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费尔巴哈提纲》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427705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费尔巴哈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费尔巴哈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费尔巴哈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费尔巴哈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费尔巴哈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费尔巴哈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费尔巴哈提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试析新哲学的诞生地重读重读费尔巴哈费尔巴哈 提纲提纲论文关健词:新哲学 实践 优越性论文提要:马克思把实践概念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真 理的标准不足、唯物史观不足作了经典的表述,以而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变革性和优越性,在反思中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本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于 1845 年春写的一篇著名的哲学笔记。这 篇笔记不到一千五百字,以警句的形式凝结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精华,恩格斯 称它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光辉 论著,对深刻理解马克思怎样批判旧唯物主义、解决旧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和 黑格尔哲学所

2、无法克服的论述缺陷,以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新唯物主义的变革性 和优越性,在反思中对马克思主义本质进行再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提纲的基本内容,就是明确提出实践的概念,并把它作为新哲学马克思 本人所主张的哲学的中心概念。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片面 性的批判,以认识论、社会历史观、人的本质等方面阐发了“人的实践活动” 的伟大作用,并根据“实践”这一新哲学的根本观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革命 批判性质。马克思首先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各白的片面性。他指出,旧唯物主 义,以培根至费尔巴哈,“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以客体的或

3、者直观的形 式上去理解,即只是把事物理解为人之外的客体,人与客体的联系仅仅是人可 以直观客体。例如,费尔巴哈认为,“直观是生活的原则”,“直观提供本质、 真理、现实,直观信实于自己的对象”,“主体和对象的同一性只有 在人对人的感性直观中,才是真理和实在。费尔巴哈还认为,人与物的联系只 是人反映物,人的“意识是一面镜子”。所以,旧唯物主义不懂得人的感性活 动即实践的作用。与此相反,唯心主义者虽然看到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能动作用 的特点,但是,他们把这一能动性绝对化和抽象化了,因而认为意识、精神是 主体,是万能的,甚至人也只不过是这一主体的形式和材料,并且,思维、精 神、意识可以通过客体世界来有目的地

4、体现自己。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黑 格尔、费希特的观点基本上就是如此马克思指出,被唯心主义地表达并片面夸 大了的能动性,仅仅是一种抽象的能动性,这是因为它的作用。马克思认为, 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思辨唯心主义,它们对客体事物的这种认识,对人与周 围的客体世界的联系的这种理解,都是错误的。马克思断定,惟一正确的认识, 就是首先把人当作现实的主体,“以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事物,即不应该把 它们理解为僵死的、仅仅被人直观的物件,而应该“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 动,当作实践去理解”。由于在神圣家族中已经对思辨唯心主义做了比较 深刻的系统批判,所以这里马克思主要突出了对旧唯物主义即费尔巴哈哲学的 批判。

5、马克思指出,虽然费尔巴哈明确地区分了思想客体和感性客体,但他并不理解感性客体对人的作用,不理解感性客体属于人的实践对象,不理解人的 对象性的活动及其作用。所以,费尔巴哈在解释人的活动时,一方面不可避免 地陷人了唯心主义泥坑,“仅仅把论述的活动看成是真正人的活动”川;另一方 面则把现实的人的活动狭隘地归结为单纯的物质占有欲望和唯物质利益是图的 本能的实现。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即那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把世界归 之于人以外的客体物质而后觉得万事大吉了的哲学,既不能真正地理解物,也 不可能真地认识人的社会性的活动及其历史。论文范文 正是在提纲中,马克思以他的实践概念具体地超越了费尔巴哈,既扬弃了

6、旧唯物主义,同时也扬弃了唯心主义。马克思认为,哲学只有理解人改造客体 世界的作用,才能对认识不足、社会历史不足以及人的本质不足有科学、现实 的理解。得到正确的答案。而恰好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二者都根本不理 解,也不去理解实践的作用不足,所以,述重大的哲学不足上,他们或者陷人 自相矛盾的二律背反,或者造成论述的混乱而不能自圆其说。马克思把实践概念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这就为新哲学的论述系统奠定了一块 科学的坚硬基石,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的标志。也就是说,根据马克思的 实践概念建立起来的新哲学。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将实践概念作为哲学的基本概念,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认识的基础和检 验

7、真理的标准,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革命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承认人的认 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是正确的,但它不能正确回答客观事物是如何反映 到人的头脑中来的。其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以客体的或者 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 以主观方面去理解。”这就是说,旧唯物主义把客观事物看作同人的实践活动 没有联系的单纯客体,它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采用“感性直观的形式”,因此 旧唯物主义不懂得认识对实践的依赖联系。马克思认为,客观世界只有构成人 们的实践对象才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人们的认识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 与进展的。马克思说:“凡是把论述导致神秘主

8、义者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 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马克思以前,没有解决检 验真理的标准不足。一切唯心主义者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总是以认识本身寻 找标准,标准是主观的旧唯物主义者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但是他们不懂得实践 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因此也不能解决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足。例如,费尔巴哈 通常把“感性直观”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他说:“惟一标准,乃是直观”。那 么为什么对同一事物的感知。不同的人常常发生争论呢?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费 尔巴哈又提出多数人的意见就是真理。这仍然没有跳出主观认识的范围。后来 费尔巴哈又进一步解释说;别

9、人跟我一致仅仅是“真理之第一象征”,而人类的 理性才是“真理之最终尺度”这样,费尔巴哈就更深地陷人唯心主义。针对旧 哲学包括费尔巴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并 不是一个论述不足,而是一个实践的不足。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已的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已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 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不足。”就是说。人的 思维是否反映了客观现实,这个不足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解决,只有实践才 能解决。因为实践的科学含义表明,实践既具有现实性、普遍性特点,又能把 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历史领域一直是唯心主义的最后避

10、难所。马克思将实践概念作为哲学的基本概 念,第一次全面论述了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以而将唯心 主义以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实现了历史哲学的革命转变。第一,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教育联系的错误观点及其英雄史 观,指明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在实践基础上的一致性。他批评说:“有 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转变了的人是另一 种环境和转变了教育的产物。”旧唯物主义看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作用,但是把这些说成是决定一切的东西则是错误的这种学说不了解革命实践 对“环境和教育”的决定作用,不了解环境的形成和教育的转变正是通过人民 群众的革命实

11、践来实现的。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必然导致英雄 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依照旧唯物主义的解释,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而环 境和教育又是由所谓“人类理性”决定的。这样就陷人了不可解决的自相矛盾 之中,仍然是在思想领域兜圈子。马克思说;“环境的转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是马克思对人和环境的联系所作 的正确结论。这里的“环境”指的是客观世界。就是说,人只有在革命实践中 才能改造环境,同时改造人类自身。人在革命实践中受到教育后,又反过来更 好地改造环境。所以,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环境和转变人,都 是统一的实践过程。统一的基础是革命实践。本文来源:

12、 华融经济学论文网 http:/第二,马克思抨击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 教的正确途径。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以“宗教上的自我异化”出发,对宗教 唯心主义世界观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现实的天堂世界是不有着的,宗教上的上 帝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他说:“上帝的一切特性只是以人那里得来的”。这 样就剥去了宗教的神秘外衣。但是,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是不彻底的。他把 宗教的产生根源抽象地归结为人类感情的永恒需要。他批判宗教的目的不是消 灭宗教,而是建立新宗教一一爱的宗教。一句话,他没有正确指出产生宗教的 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指出:“世俗基础使自己和自

13、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人 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 来说明。”这就是说,人们根据现实的人间幻想出一个宗教的天堂世界,并使 它成为凌驾于人间世界之上的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人间世界的阶级矛盾、 阶级斗争来说明。因此,批判宗教仅仅靠揭露它的神秘外衣是不够的,还必须 提高对宗教的认识。它的产生和进展根源于社会物质生活的矛盾之中,如果要 消除这种矛盾,只能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即需充分进展生产力,改造整 个社会,逐步消灭阶级,实现人类的解放,最终消灭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第三,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抽象理解,提出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费尔巴哈“把宗教

14、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认为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 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则是抽象的、错误的。费尔巴哈认为 人的本质是所谓“理性、意志、心”。理性是为了认识或思维;意志是为了愿望 或自由;心是为了爱或友谊。费尔巴哈尤其推崇心中之爱,认为爱是人类最崇高 的感情,是支配人的决定力量。一句话,费尔巴哈认为人只是有“理性、意志、 心”的高级动物而已。这样,“抽象的共同性”既没有历史的差别,也没有阶 级的不同,它们是抽象的、永恒不变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应当以人自 身的心理属性中去寻找,而应当以社会生产劳动中,以具体社会联系中去研究。 他说:人的“本质不是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

15、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 这就是说,每个人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劳动和生活,都处在以一定生产联 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之中。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阶级联系制约着社会 联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的本质不仅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且在阶级社会中 总带有阶级性。世界上不有着什么抽象的、永恒的、超阶级的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由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是以抽象的人出发,不了解人的 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联系的总和,所以他就不可能做到“对这种现实 的本质进行批判”,即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联系及其阶级本质进行批判。费尔 巴哈既然找不到一条通向现实世界的道路,也就必然迷人另一条错误的道路。 由于费尔巴哈离开人的

16、历史进展,离开人的社会联系去抽象地孤立地观察人的 本质,因而就不能把宗教感情看作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而是看作人类心理感情 上的永恒需要;因而就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在自然属性方面所具有的一些 共同性。诚然,人的“理性、意志、心”是不能脱离人的自然生理机能的,但 是用人的自然生理机能去解释人的“理性、意志、心”则是错误的。马克思把 人的本质规定为人的社会特质,认为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联系的总和,也并不 否认人的自然属性,只是反对孤立地、抽象地观察人的自然属性,只是反对把 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说;“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 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 后的和惟一的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最后,马 克思对费尔巴哈崇拜抽象人的阶级实质,一针见血地指出,费尔巴哈“所浅析 的抽象的个人,实际上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这就是说,费尔巴哈用对 抽象人的崇拜来代替对上帝的崇拜,是反映了当时德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联系, 是资产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