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摘要摘要】 】 从运动神经元病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探究入手,认为脾肾肝三脏虚损是本病发 病的内在原因,湿浊之邪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毒邪侵犯是重要病因,瘀血既是 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络病是其缠绵难愈的主要机制,虚风内动是本病进展的 重要病理环节 【 【关关键词键词】 】 运动神经元病;病名;病因病机传统概念上的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 ease,MND)是指一组病因未明、选择性地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 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可分为4个亚型,即:肌萎 缩硬化症(ALS)、进行性脊髓肌萎缩(PSMA)、原发性侧索硬化(PLS)、进行性延 髓麻痹(PBP)本病为难治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疗法,中医药是值得重视的治疗 选择和研究途径此病相当于中医的“痿症”,中医古籍中多有记载本文拟就运 动神经元病的病因病机做一些探讨1 运运动动神神经经元病的中医病名元病的中医病名 一般认为,运动神经元病属中医“痿证”或“痿病”的范畴,其症状表现以下肢较严 重者,又称为“痿足辟”。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6版)《中医内科学·痿病》[1] 指出:“西医学的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运动神经元病……可参考本节(痿病)辨 证论治现存最早论述“痿”的古籍当属《黄帝内经·素问》《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素问· 痿论》提出了“五痿”的分类与命名,提出了“痿足辟”、“脉痿”、“筋痿”、“肉痿”、“ 骨痿”的命名而本病在五痿之中,多属“肉痿”和“筋痿”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 病式》中说:“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痱,乃足废不能用之意此外,ALS 患者除有肌萎缩之外,可有主观感觉异常如麻木感、痛感,这是经络痹阻所致, 可归入“痿痹并病”;PLS常见双下肢对称性强直性肌无力,痉挛步态,可以归入“ 痿痉并病”;临床有些病例肌萎缩不明显,肌力和肌张力明显减退而废用,可归入“ 痿痱并病”2 病因病机的探究病因病机的探究2.1 脾肾肝三脏虚损是发病的内在原因 本病属中医痿证范围《素问·痿论》中提出五痿之分,然其病机都是内脏精血损 伤所致《三因极— 病证方论·五痿叙论》言“脏气不足之所为”,《丹溪心法·痿》言“乃阴血不足”等,都 认为痿证是由内脏亏损所致。
本病之中,有一部分呈遗传性、家族性,中医认为 属先天禀赋不足,若加后天失养,则发病更速本病多于中年后发病,起病隐袭, 其临床首期症状多表现为肢体的运动缺陷、声音改变及吞咽困难、肌肉萎缩、劳 力后呼吸困难等对此,中医认为运动神经元病发病以脾肾为本,脾胃居中,运转上下,统阳明脉脾胃虚则阳明虚,不能奉养先天肾精,亦不能行气血、营阴阳 、濡筋骨、利关节,故发为痿症,此即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所言:“大 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脾病则下流乘肾, ……则骨乏无力,是为骨痿肾脏亏虚,骨枯髓空,肾不养肝则筋脉痿弛,亦发 为痿证肝藏血,主筋,为“罢极之本”如果因脾胃虚弱、生化不足或肾虚髓亏、 不能化血,造成肝血不足,不能荣筋,不能荣养四末与爪甲,则见筋痿PSMA亚 型临床以上肢远端小肌群的萎缩无力为首发症状,爪甲功能受损,即属筋痿2.2 湿浊之邪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素问·痿论》中指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居处向湿……发为肉痿这就明确指 出本病与外来的湿邪有着密切关系我们在临床所见的病人,若经仔细询问,相 当一部分人或居湖畔海滨,或居住、工作于潮湿秽浊的环境之中。
此类病人舌象 多为腻苔、滑腻苔、腐苔另外尚有一些病人找不出与潮湿环境相关的证据,但 发病后也有明显的腻苔、滑腻苔、腐苔,一派明显的湿浊中阻之象,其病位在中 焦脾胃盖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致使水谷精微不能布散于四肢,筋骨、肌肉失于 荣养而成痿症,临床从湿浊或痰湿论治常可获良效2.3 毒邪侵犯是重要病因 外来毒邪侵犯人体,长期客于督脉和络脉,耗伤气血,阻滞络脉,败坏形体,引动 肝风,致生本病同时,内生的湿浊、痰热之邪也可酝酿成毒,阻滞脉络,致生本 病病毒学研究表明: 慢性病毒感染与MN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有些研究认为脊髓灰质炎病毒、HIV- 2、HBV也与本病的发病有关2.4 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 除考虑患者临床表现如肌肉萎缩、发音障碍等虚损的症状外,还要考虑患病过程 中瘀血阻滞、脉络不通的病机本病的病理过程中,瘀血形成的病理机制有:①气 虚致瘀:本病患者有脾气虚,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行,血行不畅,停为瘀血,此即所 谓“气虚血瘀”之证②阴血亏虚成瘀:本病多有肝肾不足,肝不足则为血虚,肾不 足常有阴精亏虚,阴血不足不能濡润脉道,致脉道干涩、血流不畅而成瘀③痰 浊阻滞致瘀:脾气亏虚,不能运化津液,则湿浊内生,聚而成痰,痰浊阻滞脉道,则 造成瘀血之证,使筋骨肌肉失于濡养,阴阳不能自和,疾病难以痊愈。
2.5 络病是本病缠绵难愈的主要机制 本病常因脾肾肝三脏虚损、毒邪内侵、瘀血停著于络脉而成络病络病[2] 是病邪内侵,客于十五别络、孙络、浮络而发生的病变,是以络脉阻滞为特征的 一类疾病该学说在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得到了系统的阐述,认为凡久病 、久痛诸症,多因络脉瘀滞而引起虚损、邪毒、瘀血客于络脉,败坏形体,继而 又常加重病情,变生诸病,形成恶性循环,缠绵难愈所以“络病”是本病的病位, 又是其核心机制2.6 虚内内动是本病进展的重要病理环节 本病临床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及萎缩等症状,除与一般痿证相似外,亦有其本身的特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进行性脊髓肌萎缩在肌肉未完全萎缩之前,往往具 有肌肉颤动、肢体僵硬强直、痉挛步态、强哭强笑面容、反射亢进、病理反射等表 现,这些症状越明显则其疾病的进展越快《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暴强直,皆 属于风”,这些症状当属风气内动,是机体阳气亢逆所致的一种病理状态,病位在 肝由于肾脏亏虚,精血不足,肝失所养,而致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亢逆而 动,出现强直、震颤等病理现象肾藏精,肝藏血,肾为肝之母,肾精充足,则肝 血化生有源;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利关节,故肝风内动 与脾肾之亏虚密切相关。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雷 燕,黄启福,王永炎,等.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J].北京中医药大学 学报,1999,22(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