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砂、石质量检验作业指导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95575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16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用砂、石质量检验作业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建筑用砂、石质量检验作业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建筑用砂、石质量检验作业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建筑用砂、石质量检验作业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建筑用砂、石质量检验作业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用砂、石质量检验作业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用砂、石质量检验作业指导(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技术标准建设用砂 GB/T14684-2011 、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20062、适用范围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和构筑物中砂浆、混凝土用砂、石的质量要求和检验。3、抽样方法和数量每验收批取样方法,3.1 从料堆上取样时,取样部位应均匀分布,取样前应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由各部位抽取大致相等的砂8 份,石子16 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3.2 从皮带运输机上取样时,应在皮带运输机机尾的出料处用接料器定时抽取砂4 份,石子8 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3.3 从火车、汽车、货船上取样时,应从不同部位和深度抽取大致相等的砂8 份,石子16份组成各自一组样品。除筛分析

2、外,当其余检验项目存在不合格时,应加倍取样进行复验,当复验仍有一项不满足标准时,应按不合格品处理。每一单项检验项目所需砂的最少取样质量检验项目最少取样质量(g)筛分析4400 表现密度2600 吸水率4000 紧密密度与堆积密度5000 含水率1000 含泥量4400 泥块含量20000 石粉含量1600 人工砂压碎值指标分成公称粒级5.00-2.50mm;2.5-1.25mm;1.25mm-630微米;630-315 微米;315-160 微米, 每个粒级各需100g 有机物含量2000 云母含量600 轻物质含量3200 坚固性分成公称粒级5.00-2.50mm;2.5-1.25mm;1.

3、25mm-630微米;630-315 微米;315-160 微米, 每个粒级各需100g 江西和顺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作业指导书文件编号 XXXXXXX 第 X页共 X页 版本:修订状态: 0 主题:建筑用砂。石质量检验实施细则颁布日期: XXXX 年 X月 XX日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50 氯离子含量2000 贝壳含量10000 碱活性20000 每一单项检验项目所需碎石或卵石的最小取样质量kg 试验项目最大公称粒径(mm)10.0 16.0 20.0 25.0 31.5 40.0 63.0 80.0 筛分析8 15 16 20 25 32 50 64 表现密度8 8 8 8 12 16 24 24

4、 含水率2 2 2 2 3 3 4 6 吸水率8 8 16 16 16 24 24 32 堆积密度、紧急密度40 40 40 40 80 80 120 120 含泥量8 8 24 24 40 40 80 80 泥块含量8 8 24 24 40 40 80 80 针、片状含量1.2 4 8 12 20 40 - - 硫化物及硫酸盐1.0 4、仪器设备与环境条件天平、摇筛机、试验筛、烘箱(105 5) 、浅盘、标准筛、磅秤、温度计、直尺、容量筒、漏斗、吹风机、玻璃棒、软硬毛刷、干燥器、铝制料勺、虹吸管等。5、 (砂质量检测的试验方法)5.1 颗粒级配(筛分析)砂5.1.1 仪器设备a)试验筛公称直

5、径分别为10.0mm 、5.0mm、2.50mm、1.25mm 、630m 、315m 、160m的方孔筛各一只,筛的底盘和盖各一只;筛框直径300mm 或 200mm ;b)天平称量1000g,感量 1g;c)摇筛机;d)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e)浅盘、硬、软毛刷等。5.1.2 用于筛分析的试样,其颗粒的公称粒径不应大于10.0mm.试验前应先将来样通过公称直径10.0mm的方孔筛, 并计算筛余。 称取经缩分后样品不少于550g 两份; 分别装入两个浅盘,在 (105 5)的温度下烘干到恒重,冷却至室温备用。5.1.3 称取试样500g(特细砂可称取250g) ,精确至1g,将试样

6、倒入按孔大小从上到下组分的套筛 ( 附筛底 ) 上然后进行筛分。将套筛置于摇筛机上,摇 lOmin 取下套筛, 按筛孔大小顺序再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试样总量0.1%为止通过的试样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5.1.4 称出各号筛的筛余量,精确至1g试样在各号筛上的筛余量不得超过按(1) 计算出的量, 否则应将该筛的筛余试样分成两份或数份,再次进行筛分, 并以其筛余量之和作为该筛的筛余量。m=Ad /300 ( 1)式中 m 某一筛上的筛余量(g)A筛面面积(mm2 )D筛孔尺寸(mm )5.1.4 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质量(精确至

7、1g) ,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的剩余量之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相差不得超过1% 。5.1.6结果计算:5.1.7 计算分筛余百分率:各号筛的筛余量与试样总量之比,计算精确至0.1%. 5.1.8 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该号筛的筛余百分率加上该号筛以上各筛余百分率之和,精确至 0.1%. 筛分后,如每号筛的筛余量与筛底的剩余量之和同原试样质量之差超过1% 时,须重新试验。5.1.9 砂的细度模数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01 :Mx=(A2+A3+A4+A5+A6)-5A1/100-A1 式中: Mx细度模数A1、A2、A3、A4、A5、A6分别为630m 315m 160m 筛的累计筛

8、余百分率。5.1.10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精确至 0.1. 当两次试验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0.20 时,应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5.1.11结果评定:砂的粗细程度按细度模数Mx分为粗、中。细、特细四种,范围符合下列要求:粗砂: Mx=3.73.1 中砂: Mx=3.02.3细沙:Mx=2.21.6 特细砂: Mx=1.50.7 砂的颗粒级配区公称粒径、累计筛余(%) 、级配区区区区5.00mm 1001001002.50mm3552501501.25mm653550 10250 630 m857170 41 40 16 315 m958092 70 85 55 160 m1

9、00 90100 90 100 90 配制混凝土时宜优先选用区砂,当采用区砂时,应提高砂率,并保持足够的水泥用量,满足混凝土的和易性;当采用区砂时,宜适当降低砂率;当采用特细砂时,应符合相应的规定,配制泵送混凝土,宜选用中砂。5.2 砂的表观密度5.2.1 仪器设备a)天平称量1000g,感量 1g;b)容量瓶500mL ;c)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d)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计等5.2.2按规定取样, 并将试样缩分至约650 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至相等两份备用。5.2.3称取试样300 g (G0),精确至0.1 g。将试样倒入容量瓶

10、,注入冷开水至接近,用手旋转摇动容量瓶,使砂样充分摇动,排除气泡,塞紧瓶盖,静置24 h。然后用滴管小心加水至容量瓶 500 mL 刻度处,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出其质量(G1) ,精确至0.1 g。5.2.4倒出容量瓶中的水和试样,将瓶的内外壁洗净,再向瓶内加入与1.3 条文规定的水温相差不超过2的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塞紧瓶塞,擦干容量瓶外壁水分,称质量(G2). 5.2.5 计算方式0 (1200 GGGGt) 1000式中: 0 表观密度(kg/m3) ;G0 试样的烘干重量(g) ;G1 试样、水及容量瓶总重量(g) ;G2 水及容量瓶总重(g) ;t 考虑称量时的水温对水相对密度

11、影响的修正系数,详见下表:不同水温对砂、石的表观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水温15 16 17 18 19 20 t0.002 0.003 0.003 0.004 0.004 0.005 水温21 22 23 24 25 t0.005 0.006 0.006 0.007 0.008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当两次结果之差大于20 kg/m3时,应中心取样进行试验。5.3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5.3.1 仪器设备a)秤称量5kg,感量 5g;b)容量筒金属制,圆柱形,内径108mm ,净高 109mm ,筒壁厚 2mm ,容积 1L,筒底厚 5mm ;c)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12、d)直尺、浅盘、漏斗或铝制料勺等5.3.2按规定取样,公称直径用直径为5.00mm 的筛子过筛,用浅盘装取试样约3 L,放在烘箱中于 (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若有结块,应在试验前先予捏碎,5.3.3堆积密度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料勺将试样从容量筒中心上方50 mm 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堆体,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试验过程应防止触动容量筒),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G1(g) ,精确至 l g。5.3.4紧密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两次装入容量筒。装完第一层后(约计稍高于1/2) ,在筒底垫

13、放一根直径为10 mm 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击地面各25 次。然后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的方向与第一层时的方向垂直)后,再加试样直至超过筒口,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G1(g) ,精确至l g。5.3.5 结果计算1 = (G1G2) / V*1000 式中: 1 松散堆积密度或紧密堆积密度(kg/m3) ;G1 容量筒和试样总质量(kg); G2 容量筒质量(kg); V 容量筒的容积(L) 。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5.4 砂的含水率(标准法)5.4.1 仪器设备a)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b)容器

14、浅盘c)天平称量1000g,感量 1g 5.4.2由密封的样品中取各重500g 的试样两份,分别放入已知质量的干燥容器(m1)中称重,记下每盘试样与容器的总质量(m2) 。将容器连同试样放在干燥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m3) 。5.4.3 结果计算Z = (m2m3) /( m3 m1)100 % 式中: Z 含水率( %) ;m1 容器质量(g) ;m2 未烘干的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 。m3 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5.5 砂的含水率(快速法)本方法适用于快速测定砂的含水率,对含泥量过大及有机杂质含量较多的

15、砂不宜采用。5.5.1 仪器设备a)电炉(或火炉)b)炒盘(铁制或铝制)c)天平称量1000g,感量 1g d)油灰铲、毛刷5.5.2 由密封样品中取500g 试样放入干净的炒盘(m1)中,称取试样与炒盘的总质量(m2)5.5.3 置炒盘于电炉上,用小铲不断地翻拌试样,到试样表面全部干燥后,切断电源, 再继续翻拌 1min,稍予冷却(以免损坏天平)后,称干样与炒盘的总质量(m3)5.5.4计算结果Z = (m2m3) /( m3 m1)100 % 式中: Z 含水率( %) ;m1 容器质量(g) ;m2 未烘干的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 。m3 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总质量(g) 。以两次试验结果

16、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5.6 砂的含泥量(标准法)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粗砂、中砂和细砂的含泥量,特细砂的含泥量应采用虹吸管法 测定。5.6.1 仪器设备a)烘箱温度控制范围为(1055) b)容器、浅盘c)天平称量1000g,感量 1g d)试验筛筛孔公称直径为80 m及 1.25mm的方孔筛各一个5.6.2 按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烘箱中于(105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5.6.3 称取试样400 g (G0),精确至 0.1 g。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面约150 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 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