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王思斌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437089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6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王思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王思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王思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王思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王思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王思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王思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 王思斌王思斌内容提要内容提要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是由体制改革促进的。同样,它的发展也受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是由体制改革促进的。同样,它的发展也受 到改革进程的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对社会王作专业的积极到改革进程的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对社会王作专业的积极 影响后指出,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程度、现体制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着对影响后指出,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程度、现体制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着对 社会工作专业的选择,认为随着专业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溶入社会保障制度,它

2、也就面社会工作专业的选择,认为随着专业社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溶入社会保障制度,它也就面 临着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尚处于辅助地位,随着改革的进一临着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当前,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尚处于辅助地位,随着改革的进一 步深入,它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步深入,它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关键词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制度性生存空间制度性生存空间替代物替代物辅助地位辅助地位一、我国社会转型的特点 1.我国社会转型是一场特殊的社会变迁 1978 年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复杂的、特殊的社会变迁。 这场变迁是以中共中央宣布改变 “化大革命” 以来

3、我国以政治运动为中心而转向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作为起点和旗帜的, 而向经济建设的转向又以改变以往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为起 点,并经过十几年的摸索终于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迄今我国所 经历的社会变迁是经济生活市场化和社会生活非政治化的过程。 同时, 我国经历的这场变迁 又是在对外开放的政策引导下进行的, 对外开放打破了长期以来闭关自守的状态, 而逐渐将 自己的发展融入世界的发展进程。 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正极大地改 变着原有的农业社会的基本结构,产业结构多样化,农村职业迅速分化,农村人的价值观念 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我国社会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

4、会转变, 这是一个现代化过程。 因此,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传统社会 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这三重转化迭加在一起, 使当前我国的社会转型呈现出一种特有的状态, 它是一场特殊的社会变迁。 2 我国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 当前我国经历的是一场复杂的总体性社会变迁,它具有以下明显特点: (1)渐进性。1978 年以来,我国首先启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改革的 开创性和改革任务的复杂性, 国内各地情况的异质性使我国选择了渐进改革的策略, 即以探 索性改革为前导,获得丰富的经验,根据实际情况向前推进改革。另外,则是在局部通过群 众的创新活动,取得经验在更大范

5、围内推开,这即为“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策略。 (2)整体性。我国进行的改革是一场整体性改革。社会的系统性决定了任何改革都必然 带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必然会引起其他相关领域的变动。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 制改革是密切相关的, 不论在宏观层次还是微观层次都是如此。 例如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民 主化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的关联都十分明显。 经济体制改革与社会生活密 切关联,包括与生活价值观念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经济生活的市场化、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使整个社会通行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重物质利益、重现实获利、行为的工具化已使 人们的行为明显区别于计划体制时期。毫无疑问,上面这些都是

6、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3)非同步性。我国社会变迁的整体性是就其相互关联性而言的,但是现实的社会变迁 却带有明显的非同步性。一般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先于政治体制改革。至今,我国的 政治体制改革仍蹒跚而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我国的政治领域的改革又对经济体制改革 具有领导或保障的意义。整个社会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变以往“政治挂帅”的做法, 可视为政治领域意识形态的变化。淡化“姓资姓社”的标签性界定,则弱化了政治的价值判 断功能。 这些思想解放运动都为经济上的改革铺平道路, 也是政治系统内部的重大结构性调整。但是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实际操作上,其整体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也是明显的。在

7、政治系统内部, 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以不同的速率进行。 就是在行政 管理体制改革内部, 行政机构在结构、 职能、 运行机制及指导思想方面的变化也是不同步的, 这就导致了许多矛盾的出现。 (4)计划性与自发性并存。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改革是计划性的,它是我国面对内外各 种矛盾和压力的理性选择, 而向市场经济的分阶段趋近就是改革之计划性的最重要表现。 但 是另一方面, 由于方法的创新性和由下而上、由边缘向核心的改革策略,及改革后的评价 机制(许多改革经验由群众基层部门创造后经行政部门认可而推开),所以改革又具有相当程 度的自发性。或者说,改革在宏观方向和策略上具有计划性,而在具体的

8、局部改革上常带有 自发性,新要素被创造出来,逐渐成长,在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国社会转型与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在社会转型中的兴起和发展 1改革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社会工作被赋予多种不同的内涵。习惯上,人们称那些在本职工作之外从事的 福利性、社会性和无报酬的工作为社会工作。这些工作常常无特定内容和范围,大体与人们 的生活、工作和思想状态相关。另一种理解相对狭窄,是政府工作单位帮助人们解决各种生 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并管理社会生活的活动。第三种理解将社会工作限于对它的专业化理解,即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活动,但这些活

9、动的专业化程度可能有不同。 以上三种理解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 并为不同的社会群体所使用。 第一种理解基 本上在高度集中、计划管理、个人分工明确的状态下使用,那些公职人员(包括离退休者)都 有可能承担社会工作。 第二种理解使用于政府准政府部门及其委托机构服务和管理其成员的 活动,包括帮助他们解决物质方面、精神方面的各种问题。在这种理解之下,社会工作的目 的是二维的,即管理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和为社会成员服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上对社 会工作专业理解的传入, 一些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越来越多地使用这种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概 念。第三种理解基本上是在对国际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理解认同之上使用这一概念

10、的。80 年 代中后期,随着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恢复,社会工作教育界人士大多持这种观点,并以此去 指导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工作专业体系。 由此可以看出,以上三种理解具有某些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如果从专业化的角 度来审视, 它们可分别被视为非专业化、 半专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由于本论题的需要, 本文中的社会工作专业只包括半专业化和专业化两类。 80 年代初,随着社会学的恢复和民 政工作的发展, 建立和发展有我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的任务就提上议事日程。 民政部积极 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并提出“民政工作是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工作”的命题。现实的需要将建设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任

11、务提上议事日程。1987 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北京大学及其它 高等学校试办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招收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标志着 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开始。进入 90 年代以来,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民政部系统所属院 校相继建立社会工作系,各地区教委所属、部门所属院校也开设社会工作课程,开展社会工 作专业教育和培训。 1991 年民政部牵头成立我国社会工作者协会, 1994 年我国社会工作院 校成立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与此同时,一些民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热线电话、咨询服 务中心等相继建立, 它们尝试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开展服务。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呈现出 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2.社

12、会变迁对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促进 如前所述,80 年代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复杂的社会变迁,这是以社会转型为特征的迅 速的社会变迁。按照社会学的观点,社会的迅速变迁必将造成社会在结构上的失调,并引发 诸多社会问题。社会必须创造出种新的机制来应对这些问题,以保障社会的稳定、有序和正常运行。 80 年代以来,与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社会进化相联系的重要社会变迁有:在城市, 大量“文化大革命”时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返回城市就业,他们在就业、深造、安排家 庭生活等方面都遇到许多问题;独生子女政策使城市儿童的教育(社会化)遇到新的问题。老 龄化和家庭小型化也使老年人的照顾发生问题。 在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13、制的实行解放了 大量剩余劳动力,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给城市社会带来正负多方面的影响。这些新生 的社会问题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而农村的自身发展问题更是问题重重,等等。应该指出的 是, 在这些问题中有许多是由以往政策积累而成的, 如知识青年返城问题独生子女的教育问 题等。有些问题则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有关,如家庭小型化带来的问题老龄化及老人照 顾问题农民进城问题等。但这些问题必须由现有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去应付和解决。当我 国政府和社会意识到这些问题、承认和正视这些问题,并试图去解决它们时,社会工作就 成为一种可选的工具或手段。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恢复与发展的深层基础正在于此。当然,这 些社会问题的

14、解决与我国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制度化手段的变化有关, 是体制改革背景下的 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专业得以登堂入室。 3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促进作用 假如在上述社会问题出现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并未发生改变,那么,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也不会如此迅速地恢复和发展。 因为政府和社会会在原有的体制结构和 制度框架之内处理这些问题:比如漠视它们,压制它们的表现程度,用行政手段政治思想工 作方法去缓解它们等等。 体制改革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推进作用既是直接的,也是间接的,既是功能意义上的,也 有结构方面的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推促作用表现于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社会工作做保

15、障。 这 明显地表现于对“政企不分” 、 “企社不分”模式的改革。改革以前,我国长期实行单位制和 “企业办社会”的政策,企业不讲经济效益。改革实行政企分离政策,并以改变“企业办社 会”为契机,解放企业,将经济效益置于企业的首要地位。按照这种策略,企业职工的生活 服务、子女教育及就业老年职工的照顾都将被移出企业之外而交付社会,实行社会服务(福 利)社会办。这样社会就必须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去承担这些被企业分离出来的工作。 改革以来, 一批劳动服务生活服务部门在城市中建立起来, 并承担着职工生活服务老人照顾 服务职工子女幼托服务等带有社会性的服务工作,社区服务也应运而生。这些服务机构、服 务项目

16、的形成和运行与企业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在它们创办之初,企业在财力、人力、物 力上曾给予大力支持,政府也制定优惠措施,对这些服务给以支持。由此可以发现,经济体 制改革同社会(社区)服务发展有密切关系(派生关系)。尽管这些服务与社会工作意义上的服 务在工作方法、 工作目标上有某些差异,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它们当作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社 会应付社会问题的一种手段。忽视这一点,我们将难以理解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过程, 即它如何从原体制中派生出来,逐渐走向专业化的进程。 行政体制改革对社会工作的推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这不但在于我国是一个以行政力量 推动社会运行的国家, 而且某些政府部门的改革直接导致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改革以来, 我国政府表现出对产生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宽容, 从而才使它获得了 一定的发展空间。 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 变管理职能为服务职能的行政体制改革策略使一些 行政、 准行政部门在寻求其改革方向时看到了社会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民政部门率先倡导 发展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 并牵头成立我国社会工作者协会, 把民政工作同社会工作联系起 来是一个明显的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