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体制创新打造创新高地——关于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421049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2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动体制创新打造创新高地——关于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推动体制创新打造创新高地——关于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推动体制创新打造创新高地——关于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推动体制创新打造创新高地——关于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推动体制创新打造创新高地——关于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动体制创新打造创新高地——关于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动体制创新打造创新高地——关于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调研报告(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推动体制创新打造发展高地关于创新园区管理体制争创国家级高新区的调研报告园区是集聚资源要素的重要平台和优势载体,是带动区域发展的强力引擎。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是事关莱芜发展长远大局的一项重大战略。通过近年来发展,莱芜高新区已经具备了做大做强的雄厚实力和良好基础,进入了加快跨越提升的关键阶段。为促进我市高新区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近期,市委政研室与高新区、市直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就如何破解高新区发展体制制约、创新管理体制、释放发展活力进行了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高新区发展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高新区已进入加快跨越提升的关键阶段莱芜高新区成立于2001 年 5 月,是

2、市委、市政府重点规划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总面积100 平方公里, 200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成立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目标,大力实施环境立区、项目强区、科技兴区“三大战略”,加快建设北部现代新城区和南部产业集聚区“两大片区”,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发展。13 年来,建成区面积由 9.8 平方公里拓展到 100 平方公里、增加了 9.2倍;GDP 由 4.2 亿元提高到 92.6 亿元,增长了 21 倍;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3.8 亿元提高到 280.2 亿元,增- 2 - 长了 65 倍;地方财政收入由不足3000万元提高

3、到 7.58 亿元,增长了 233倍;高新区以全市 4.5%的土地创造了 14.2%的工业总产值和 16.2%的地方财政收入, 在为全市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都迈上了新的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莱芜高新区发展正处在关键的历史节点。纵观国内高新区发展,大致都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要素聚集阶段,即主要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通过聚集资金、企业、技术、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实现发展,其特点是生产要素和企业加速集聚,经济规模和总量迅速扩张,但发展缺少科学规划,发展层次和水平较低;二是产业成长阶段 ,即通过要素集聚和企业积累,产业定位逐步明晰,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优势日益显

4、现,形成政策推动和产业带动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园区实力、层次、水平迅速提升;三是创新驱动阶段 ,即随着园区实力的迅速扩张,园区发展逐步由以依靠要素投入为主向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转变,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资源不断集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成为带动园区发展的主要引擎;四是内生增长阶段 ,即园区发展进入成熟期,最终形成以资源要素为支撑、以优质产业为带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政策配套为保障,各方面相互作用、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园区进入内生发展的轨道。目前,国内高新区大都处于从第二阶段到第三阶段过渡的发展时期,像省内济宁高新区、烟- 3 - 台高新区、泰安高新区等,都提出了“二次创业”、 “三次”创

5、业的发展口号,着力提升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层次;一些先进地区的高新区,如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天津高新区以及我省威海高新区等,已经全面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园区科技创新能力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引领高技术、新产业发展的增长极。就我市现状看,经过近年来的积累发展,高新区产业体系逐步建立,以新材料、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为支柱的先进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产业布局逐步优化,发展层次明显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正加快由产业成长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迈进。特别是随着高新区创业中心等科技创新孵化器的建成投入使用、山财大莱芜分校等高等院校的落地开工建设和力创企业技术中心、昊宇技术

6、研发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高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保障水平将显著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将明显提升。可以说,高新区的发展,又再次站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面临着加快跨越提升、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重大机遇,只要把握大势、顺应规律、抢抓机遇、开拓奋进,必将掀起莱芜高新区新一轮大发展、大跨越的热潮。推动高新区跨越提升、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对于全市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先进经验表明,国家级高新区作为一块含金量极高的“金字招牌” ,是科教资源、高端人才和高技术产业的聚集区域,更是财税、融资、项目审- 4 - 批、用地支持等多重优惠政策的叠加区域,在集聚人才、促进就业、提高产业集群水平、推动区域经

7、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近20 年来,国家级高新区的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实现利润、上缴税额、出口创汇 5项经济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4%、 42.28%、36.09%、43.49%和 47.31% ,均大大高于国家平均水平,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主体。按照目前国家级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平均增长速度来计算,如果高新区能在2015年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高新区, 2016年高新区 GDP 将突破 2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15 亿元,届时 GDP 全市占比将由目前的 12.7%提高到 23% ,地方财政收入将由18% 提高到20.3%,必将对增强全市实力提供新支撑;

8、将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高到45% 以上,带动研发投入占比提高到 4%左右,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将明显提升,将成为转调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动力;同时,对全市城市建设、民生改善、社会和谐都将产生方方面面的带动。从一定意义讲,加快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破解当前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增强莱芜发展实力和后劲,都迫切需要加快推动高新区跨越提升,努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构建一个高规格、高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引擎、创新高地。综上所述,高新区发展既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又面临加快发展的紧迫压力和重大机遇。支持高新区加快发展,是莱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 5 - 略举措和必然选择。区域经济发展规律

9、表明,在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阶段,适当集中部分优质资源,发挥资源要素的“极化效应”,优先支持重点区域加快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方方面面将带来积极影响。推动高新区跨越提升、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绝不仅仅是高新区“自己的事情”,更需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共同的责任。只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协同配合,高新区必将步入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的目标必能早日实现,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新城、智慧新城、魅力新城、幸福新城必将在鲁中腹地加速崛起。二、体制因素是高新区发展面临的突出制约推动高新区跨越提升,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必须认清发展差距、找准原因所在。虽然我市高新区近年来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

10、绩,但与先进地区比,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比,与全市人民的期盼比,在经济实力、发展层次、创新能力等方方面面都还有较大差距。这些差距,表面看是发展水平的差距,本质反映的则是发展方式、发展环境的差距,根源在于滞后的体制机制制约。制约之一:功能定位不清晰。高新区位于莱城主城区“东扩”的核心部位。城乡结合部的区域特点,决定了高新区必须承担更多的城市和社会功能,不仅要成为“产业高地” ,还要成为“城市新区” 。发展使命重大,但功能定位却不明确,直接导致了三个问题。一是社会事务管得过- 6 - 多。高新区辖区范围从最初的4 个村到现在的 66 个村居,社会事业规模急剧扩张,由于高新区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行政主体

11、,行政功能缺失,大量的行政管理、社会事务需要他们找别人协调,管理如行政区同样繁重的社会事务,既缺乏法律依据,又明显力不从心。二是公共服务配套过迟。高新区企业从最初的30 家增长到现在的2200 多家,人口从 2000 多人增加到 11 万人,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的功能定位主要考虑了产业配套功能,科教、文体、教育、医疗、交通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滞后,已成为影响对内吸附力和对外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三是考核评价统得过死。 由于高新区实行“准政府”式管理模式,既不能象一级政府面面俱到,又要和行政区一样接受方方面面的考核评价,其开发功能、经济功能和创新功能淹没在繁杂的应景式考核中,使高新区面临向

12、旧体制回归的巨大压力,处于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制约之二:职能权限不到位。莱芜高新区和莱芜经济开发区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 ,2001 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莱芜经济开发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莱发【2001】10 号) ,2002 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莱芜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问题的决定 (莱发【 2002】24 号) ,明确了高新区享有的市级管理权限和实行“扎口管理、封闭运行”的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均打了折扣。一方面,应该享有的职能权限被“缩水” 。原来下放的土地开发利用- 7 - 管理权、规划管理权等权限相继被收回,工商行政、环境保护管理、人事编制、劳动管理等权限,至今没有下放。有的

13、区直部门没有执法资格,有名无实。许多具体事务,有的靠市领导批示解决,有的靠个人关系协调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牵扯到部门利益,经常遇到推诿扯皮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运转效率。另一方面,“扎口管理、封闭运行”落实不到位。突出表现在:上级部门往往按行政区对待高新区,纷纷要求其在高新区设立分支机构,但这些分支机构不能行使市一级管理权限,只是充当高新区和市直部门的“二传手”,不但没有简化办事程序,反而人为增加了管理层次。目前已有10 个市直部门在高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全部由高新区提供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和办公经费,有的还要提供津贴补贴、误餐补助、考勤考核奖等。同时,在推进日常工作过程中,上级部

14、门往往要求高新区像其他行政区一样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承担与工作无关的社会事务,接受各种检查评比,导致工作精力分散,主动性减弱,呈现出明显的行政化趋势。制约之三:创新体系不完善。创新指标是创建国家高新区的重要指标,创新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滞后已成为制约持续创新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创新投入不足。 去年全区研发经费投入2.7 亿元,占全区 GDP 的比重达到了 2.8%,虽然高于全市、 全省平均水平,但与先进地区3% 以上的比重相比,还有不小差距。高新区- 8 - 作为全市科技创新的示范区,市里一直没有针对高新区出台自主创新专项扶持政策。二是创新平台不多。 今年 8 月,作为区内唯

15、一的公共创新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正式建成并启用,但目前入驻研发机构还很少,协议确定的也仅有 20 余家,还没有发挥孵化引领作用。另外,虽然园区内有 50 多个企业创新平台和29 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但其对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提出,技术研发成果水平普遍较低,与先进地区比差距很大。三是创新人才短缺。由于缺少科学有效的政策激励,企业引进人才的意愿不高,产学研合作渠道不宽,缺少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产业化潜力的创业型领军人才,特别是在“泰山学者”、国家计划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引进方面仍然为零。制约之四:市场运作不成熟。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融资平台不

16、健全。高新区现有两家国有融资平台,分别是莱芜泰兴城市资产运营有限公司和莱芜泰兴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经营政府授权范围内的城市资产经营(包括基础设施资产经营、公共事业资产经营等),目前主要融资方式是银行信贷。二是融资能力不强。主要受制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两家公司都属于莱芜市经济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公司在机构设臵、人员配备上,未达到独立经营的要求,受到母公司的制约。其二是高新区管委会主要固定资产都纳入了莱芜市经济开发投资有限- 9 - 公司的资产范围,高新区的这两家融资公司资产过少,资本结购过于单一,融资规模受限。如莱芜泰兴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 3500 万元,为了增加公司资产,高新区曾积极争取将母公司资产过户到其名下,但相关职能部门不予认可,资产过户手续尚未办理。其三是我市土地由市政府统一运作,区级对一二级土地开发没有发言权,公司无法从土地出让中直接受益,盈利点基本没有,也就无从投资开发建设园区。 三是市场化运作不灵活。由于缺少必要的融资平台和融资渠道支持,近年来高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来源于财政投资,市政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需求和群众需要,市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