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言学流派布拉格学派 狭义的布拉格学派是指本世纪20 年代后半期以来,参加布拉格语言学会,以及在学术观点,学术 活动上跟这个学会有密切联系的一批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广义的布拉格学派则包括参加捷克斯洛伐 克语言学会等语言学团体,继承布拉格语言学会传统的当代语言学家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的基本理论,承认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但不把语言形式与超语言因素截 然分开,重视语言的共时研究,但并不把它与历时研究割裂开来;他们还接受了俄国语言学家库尔德内 的功能观,对语言进行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因而自称为结构-功能学派 这个学派颇有影响美国语言学家鲍林格作过这样的评价:“在欧洲语言学团体中,影响最大的莫 过于布拉格语言学会,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都与这一学派的学说有关 这一学派的先驱者 是马泰修斯 1926 年 10 月,他与雅科布逊,哈弗拉奈克,贝克尔等6 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 参加学会的外族人中,以俄罗斯人最多,除雅科布逊外,著名的有:特鲁贝茨柯依,卡尔采夫斯基,柯 别茨基,依萨钦柯等俄罗斯翼成员大多专注于语言内部结构的研究,忽视语言与超语言因素的关系 捷克斯洛伐克的会员多数比较重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注意语言理论的应用性。
他们被称为捷克翼或马 泰修斯翼捷克翼的会员中除马泰修斯,哈弗拉奈克外,著名的还有:特伦卡,温伽尔特,穆卡硕夫斯 基,瓦海克,斯卡利奇卡,柯日奈克,何拉莱克,特罗斯特,奥别尔普法尔采,博尔道夫,诺瓦克,鲍 利尼等 布拉格学派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海牙,1928)上,第一次把他们的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 引起很大的反响该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叙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 《论纲》强调语言是一种功能体系,评价任何语言现象都应从它所达到的目的,所起的功能着眼1929 年出版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 1935 年创办期刊《词和文》 1939 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占领和 支解,学会为振奋民族精神,合写了文集《关于语言和诗歌的读物》1956 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 语言学会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出版会刊《布拉 格语言学论丛》70 年代初,学会出版《捷克和斯洛伐克语言学资料》丛书,在第一集中全文刊载了著 名的《论纲》捷克斯洛伐克的语言学是与《论纲》所提出的基本原则相联系的 该学派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 (1) 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
《论纲》写得很明确:从功能观点出发,语言是为一定目的服务 的表达手段根据语言行为与超语言现实的关系,语言的功能可区分为交际功能和诗歌功能,前者是针 对表达对象而言的,后者是针对表达本身而言的德国语言学家布勒曾在《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第一 卷上发表过一篇论文,重申他在20 年代提到过的语言三功能说:描述(针对所说的事物或现象而言), 表达(从说话者角度出发) ,召唤(针对交谈的另一方面而言) 雅科布逊以后又根据信息论的模式把三 功能说发展成为六功能说: 所指(referential)或指示 (denotative),表情(emotive ) ,意动(conative), 沟通(phatic),后语言 (metalinguistic),诗歌 (poetic) (2) 建立了音位学说反映布拉格派音位观的代表作是特鲁贝茨柯依的《音位学原理》在此书中音 位体系被定义为能用以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音位对立体的综合此作对世界各国音位学的研究都 有很大的影响以后,雅科布逊又通过实验和对历时音位学的研究,对布拉格语言学会早期的音位理论 进行了某些补充和发展 (3) 把音位学的概念,类型学的原则应用于语法研究。
雅科布逊、特伦卡、斯卡利奇卡认为语法平面 的基本单位是形位( morpheme ) ,形位在一定场合下也会出现中和的现象形位学上的对立也有偶项特 征,但不对称,一个强(有标记项) ,一个弱(无标记项),可以通过对语言符号的不对称性来分析语法 意义 (4) 提出“ 语言联盟 “ 的理论他们认为,邻近地域的语言,由于相互影响,常常获得一些共同的或相 似的特征所以某些语言的共同特征不一定都是来源于语言的亲属关系 (5) 提出了句子的实际切分说实际切分的主要成分是“表达出发点 “ 和“ 表述核心 “ ,即现在通用的 “ 主位“ (theme)和“ 述位“ (rheme) (6) 提出要加强对标准语理论,术语和功能语体的研究,以指导整个语言文化工作 (7) 提倡把最新理论运用于从中学开始的语言教学《论纲》第十章就提出了这一见解 战后,布拉格学派认为:正确理解语音外壳和意义的关系,语言功能特征与结构特征的关系,以 及语言体系开放性特征等问题,至今仍是语言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应该把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成果充分地 运用于本族语的分析, 以促进语言文化的发展 他们在语言研究中还发现了语言存在着中心区和边缘区, 结构规则在中心区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在边缘区则显得模糊。
当前布拉格语言学家们对语言形式与超语 言因素间的关系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主张在语言学研究中运用电子技术,因而,在数理语言学等方 面的研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 语言学流派结构语言学 语言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兴起于本世纪30 年代的欧洲,基本理论源出于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 程》 ,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结构语言学内部又分为三大学派:布拉格学 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 布拉格学派,又称 “结构 - 功能学派 “ 或“ 功能学派 “ 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 特鲁贝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1926年 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 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 学会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 1929 年出版 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 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 上所提出的《论纲》, 《论纲》中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特鲁 贝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布拉格学派的主要 成员散居于世界各地,影响衰落。
1956 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 斯洛伐克语言学会,何拉莱克担任第一任会长这个新的学会继承了布拉格语言学会的传统,因此其成 员被称为 “当代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 研究,建立了音位学说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研究内部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学问题也很感兴趣,运 用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及外部语言学的其它各领域 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代表人物有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1931年,叶尔 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 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 心1938 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 ,1939 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遂成 为这个学派的纲领 叶尔姆斯列夫任哥本哈根语言学会会长,他的《语言理论导轮》 和《普通语法原理》 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这一学派以索绪尔的语言系统的学说为基础,着重语言形式的研究它 特别注重语言的组合关系,这是这个学派区别于布拉格学派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把语言理论看成一个“ 纯演绎系统 “ ,采用“假设- 推理“ 法对语言进行分析,不大涉及具体语言事实的研究,因而其影响面比较 小。
布拉格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共同汇成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它区别于美国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美国 结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它是本世纪美国的 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先驱者是鲍厄斯和萨丕尔,分 别著有《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和《语言论-- 言语研究导论》,二人都强调要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 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24年他和鲍厄斯、萨丕尔等人一起创立了“ 美国语言学会 “ , 1925 年出版会刊《语言》1933 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 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进入“布龙菲尔德时期 “ 50 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进入“ 后布龙菲尔德时期 “ ,哈里斯和霍盖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霍盖特1958 年出版的《现代语言 学教程》是美国结构语言学集大成的理论著作,对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1951 年,哈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出版,被人视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象征和转折点美国结构语言 学派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这不同于欧洲结构主义学派注重书面语的传统。
他们的主要贡 献在于臸定了一套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和描写的技术这一学派对汉语研究影响很大 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美国结构语言学派虽然各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但也有共同之处:都 接受了索绪尔的一些基本理论,如区分语言和言语,在语言中又区分共时和历时,认为语言是一个符号 系统,系统中的成分依据成分之间的差别和关系从话语中切分出来,并加以分类归并,而后从它们之间 的紧密联系、互相臸约的关系中去研究语言的系统 结构主义语言学自产生以来,不仅影响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流派,而且还影响到其他人文社 会科学的发展,其严密的分析方法已渗透到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文艺批评等其它领域这样,结构 主义就由一种语言学理论演变成一股几乎对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都产生影响的思潮,因而引起学术界 的广泛关注 语言学流派历史比较语言学 历史比较语言学从前又称比较语法,通过语言亲属关系的比较研究语言的发展规律,拟测它们的共 同母语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在19 世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主要是印欧语系的历史比较19 世纪之前, 这种研究不是没有,但都是孤立的分散的研究,到19 世纪才进入系统的研究,并使语言学走上独立发 展的道路。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产生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广泛收集世界各种语言材料,二是认识到梵语 在语言比较中的地位和作用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 丹麦的拉斯克 (R〃Rask) 、德国的格里姆( J〃Grimm )和葆扑( F〃Bopp )被称为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奠基者拉斯克3 在他的《古代北欧语或冰岛语起源研究》一书中第一个对基本语汇中的词进行系统的比较,找出其中的 语音对应规律,由此确定语言的亲缘关系格里姆在拉斯克一书的启发下,在他的《日耳曼语语法》里 确定了希腊语、峨特语和高地德语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即所谓的“格里姆定律 “(Grimm's Law ) 格里 姆明确指出,语音对应规律是建立印欧语系和其他语系的基础维尔纳(K〃Verner )后来补充解释清 楚了“ 格里姆定律 “ 难以解释的一组例外,世称“维尔纳定律 “ ,这就使音变规律的研究日臻完善,历史比 较语言学的发展也就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葆朴的主要著作是《梵语、禅德语、亚美尼亚语、希腊语、 拉丁语、立陶宛语、古斯拉夫语、峨特语和德语比较语法》,旨在把梵语和欧洲、亚洲的几种其他语言 相比较,找出它们在形态上的共同来源。
远离欧洲的梵语在这些语言中找到了它应有的位臵:它既不是 拉丁语、希腊语和其他欧洲语言的母语,也不是由其他语言演变而来,它和其他语言都出于一种共同的 原始语言,只不过它比其他语言保存更多的原始形式19世纪中期,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到第二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德国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 ) ,其代表作是《印度日耳曼语系语言比较语法纲要》初期的比较语言学者已经认识到历史 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的共同原始母语是一种不再存在的的语言,到了中期施莱歇尔则开始具体“ 构拟“ 这 种原始母语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