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氯胺酮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麻醉的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论文-氯胺酮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麻醉的观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氯胺酮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麻醉的观察氯胺酮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麻醉的观察作者:许世萍, 付俊, 杨镭镭, 王清秀 【 【关关键词键词】 】 ,氯胺酮;利多卡因;麻醉;儿童氯胺酮具有诱导迅速,镇痛强,作用时间短,毒性低,可以重复用药等特点,已广 泛用于小儿麻醉。但对于长时间的小儿手术,单一用药很难满足手术要求,术中 需反复追加药量,致使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为了减轻氯胺酮的不良反应,提高小 儿麻醉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我院从2004年12月- 2005年12月,为20名小儿采用氯胺酮复合利多卡因静脉麻醉的方法,取得了较为 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资料和方法料和方法1.1 一
2、般资料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将40 例5岁以下的择期手术,非气管插管患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 氯胺酮+利多卡因(KL);对照组:单用氯胺酮(K)。40例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6个 月5岁。ASA级,体重8.521.5 kg。手术种类包括:疝囊高位结扎,隐睾固定,鞘膜积液等,手术时间25120 min。患儿术前体检、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在正常范围。1.2 麻醉方法及监测两组患儿于术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2 mgkg- 1,阿托品0.010.02 mgkg-1。入手术室前肌注氯胺酮56 mgkg- 1,咪唑安定0.1 mgkg- 1基础麻醉后入手术间,开放静脉,常规鼻饲氧
3、吸入。术中采用多功能监测仪持续 监测ECG、SpO2、BP、HR等。于切皮前,实验组静注KL混合液0.2 mlkg- 1(氯胺酮100 mg,利多卡因100 mg,加生理盐水至10 ml);对照组静注K液0.2 mlkg-1(氯胺酮100 mg加生理盐水至10 ml)。术中根据小儿肢体活动等情况,每次追加上述药液0.10.2 mlkg- 1。观察基础麻醉后,切皮时,切皮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六个时段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R、SpO2变化,记录术中生命体征 和术中用药等。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xs表示。组
4、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内比较用单因 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2 结结果果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手术种类、手术时间、术前用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1 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压的比较:基础麻醉后、切皮时,两组患儿SBP、DBP差异无 显著性(P0.05)。切皮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实验组SBP、DBP低于基础BP,组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SB P、DBP与基础B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组间比较对照组SBP、 DBP高于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率的比较:两组患儿基础麻醉后 的HR比较,P0.05。切皮时,实验组组内比
5、较HR较基础麻醉后减慢,但差异无显 著性;切皮后5 min实验组HR与基础麻醉后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切皮后10 min、15 min、20 min,实验组HR显著减慢,与基础麻醉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照 组组内比较HR在切皮时、切皮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几个时段与基础麻醉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组间比较实验组HR与对照组比 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两组患儿术中SpO2持续稳定在97%10 0%。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时段血液动力学变化及结果(略)注:与基础麻醉后比较:#P0.05,#P0.01; KL组与K组比较:*P
6、0.05,*P0.01。2.2 术中用药切皮后20 min内,对照组有90%(18例)患儿需追加(K);实验组有55%(11例)需追加(KL),实 验组术中单位时间用药量低于对照组(P0.05)。2.3 术毕苏醒实验组20例小儿苏醒期安静,无躁动。其中17例患儿(85%)于手术结束 后30 min内苏醒;对照组有8例(40%)患儿苏醒期躁动不安,11例(55%)患儿苏醒时间 超过30 min,有显著性差异。3 讨论氯胺酮是一种非巴比妥类速效静脉全麻药,目前广泛应用于小儿外科各种 短小手术的麻醉。但氯胺酮麻醉后易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增高。苏 醒期可出现分泌物增多、恶心、呕吐、烦躁不安
7、等副作用1。偶可出现抽搐,甚至 发生惊厥。同时氯胺酮还增加脑代谢和脑血流,升高颅内压2。为减轻氯胺酮的 不良反应,不少专家和学者主张将氯胺酮与其它静脉麻醉药复合应用。如安定、 - 羟基丁酸钠、依托咪酯、咪唑安定、丙泊酚、芬太尼等等,但效果均不理想。利多 卡因属于酰胺类局麻药,静脉注射后对心肌细胞具有膜稳定作用,可降低心肌兴奋 性,使心肌收缩性减弱,传导减慢,不应期延长,并对外周小动脉有一定的扩张作用 3,临床上常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人报道利多卡因药理性能稳定,镇痛 镇静作用强而对循环、呼吸影响轻,术毕意识恢复快而平稳4。静脉注射有较强 的镇痛作用,可预防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抑制呛咳反
8、射且具有降低颅内压 及脑保护作用5。另外利多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静注后,表 现为嗜睡,镇静,痛阈提高,并能有效的抑制咳嗽反射。可增强氯胺酮的镇静催眠效果,病人表现镇静和昏睡状态,从而减少氯胺酮的用量6。利多卡因的这些 特点可以有效地降低氯胺酮致外周儿茶酚胺水平升高所引起的血压升高、心率 增快、心肌耗氧增加等不良反应,还能降低氯胺酮引起的颅内压增高,脑耗氧量 增加,有效地保护脑组织。利多卡因的镇痛镇静作用可以增强氯胺酮的麻醉效果 ,延长麻醉作用时间,并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轻氯胺酮的不良反应。从本组 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实验组用药后5 min心率开始减慢,用药后10 min、15
9、min、20 min心率减慢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同时本组还观察 到实验组用药后虽然心率减慢明显,但在心率减慢的同时,在同一时间点上,收 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心率减慢的同时,对血压影响小 。对照组术中的血压、心率曲线持续在一上线水平,明显高于实验组。说明静脉 单用氯胺酮其兴奋心血管作用明显,由于间断给药致使血压持续升高,心率增快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两药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可以在药理特性方面互相 取长补短,可用于小儿麻醉7。本组观察发现,在麻醉苏醒期,实验组患儿苏醒 平稳,无躁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利多卡因的
10、镇静镇痛 作用加强和延长了氯胺酮的全麻作用,减少了氯胺酮用量,从而使麻醉苏醒期平 稳。也由于氯胺酮用量减少,患儿苏醒迅速,安静。利多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 一定的毒性作用。当血药浓度超过5 gmL- 1,会产生嗜睡8。利多卡因大量吸收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甚至惊厥,继而抑制 呼吸循环。本组实验中,利多卡因的剂量为2 mgkg- 1,尚未发现其不良反应,结果与Aouad9研究一致。关于利多卡因药效学、药代学 及与氯胺酮的最佳配伍剂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韩雪萍.异丙酚伍用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 志,2002,17 (4):384-358. 2 王志萍,
11、王厚清,靳艳卿,等.异丙酚- 氯胺酮复合麻醉对颅脑手术患者颅内压的影响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1,21(1):3 6-39. 3 Moore JM,Liu SS,Neal JM,et al.Premedication with fentanyl and midazolam decreases the reliability of intravenous lidocaine test doseJ.Anesth Analg,1998,86(5):1 015-1 017. 4 秦成名,向勇,李元涛,等.利多卡因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摘除术麻醉中的应用J. 郧阳医学院学报,2005,24(1):252
12、7. 5 Pang WW,Mok MS,Huang S,et al.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fentanyl, morphine, meperidine, and lidocaine in the peripheral veins: a comparative studyJ.Anesth Analg,1998,86(2):382-386. 6 Barak M,Ben-Shlomo I,Katz Y. Changes in effective and lethal doses of intravenous anesthetics and lidocaine when u
13、sed in combination in miceJ.J Basic Clin Physiol Pharmacol,2001,12(4):315-323. 7 凌丽君,孙艳霞,杨 静,等.斜视校正术患儿不同浓度利多卡因复合氯胺酮靶控输注的效应J.中华麻 醉学杂志,2005,25(8):616-617. 8 晏长红,江 英,王启心,等.利多卡因治疗新生儿惊厥及其对血气血乳酸影响的临床研究J.江 西医药,2004,39(4):284-286. 9 Aouad MT,Sayyid SS,Zalaket MI,et al. Intravenous lidocaine as adjuvant to sevoflurane anesthesia for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in childrenJ. Anesth Analg,2003,96(5):1 325-1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