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420340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五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教学案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化与科技教学案内容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列举新中国成立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学习要求1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2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3感受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养育人精神。4了解新中国头十七年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史实。了解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2、、颁布义务教育法和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等重要史实。6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7树立“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成就人生”的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成人成才、报效祖国的理想。8列举新中国成立以包括“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内的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9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0知道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所能产生的影响,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主创新的科技要领先世界的价值观念。11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整体感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虽经历了曲折,但在总体上取

3、得了巨大成就,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化、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建国以化事业的曲折发展。2、建国以教育事业的发展。3、建国以科技事业的发展。其中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尤其令人瞩目,是本专题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知识清单一、建国以化事业的曲折发展1、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学艺术的繁荣主要成就:化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其他艺术作品。主要特点:作品丰富,题材广泛;精品纷呈,地位突出;时代特色鲜明。繁荣原因:(1)新中国成立使国家、民族走上了独立富强之路。(2)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3) “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4、逐步开展。 (4) “双百”方针的提出,调动了广大艺工作者的积极性。2、 “革”时期化的凋零主要表现: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一枝独秀。凋零原因:(1)化领域“左”倾错误泛滥,林彪、江青等人推行化专制主义。 (2)无数优秀的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物遭受浩劫。 (3)大批化界知名人士遭到批判和迫害。3、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化体育事业的繁荣化事业发展的原因:(1)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纠正了“左”倾错误。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3)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指导。 (4)一批国家级化艺术奖项的设立。体育事业的成就:(1)1979 年,中国重返奥委会,开始全面登上国际体坛

5、。 (2)1984 年,在第 23 届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3)2000 年在第 27 届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中国体育跻身世界竞技体育大国之林。 (4)2001 年,北京取得第 29 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二、建国以教育事业的发展1、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教育事业发展发展成就:(1)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各级各类教育共同发展,初具规模。发展原因:(1)新中国的成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前提条。 (2)人民政府建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面向工农及工农子女开门办学。 (3)一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定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

6、的性质。 (4)毛泽东提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刘少奇倡导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6)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的办学方针。历史作用:为共和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新生骨干力量。2、 “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主要表现:(1)学校秩序混乱。 (2)教学体制受到严重破坏。(3)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被废除,招生制度遭到破坏。严重后果:一度出现了“化断层”、 “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全民族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3、新时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发展原因:(1)教育界平反大批冤假错案,调动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

7、2)恢复高考,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制度。(3)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4)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初步建立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发展成就:(1)实现“两基”目标。 (2)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3)成人教育成绩显著。 (4)高等教育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和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三、建国以科技的发展与成就1、20 世纪 0 年代70 年代的科技发展发展原因:(1)党和政府的重视:先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2)海外知识分子回国效力,成为尖端科技领域和

8、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3)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突出成就:(1)国防科技领域: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原子能时代;“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 (2)医学科技领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领域: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2、新时期科技的迅速发展发展条:(1)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邓小平的重视: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3)实行科技体制改革。 (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相继实施“863 计划”和“火炬计划”。 (6)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

9、努力。重大成就:核技术领域:(1)和平利用核技术;(2)建立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空间技术领域:(1)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和实用通信广播卫星;(2)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3)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运载火箭研究领域:(1)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成功进行了“神舟”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试验;(3)成功发射“神舟号”载人宇宙飞船。信息技术领域:成功研制出“银河”巨型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生物工程领域:(1)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2)建立了基因组大规模测序的技术和科研队伍。巨大作用:(1)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2)

10、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重点突破1、 “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提出的背景有何不同?两者有何内在联系?在实践上有何相似的显著效果?不同背景:“双百”方针: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 “二为”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内在联系:都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都符合化事业发展的规律。显著效果:都推动了社会主义学艺术事业和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2、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下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11、?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形势:(1)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对人才需求日益迫切。 (2)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实施这一战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3)党和政府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科技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和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核心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化素质。历史作用:推动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推动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3、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我国在科技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两个时期

12、科技发展的条有何不同?两个时期的科技成就有何特点?能够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不同条:五六十年代中国面临着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几乎与世界科技发展潮流隔绝,八九十年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与世界科技发展的联系日益密切。五六十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较为薄弱,八九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的物质条更为雄厚。五六十年代的“左”倾错误使科技发展面临不利的社会环境,八九十代科技发展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与支持。特点:五六十年代:主要集中在国防科技;突出成就较少。八九十年代:民用科技发展较快;尖端科技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科技产

13、业化进程加快。共同原因: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双百”方针提出的重要前提是 A、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除各种矛盾、国家发展经济和化的需要 D、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双百”方针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下列表述与其不符的是:A、汲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化发展的经验B、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建设新中国科学化事业的根本保证D、不仅影响到国内,还深刻地改变了世界3、下列人物中最先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学艺术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这一思想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周恩 D、郭沫若4、

14、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造的措施不包括:A、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B、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积极改革学制 D、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新中国建立初期,刘少奇结合中国实际而倡导的教育制度有: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半工半读学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学前教育制度、 、 、 、6、实现了中国人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的运动员是 A、陈镜开 B、许海峰 、蔡建华 D、李宁7、下列表述不符合建国以后化事业发展实际的是 A、 “双百”方针促进了化发展B、党和政府制定了化优先发展的战略、社会主义制度为化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D、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化发展更加迅速8、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的是A、 关于正确处

15、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 论人民民主专政9、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化的劳动者”方针是在A、1949 年 B、196 年 、197 年 D、1926 年10、建国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 学前教育 大学教育 中小学教育 成人教育A、 B、 、 D、11、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 “革”时期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是A、农业 B、工业 、教育 D、军事12、下列关于“革”后恢复高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化大革命”结束后拨

16、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B、从根本上扭转了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中国教育领域改革的开始D、教育由此成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13、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是在:A、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B、视察景学校时、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 D、全国科学大会上14、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计的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1、建国初期,我国科研工作起步的原因包括: 中国科学院的成立 国家科委的成立 海外知识分子纷纷回国 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A、 B、 、 D、16、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属于世界首创的是 A、人造卫星上天 B、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D、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17、秦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相继建成主要说明了 A、中国已经掌握了原子能技术B、中国的原子能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和苏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