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糖尿病脾胰相关论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392587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论文-糖尿病脾胰相关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医学论文-糖尿病脾胰相关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医学论文-糖尿病脾胰相关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医学论文-糖尿病脾胰相关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学论文-糖尿病脾胰相关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论文-糖尿病脾胰相关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糖尿病脾胰相关论糖尿病脾胰相关论【 【摘要摘要】 】 阐述糖尿病脾胰相关理论,认为中医“脾”的内涵与西医“胰”的功能相关。从解剖 位置、病名症状、生理、病因病机等方面解释了中医对脾胰相关的认识。因此,在 临床治疗过程中应从调理脾胃入手。 【 【关关键词键词】 】 糖尿病;脾胰相关;文献研究Abstract:It expounds the relativity between the spleen and pancreas of diabetes, stating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spleen in TCM is related with t

2、he function of pancreas in western medicine;from anatomy position,disease name,symptoms,physiology,causa morbi and mechanism,it explains the recognition to the relativity from TCMThereby, it points out to start from regul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in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diabetes;relativity be

3、tween spleen and pancreas;document research1 “脾脾脏脏” 与与“胰腺胰腺”之之间间关系关系从中医藏象学说角度来看,中医五脏中,心、肝、肺、肾四脏与西医同名脏器的功 能相近,只有脾在中、西两种医学中虽有名同,但功能各异。中医的脾有无更相 近的西医器官与之对应?在现代医学中,胰为重要的消化与内分泌器官,而这么 重要的器官在中医脏腑体系中只字未提,令人费解。西医之胰有无中医脏器与之 相对应?从解剖位置而言,胰居膈下,约位于脐上510cm处,相当于人体之“中焦”,其左 前方与胃相邻,约与胃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古人常说“脾胃同居中焦”;又其总体 积远大于更居其

4、后的脾,因此在实际解剖中更易被发现。这样我们有理由怀疑, 古人所说的脾并非指今人所说的“脾”,而是与今人所说的“胰”相对应。从内脏联系而言,古人常说“脾胃同居中焦”,脾居中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 之源,主运化水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经脉别论)。这里可以看到,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 是不同的。而胰通过胰管、胆总管直接开口于消化道,又通过胰十二肠上、下动 脉,上肠系膜动脉,肝总动脉等与其他消化器官保持密切的血循联系。就消化功 能来讲,脾与胰腺存在着相关关系。因此, 中医所说的脾并非西医解剖“脾”,而与今人所说的“胰”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

5、相关 性。本文结合古代文献论著与现代医学认识来论述脾胰相关。2 脾胰相关学脾胰相关学说说的内涵献研究的内涵献研究2.1 病名症状相关素问奇病论曰: “有口干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 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 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赵献可 医贯消渴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 慎斋遗书渴:“盖多食不饱,饮多不解渴,脾阴不足也。” 类证治裁三消论治:“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又如圣济总录曰: “消瘅者,高梁之疾也。肥美之过积为脾瘅,瘅病既成,乃为消

6、中,皆单阳无阴,邪 热偏盛之故也。” 医学衷中参西录:“糖尿病其证起于中焦,是诚有理,因中焦萃病,而累及 于脾也。盖萃为脾之副脏。”这里所言“脾瘅”、“消瘅”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糖尿病, “萃”是胰腺,是糖尿病发病的关键脏器,与脾(西医学)关系不大。从中西医结合的 角度分析: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病位在胰,而中医认为胰为脾之副脏,多为散膏(难经),所以胰病当从脾治。而胰岛素不足主要表现的精微物质代谢障碍,也 正如与脾失运化的观点的一致性。2.2 解剖相关素问太阳阳明论提出“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所指以膜相连 ,乃肉眼所见之膜,实为胰的导管。按医林改错中说:“总提俗名胰子,其体长于 贲

7、门之右,幽门之左”,以“津管外分三杈”,“连贯胃、肝、大小肠之体质”也指出是 胰与胃以津管相连,脾与胃并不相连。脾的解剖脏器,从实际解剖与语意,应将 难经这段话分两段理解。 “脾重二斤三两”应指脾脏,折合550g。 “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应指胰腺,为宽厚7cm,长12cm,重约90g,其内 容形如散膏,即类似松散脂肪样的腺体组织。在以后古人解剖的实例记载中,脾 被描述为“色如马肝赤紫,形如刀镰,闻声则动,动则磨胃,食乃消化。”李中梓 医宗必读具体绘制了脏腑图形,所绘脾脏为一扁长之形。王清任亲赴义冢,实地 解剖,又厘正脾形,所绘之脾,扁长而中有一管,名曰“珑管”,所绘外形既似胰脏 ,

8、珑管更合于胰管,而与今人所说之“脾”完全不同。此外, 医学入门形容脾的形象“扁似马蹄”, 医贯曰“其形如刀锋”,有强大的消化功能。 医纲总括曰“形如犬舌,状似鸡冠”,转换成现代解剖学描述,则为“形态扁长, 略弯曲,边缘锐利”,根据胰、脾(现代名)在形态学上的显著差别,我们有理由将 古人所描述的“脾”指向现代医学的“胰”。2.3 生理相关 “脾位于中焦,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 肌肉、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脾胃共为“后天之本”。分析“脾”之生理功能,除了“统摄血液”与现代解剖学的脾脏相关外,余皆同胰相关,或者 更具体的讲同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有

9、关。2.3.1 主运化、升清 素问太阴阳明篇曰:“脾为胃行其津液”,而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但现代 医学认为脾属造血器官之一,无“运化”之功,而察其胰腺有“运化”之功。 难经四十难杨注所云:“脾,俾也,在胃之下,俾助胃气,主化水谷也。” 从阴阳而言,中医认为,“阳化气,阴成形”,则脾阴主运,脾阳主化,化在运先,运 随化出。李东垣根据“天人相应”之理,认为人身心肺在上,肝肾居下,精气的升降 ,依赖脾胃居中为之枢纽。2.3.2 主统血、脾旺不受邪 难经四十二提出脾“主裹血,温五脏”,裹有包裹、裹撷之义,认为脾具有包裹 血液勿使外逸的功能,由是血循常轨,运行于经脉之中以温养五脏,可见难经 所言的脾

10、“主裹血,温五脏”与后世所言的脾主统血含义相似。明代医家薛立斋在 薛氏医案中说:“心主血,肝藏血,亦能统摄于脾”。武之望在济阴纲目中亦指 出:“大抵血生于脾土,故脾统血”,尤在泾在金匮翼中说:“脾统血,脾虚则不摄 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而脱陷妄行。”“脾”统血亦包括有生血功能。“脾”此 时的功能显然难同胰相联系,而与脾则相通。2.4 病因病机相关 灵枢五变指出:“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并说: “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 ,长衡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上逆,胸中畜积,血气逆留,宽皮充肤,血 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该段经

11、文举一反三地说明了五脏柔 弱而导致消瘅(消渴)的机理,认为脏腑柔弱则易使情感过极或失调,七情失和则 血气逆留,血脉不行,瘀久生热,发为消瘅。素问奇病论中对消渴的论断说明 了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使脾胃运化失职,积热伤津而发为消渴。金代 医家刘完素认为:“今消渴者,脾胃极虚,益宜温补,若服寒药,耗损脾胃,本气虚 之,而难治也。”李东垣认为:“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 时而显火上行独燎其面胃既病,则脾无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 病焉。”指出饮食没有节制,使胃消化不良,谷气下流,下焦阴火得以离位上行, 火伤胃则身热面赤如火烤。胃受病,饮食减退,脾就难以承受胃中水谷

12、而行其输 布散气的作用。因此,造成营养来源缺乏,脾气陷,阴火升,是胃病则脾亦从而病 焉。提出了“养脾则津液自生,参苓白术散是也”的治则与方药。医门法律消渴 门开首云:“消渴之患,常始于微而成于著,始于胃而极于肾。”张志聪著侣山堂 类辨曰: “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清凉药治消, 而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诚观泄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矣。故以凉润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热治渴,人 所不知也。”清陈修园亦深为赞同张氏脾虚致消的论述,认为脾虚水津失运乃消 渴产生之病机关键,并在医学从众录中记载了温脾燥脾法治疗消渴的病案。综上

13、所述,中医之脾,包括胰与脾的功能,在治疗上就应从中医脾胃病入手,寻 求对糖尿病病机的认识。离开了对胰、脾功能的认识,离开了脾胃病的指导原则 ,则会在认识上出现舍本逐末的可能。中医之脾,包括胰与脾(西医学)的功能。可 以认为西医之胰没有命名为“脾”,西医之脾未能他名,实则是一种概念的错位。 而训诂寻源,我们不难理解这种错位的根源。中医学理论核心和源头 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心、肝、脾、肺、肾”五脏,从而确立了以脏腑为核心来认识 、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这种理论可能来源于原始的解剖。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 与实际解剖经验,古人所见到的“五脏”应为五个最大又最易见到的脏器。肺、心、肝、肾被定为“脏”,也就在所

14、必然。惟胰、脾二者,前已述及,无论从解剖 位置、二者大小,与胃肠的密切程度,都以胰为重要。因此,古人将胰作为五脏之 一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内经中提及的“脾”,很可能包括 “胰”。大抵因语言学上的原因,故以“脾”名胰。近代西医东渐我国,器官名被翻译 成中文,原英文名“pancreas”被译为胰,“spleen”被译为脾,这很可能是误译,因为 语言学者并不完全理解医学术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如日本有关中医文献中, 均将脾称做“膵”,“膵”就是现代解剖学上的胰,又作了一次正误的翻译)。但这两 个名词既已被翻译过来,约定俗成,遂形成现代医学关于“胰”、 “脾”的定义。因此,结合文献研究与现代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认识脾与胰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谈糖尿病中西医结合的命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