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437302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资本市场 2008-11-17 11:00:52 阅读 28 评论 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在中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本世纪以来讨论较多的话题,讨论的 重点主要集中于什么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什么要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怎样 在中国目前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环境下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这些问题看上去并 不复杂,但讨论的结果却莫衷一是,这从一个测面反映了围绕这些问题视角的 多元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本文试图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共性,并结 合中国资本市场建设实际做一些务实性探讨。一、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搞清楚为

2、什么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首先必须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 要发展资本市场。这个问题从我国资本市场建立至今一直存在较为片面的理解, 总体上对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财富效应强调较多,而对对以价格发现、公司 治理、资本运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功能重视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 制约了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那么,市场经济条件下究竟对资本市场有什么客 观需求呢?1、以市场化融资方式充实企业资本金。改革开放以前,与高度集权的计划 经济体制相适应,我国在企业资金供给上实行统收统支管理,国有企业固定资 产投资和流动资金供应全部由国家财政纳入预算管理,时称收入全上交、亏损 国家包、花钱向上要,在这一体制下,企业的资

3、本形成完全依靠国家,资本收 益全部上缴国家,资本运作风险由国家承担,因而没有体制外资金融通的客观 需求。上世纪 80 年代初,以落实企业自主经营权为目标,以企业固定资产投 资的拨改贷为先导,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逐渐转为全额信贷管理,但由于企业缺 乏核心资本,加之那一阶段银行贷款利率过高,造成企业资产负债比例居高不 下,贷款利息偿付负担沉重,成为国有企业走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于是, 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股份制企业以及以股权融资为代表的市场化融资方 式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逐渐兴起,与股权融资相适应的股份转让市场初露端 倪,孕育了新中国资本市场的诞生。可见,资本市场的诞生和发展,是市场经 济的

4、必然产物,是市场化投融资选择的客观要求。2、在股权融资格局下借助资本市场实现风险管理。风险是经济生活的内生 变量,在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没有长盛不衰的 企业,也没有只赚不赔的投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生活的内生风险是 不可消除的。在统收统支体制下,经济生活的内生风险表现为财政资金使用效 益的低下,即由国家财政承担了全部风险;在全额信贷的金融安排下,风险全 部由银行承担,表现为银行体系的巨额呆坏账损失,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 全;股权投资属于不可撤出的长期投资,投资风险由出资人分担,但资本市场 高效的交易机制可以有效配置和交易风险,从而使较大的风险分散成较小的风 险

5、,而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承受,根源于对投资收益的追求,必须在风险与收益 之间作出理性的判断和自主抉择,这是市场经济所必需的风险管理机制。3、以价格发现为基础的市场化资源配置。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掌握在政 府手中,以行政化方式实现资源配置;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则应以 市场为基础。所谓市场化资源配置,就是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以价格发现为 基础实现的资本流动,资本的逐利倾向将使得社会资金更多地流向预期收益较 高的行业和企业。市场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是价格发现,因为资本品的价格反映 了未来收益的预期,有效的价格发现才能保证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在可供选择 的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中,资本市场因其较高效率的价格

6、发现机制和资本运营 机制而成为重要途径。4、以股权文化为核心的现代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重 要基础,规范的公司治理所形成的预算硬约束,是价格发现机制和宏观调控政 策传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资本市场是公众市场,以公开、公平、 公正为基本宗旨,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包括以三会制度为核心 的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以及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外部监督和制约机制,其制 度优势是非公众公司无法比拟的。搞清楚了市场经济体系中资本市场的作用,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建立 多层次资本市场。因为以上几个方面的功能,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所有企 业,而企业形态是形形色色的,投资者构成是复杂多

7、样的,单一的交易所市场 则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很难满足各种类型的投融资需求。必须以多层次的市 场体系安排,增强资本市场的广泛适应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 配置效率。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本含义 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基于多层次投融资需求和风险分层管理要求的资本市场 体系。从理论层面看,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有三个划分维度:一是按市场覆盖 地域划分,可以分为统一市场和区域市场;二是按交易的组织形式划分,可以 分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三是按风险分层管理的要求划分,各类市场可以 有进一步细化的内部分层。从实践层面看,由于各国资本市场的自然演进历史 不同,法律制度不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同,各国的

8、资本市场体系表现出 明显的差异性和动态创新性,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模式。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和 制度创新的推进,统一市场正在逐渐取代区域市场,交易所市场与场外市场的 界限趋于模糊,各类市场的内部分层正在成为多层次市场体系的主流形态。因 此,搞清楚什么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应当更多地关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实践 中的共性特征。:1、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根源于经济生活的内生需求。资本市场是为证券化 资本进行交易转让提供服务的场所,买方和卖方或称投资人和筹资人是资本市 场的两个基本要素。理论上,所有企业都有发行股票或债券的融资需求,各类 投资人也都有进行证券投资和转让的需求,这是现代经济生活的内生需求。但 是,任

9、何资本市场都有对证券上市和投资人资格的法定要求,如果市场层次单 一且设置相对较高的法定条件,就会有较多的投融资主体被排除在外。这不仅 会在很大程度上收窄资本市场的服务范围,而且还会根源于经济生活的内生需 求,滋生非法证券发行和交易行为。因此,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适应经 济发展内生需求的有效途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资本市场将储蓄转化为投 资的效率,促进资本形成。2、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本质在于风险的分层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生活 内生的投融资需求,不能单纯依靠降低法定条件来实现,只能通过构建多层次 市场体系扩大资本市场的适应范围。这是因为,作为融资主体的企业,可能具 有不同的资产规模、不同的

10、行业类型、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财务状况,其 发行在外的证券化资本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资本市场的投资主体也是千差万 别,有追求稳定投资收益的养老保险基金,有追求价值增值收益的共同基金, 有追求价格波动收益的对冲基金,有一般机构投资人,也有众多的自然人投资 者,他们在信息收集能力、专业知识水平以及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等方面具有 较大差异,因而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为不同的风险偏好。只有通过构建多层次资 本市场,才能对不同风险特征的筹资人和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人进行分类分层 管理,从而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市场效率和风险控制能 力。3、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风险分层管理特征,表现为差异化的制度安排

11、。按照 信息经济学信号理论的解释,通过差异化的交易组织和市场监管制度安排,不 同质地的企业可以选择在不同层次的市场上市或挂牌,从而向投资者发出信号, 证明企业的质地差异。市场组织者和监管者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机制,更有效地 揭示和控制风险,方便投资者识别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因此,多 层次资本市场的风险分层管理要求,主要体现为上市或挂牌条件、信息披露制 度、交易结算制度、证券产品设计以及投资者约束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化安排。 一般而言,不同层次市场的上市或挂牌条件,与信息披露要求、交易结算效率、 证券产品供给成正比,与投资者约束条件成反比。4、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不同市场之间,应当具有开放式连

12、通和转板机制。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各层次市场上市或挂牌公 司的情况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因此,出于风险分层管理的核心要求考虑, 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上,应当具有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连通和转板机 制。这一制度设计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较低层次市场 可以发挥孵化器作用,为较高层次市场培育上市资源;较高层次市场则可以将 不符合持续上市条件的公司依法淘汰至较低层次市场。5、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需要具备必要的约束条件。多层次资本市场是国民 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建立和完善进程受到若干基础条件 的约束。其中,较为重要的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公司

13、条件。必须具有满足多 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需要的多层次上市或挂牌公司资源;二是投资者条件。必须 具有不同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投资者队伍,特别是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群体; 三是法律条件。必须具备进行市场分层管理和作出差异化制度安排的法律条件。 三、我国资本市场结构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是伴随着股份制经济的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演进 路径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场外市场先于交易所市场。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的股份制经济,催生了股票私下交易和柜台交易,全国第一个规范的股 票交易柜台诞生于 1986 年 9 月,而证券交易所则建立于 1990 年底。二是区域 性市场先于全国统一市场。早

14、期的沪深证券交易所分别隶属于上海、深圳市政 府,其功能定位是为当地股份制经济服务的区域性市场,后来才逐渐拓展为全 国统一市场,上市公司和交易技术网络覆盖全国各地。三是基于市场需求和地方政府推动的实践探索在先,全国的集中统一规范在后。沪深证券交易所的成 功设立,对各地的改革实践起到了示范作用,各地相继设立了各种形式的证券 交易场所,由于这些交易场所的设立没有依照法律规定报经国务院统一批准, 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监督管理,蕴含了较大的市场风险,因而在 1998 年的 清理整顿中进行了行政关闭处理,形成了目前的市场格局:1、交易所市场。截至 2006 年 6 月底,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达到 137

15、9 家,总市值 48276 亿元。其中,2004 年 5 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中小 企业板块以后,沪深证券交易所的功能定位初步形成,即在证券法设定的 公司法定上市条件基础上,上海证券交易所主要服务于大型公司的上市交易, 深圳证券交易所主要服务于具有成长性和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交易所市场内 部开始出现分层管理格局。截至今年 6 月底,中小企业板块共有上市公司 55 家,总市值 817 亿元。2、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代办股份转让服务开始于 2001 年 6 月,依托深圳 证券交易所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技术系统,由少量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提 供中介服务,中国证券业协会实行自律管理,其服务范围由国务院

16、逐项批准。 目前,系统共有挂牌公司 43 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 STAQ、NET 系统 原挂牌公司;二是交易所市场不符合持续上市条件的退市公司;三是中关村科 技园区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代办系统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设置了差异化的 交易和结算制度,事实上已具备分层管理雏形。虽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尚未成 为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场所,但客观上已经成为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下场外股份 转让的技术平台。3、产权交易市场。由于目前资本市场的服务范围相对狭窄,难以满足资本 流转的客观需求,各地政府或有关部门相继设立了数量众多的产权交易机构, 从事非上市公司产权的非标准化转让服务。虽然就其交易标的的性质而言属于 资本范畴,但是不受证券法的规范,因而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监督管理, 并且存在从事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业务的情况。从以上市场架构看,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多层次的体系结构,总 体上表现为市场层次的扁平化和制度安排的同质化,难以有效满足资本市场多 样化的投融资需求和风险管理要求,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资本市场功能的有 效发挥。主要问题表现在五个方面:1、交易所市场没有根据上市公司的规模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