的外孙女翠翠的曲折爱情。青山,绿水,河边的老艄公,16 岁的翠翠,江流木排上的天保,龙舟中生龙活虎的傩送 边城中的一切都 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然而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小说中的一切其实都不难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实在在的影子。而这影子全在那一脉青山相拥的沅水两

15、岸的人事哀乐。曾有人问及沈从文的创作体会,他回答说:笔下涉及社会面虽然比较广阔,最为亲切熟悉的,或许还是我的家乡和一条延长千里的沅水。 。 。 。 。 。我的生命在这个环境中长成,因之和这一切分不开(沈从文小说选集题记)。又说:我所写的故事,多数是水边的故事, ( 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沅水为长江支流,也是哺育湘西一代又一代醇厚百姓繁衍生息的母亲河。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沅水两岸的百姓既英风豪气冲天,又纯朴贤静柔情似水。当在水中如浪里白条搏击风浪的时候,那一声声豪迈粗犷的沅水船排工号子歌,足以震撼每一位行路之人。自常德到沅陵,山高水陡,滩多流急,有三垴九洞二百零八滩之说。试录本地(沅陵)流传的

16、一段沅水船排工号子歌片段见证:常德府,本有名,喊排号子送你听高独一,施角滩,界首上面沅陵县高独一,茨角滩,城皇充军海螺山海螺山,不算山,对面还有撑架山黑溶岩,荔枝溪,四十八条米汤溪黑溶岩,荔枝溪,瓮子洞脱水牯子溪九狮拜象生得全,前朝古人行善缘前朝古人行善缘,修起岩路牵铁链柳林汊,茨角滩,前面说是明月山明月山,本来高,上面修起顺母桥明月山下一只湾,麻伊伏内又无官麻伊伏,又无官,猛虎跳进缆子湾。 。 。 。 。 。 。青平庙对凤凰山,行到下卡把船湾老板就把官来报,师爷含笑写钞票兴兵就把船看清,老板上坡换厘金钞票上柜由你算,他不要铜元要花边铜元花边任你要,急忙给我开大票忙把大票拿上船,提起篙子要开船提起篙子往上游,船儿要湾船码头南北两河分东西,酉水拖篮侥家湾。 。 。 。 。 。 。这一段土生土长的沅水船排工号子,几乎就是沈从文边城里所写多情水手的生活写照。还有就是凡是到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