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从咽门缩桃丸研制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思路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395704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论文-从咽门缩桃丸研制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医学论文-从咽门缩桃丸研制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医学论文-从咽门缩桃丸研制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医学论文-从咽门缩桃丸研制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医学论文-从咽门缩桃丸研制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思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论文-从咽门缩桃丸研制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论文-从咽门缩桃丸研制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思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从咽门缩桃丸研制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思路从咽门缩桃丸研制谈中医儿科临床研究的思路【 【摘要摘要】 】 近年国内中医儿科学术会议上多次以“肺胃肠相关论”与“肺胃肠相关病”为题,谈 到“复感儿”的发病与咽扁桃体肿大的关系。笔者针对此课题研制咽门缩桃丸治疗 “乳蛾”一证,并探讨其在中医儿科发病学上所占据的地位和研究的思路。 【 【关关键词键词】 】 咽门缩桃丸/治疗应用; 乳蛾/中医药疗法; 中成药; 儿童笔者于1999110408在深圳召开的第14次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上,曾以“ 肺胃肠相关论”与“肺胃肠相关病”为题,谈到了“复感儿”的发病与咽扁桃体肿大 的关系1。历时十年,

2、先后在天津、兰州、上海等地召开的全国儿科学术会议上, 均以此为题,与国内中医儿科界的同道求索、问道、切磋、交流。使笔者受益最多 是在中国儿科近代史上几位德高望重的、先后已驾鹤而去的中医儿科界的巨匠, 他们分别是王伯岳、江育仁、董廷瑶、王静安、刘弼臣5位国医大师。当笔者再次 来到深圳能与同道们共同交流咽、嚥、嗌、嗓、颃颡、会厌等“气所流通,扼要之处”(释名释形体),在中医儿科发病学上占据的重要地位,不能不想到5位仙逝的 老前辈深邃的学术造诣给笔者如润如酥的点拨。从而使笔者想到中医临床研究 离不开经典,继承经典需要名师的点拨。继承与发扬,继承是基础,继承的基础 是经典,继承的锁钥是名师,没有继承就

3、很难谈到发扬,脱离了中医经典理论的 发扬,脱离了临床实践的发扬,那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很难称其谓“中医”, 也很难称其谓“创新”。下面笔者就十多年来对“乳蛾”一证治疗的点滴体会及此证在中医儿科发病学上 所占据的地位和研究的思路,再次提出来与同道们共同商榷。1990050407在南京召开的全国中医儿科学术会议上,笔者与江育仁教授, 共同主持并提出了上中下三部法,本文的论述同样是前次的继续,是以上部法而 论的,中、下部法留待以后另文探讨。1 “咽咽”字字创义创义从从“因因”之由来之由来1.1 咽喉与脏腑的关系 咽,前连口腔,下经食道通胃腑,为肺、胃之系,是气息出入及饮食水谷的共同通 道,有司饮

4、食、通咽、助言语发音、防御外邪侵袭的功能。淮南子记论训曾记 载:“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说明当时已有手术方法治疗咽喉病,且有 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喉,上通口鼻,下接气管至肺,为肺之系,有行呼吸、发 声音,护气道的功能。医贯卷之四谓:“喉与咽不同,喉者肺脘,呼吸之门户,主 出而不纳;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主纳而不出。盖咽喉司呼吸,主升降,此一身之 紧关。”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又是饮食呼吸之门户,故与五脏六腑有密切关 系,其中与肺、脾、胃、心、肝、肾关系尤为密切。1.2 咽喉与经络的关系 咽喉是人体的要冲,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在十二经脉中,除足太阳膀胱经间接 通过咽喉外,其余经脉皆

5、直接通达。(1)手太阴肺经,“从肺系,横出腋下”(灵枢 经脉);(2)手阳明大肠经,从缺盆上走颈部,沿颊入下齿中,“上循喉咙”(灵枢经 别);(3)足阳明胃经,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灵枢经别);( 4)足太阴脾经,“合于阴阳,与别俱行,上结于咽”;从脾脏上络于胃,横过膈,上行 夹于食道两旁,循经咽喉,连舌本;(5)手少阴心经,“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灵 枢经脉);(6)手太阴小肠经,“循咽下膈”(灵枢经脉);其支者从缺盆循颈,经咽 喉上颊;(7)足少阴肾经,“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灵枢经脉篇);其直者,从肾 上贯肝膈,入肺中;(8)手少阳三焦经,从肩上走颈,过咽喉

6、,经耳上角到颊部(中 医耳鼻喉科学);(9)足少阳胆经,“以上挟咽”(灵枢经别);“从耳后,循颈过咽, 下肩至缺盆;其支者,从颊车,下走颈,经咽喉,至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上贯 膈,分布于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中医耳鼻喉科学);(10)足厥阴肝经,“ 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灵枢经脉);“属肝,络胆,上贯膈,分布于胁肋,循喉咙 之后,上入颃颡”(中医耳鼻喉科学);(11)手少阴心经经别,“上走喉咙”(灵枢经 别);(12)手厥阴心包经经别,“上循喉咙,出耳后”(灵枢经别);(13)任脉,“循腹 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中医耳鼻喉科学);(14)冲脉,“夫冲脉者 ,。其

7、上者,出于颃颡”(灵枢逆顺肥瘦);“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中医耳 鼻喉科学);(15)阳跷脉,从肩部,循经颈,过咽,上夹口角(中医耳鼻喉科学);(1 6)阴维脉,“从胁部上行至咽喉”(中医耳鼻喉科学)。颃颡:灵枢忧圭五言:“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杨上善解释作:“喉咙上孔”;张 介宾解释作“咽颡”,指喉咙上部和后鼻道。从以上经脉、经别循行路线可以看出,除足太阳膀胱经是间接与咽喉相连外,其 余各经脉、经别皆与咽喉相通,可知此处乃“清阳出上窍”之必经之路,它在人身 生理病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可知。中医儿科肺系、胃系、脾系、肝系、心系、 肾系疾病发病中,“咽”字的创意从“因”之由来。1.3 乳蛾

8、病名渊源 乳蛾病名,首见于金雎州张子和著儒门事亲一书,该书的成书年代,约在1228 年。该书卷三“喉舌缓急砭药不同释二十一”谓:“推十二经,惟足太阳别项下,其 余皆凑于喉咙。然内经何为独言一阴一阳结为喉痹?盖君火相二火独胜,则热 结正络,故痛且速也。余谓一言可了者,火是也。故十二经中,言嗌干、嗌痛、咽 肿、颌肿、舌本强,皆君火谓之也。惟喉痹急速,相火之所为也。夫君火者,犹人 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内经之言喉痹,则 咽与舌在其间耳。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后之医者,各详其状,强立八名,曰 单乳蛾、双乳蛾、单闭喉、子舌胀、木舌胀、缠喉风、走马喉闭。热气上行,结蕴与

9、 喉之两旁,近外肿作,以其形状,是谓乳蛾。一为单,二为双也此八种之名, 难详,若不归之火,则相去远矣。嗣后,仁斋直指方里则提到这一病名。张氏首 重经络,次述起病之因,然后根据“后世医者”(肯定是指在他以前的医),故“乳蛾”一名,俗传已久,后被医家普遍应用,因形似乳头,又如蚕蛾之腹,故名“乳蛾”, 也称“喉蛾”。从发病部位来分,有“单乳蛾”“双乳蛾”之称。从形态来分,喉核上有 白星点,白星点上下相连,状如缠袋者称“连珠乳蛾”;喉核清腐作烂者,称“烂乳蛾 ”或“烂头乳蛾”;喉核红肿疼痛,时重时轻称“活乳蛾”;喉核红肿疼痛不甚,日久如 软骨者称“死乳蛾”“乳蛾核”。从病因来分,因于风热或热毒而致者,

10、称“风热乳蛾 ”;若因脾胃虚而致者,称“虚火乳蛾”。以其阴阳属性来分,又有“阳蛾”与“阴蛾”之 区别。其病因病机,起病急骤者,多为风热之邪乘虚外袭,火热邪毒搏结喉核而 发病。若病久体弱,脏腑失调,邪毒羁留不去久滞喉核,易使病情迁延,反复发作 。其病机涉及肺、胃、脾、肝、心、肾、大肠、三焦、任、督诸经,可谓无处不联 ,相当广泛,已于前述。根据临床观察,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因咸备,是上中 下三部致病的百病之源,儿科常见病的起病祸根。如能抓住此要害部位研究下去 ,将会牵一动百,提纲挈领,洞悉儿科前贤诸论述精辟所在。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统一观,以及经典著作中 所蕴藏的人

11、文科学,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穷毕生之精力,也难学精 学透。如果想做一名在中医学里游刃翱翔的真正中医,必须到人民群众中去,首 重医德,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扑下身子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多读书,勤临证,广交友”,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经典 著作上狠下功夫,才能奠定中医学的基础,达到精湛深邃的境地。中医临床是中医学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中医药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衰,近百年虽 然历经坎坷,几欲废止消灭而未得逞,关键在于其临床疗效。素问举痛论:“黄 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验于 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12、。”素问天元纪大论:“善言始者,必会 于终;善言尽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素问气交变大论 又云:“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张介宾类经:“古者今之鉴,欲察将来,须观既往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彼之有善,可以为法;彼之有不善,可以为戒。故善言人 者,必有验于己。”纵观以上论述,不仅指明了研究中医学术的思路和方法、方向 ,同时也说明了继承的重要。“善言始者”“善言尽者”,旨在说明中医学术的博大 精深;“必验于今”“必有合于今”旨在阐明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出真知”,这是 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要的是推陈出 新,而绝不是“弃陈出新”,更不是

13、“灭陈出新”。那种不看现实,攻其一点,不及其 余,大肆渲染中医是“玄学”,中药有如何如何的毒副反应,对中医中药采取不屑 一顾的人们,希望他们尊重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尊重祖先经过历代人实践总结出来的成熟经验,按照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进一 步弘扬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世界人民造福。传统的也是世 界的,“接轨”应该是双向的。如果失去了自我,不分青红皂白的就范于西方国家 的标准和规范,去掉的正是西方国家在人体生命科学领域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拿 来的正是束缚中医中药发展的枷锁,那我们这一代人,将会受到后来人的谴责。2 咽咽门缩门缩桃丸的由来与十年桃丸的由来与十年

14、临临床的床的见证见证2.1 咽门缩桃丸的药物组成 咽门缩桃丸,原名“咽门摘桃丸”,在兰州会议上,王烈教授向笔者提出,应改为“ 咽门缩桃丸”,笔者认为一字之差,价值千金。王烈教授的建议,功不可没。“摘桃丸”是借用“摘来仙桃孝母亲”之义。笔者认为:全身淋巴组织包括胃肠道的 淋巴组织都是腺体的变异而成为病理。人体生命科学作为一个复杂的学科,涉及 到的方方面面都是人类最尖端的科学。人类要弄清楚自己,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不明白的问题还会层出不穷。人体的免疫系统,到处布防,肠道系统、呼吸系统 都布满了各种淋巴结,共同组成了一道道防御线,保护着人体的任何部位都不受 外来之敌。200105笔者接诊了1例直肠息

15、肉患儿,方某,女,3岁。在海化医院通过直肠镜检 查确诊为离肛门30 cm处3 cm3 cm直肠息肉,下血已年余,久治不愈。医院几次动员其手术治疗,但家属总认为 孩子太小,寄希望于中医中药治疗。于200105至慈幼堂就诊,患儿面色萎黄,呈 贫血貌,查其血色素仅有7.5 g,大便下血,天天皆有,随软便而下,微暗红,有时或流血不止,患儿憔悴,家属 惊慌,观其色,凭其脉,皆与中医所言之“便血”“后血”相符。便血,在景岳全书 谓:“血在便前者,其来近,近者或在广肠或肛门;血在便后者,其来远,或在肠,或 在胃。”证治要诀又据血色之清浊,立肠风与脏毒,曰:“血色清而鲜者,为肠风; 浊而黯者为脏毒。”直肠息肉

16、为黏膜下腺体局限性增生形成突起性病变,以间歇 性、反复性少量便血为特征,血与粪便不相混合,呈鲜红或暗红,有时便条上有 压迹。患儿经过两次就诊,并未能止住便血,先用白头翁汤,后用黄土汤,都未见 效。济生方乌梅条下,治大便下血不止,乌梅3两(烧存性),为末,好醋打米糊丸 ,如梧子大,每服70丸,空心米饮下。按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用乌梅1 两,双花2两,雄黄4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钱,每次1丸,含化徐徐咽下, 每日3次。本草逢原治乳蛾,爪甲不拘多少(煅为末),硼砂、白矾各1钱,牛黄1分 ,乌梅、白乌梅各5枚,共捣如泥、含弹大1丸,痰火涌出,续含三四次的记载。人 指甲,本草纲目亦称筋退,治鼻衄、尿血、喉蛾、目中生翳、中耳炎等。金匮翼 治喉症要药“锡类散”,内有人指甲,从此而启发笔者初步形成了构建咽门缩桃 丸的雏形。后又采用医学入门所载象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