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历史名人与传统文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89443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阳历史名人与传统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德阳历史名人与传统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德阳历史名人与传统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德阳历史名人与传统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德阳历史名人与传统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阳历史名人与传统文化(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阳历史名人与传统文化历史上,德阳出了很多名人,当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特级英雄黄继光黄继光( 1931-1952)原名黄际广,中江县兴发(今继光镇)人,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1952年 10 月 20 日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抗美援朝战役中,受重伤后,扑敌堡,以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射孔,英勇献身,保障攻克高地,歼敌两个营。追记特等功,授特级英雄称号,并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等。 中江县建继光馆、 继光乡、继光水库等纪念。黄继光于1931年出生于四川中江县石马乡一个贫农家庭。1951年,抗美援朝运动在他的家乡展开,黄继光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第15 军45

2、师 135 团 2 营 6 连任通信员。1953年 10 月 13 日,战役打响。敌人动用两个多师的兵力,在飞机、坦克和炮火的掩护下向我军发动猛攻。10 月 19 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右翼高地反击。战斗进行中, 敌人的一个中心火力点用3 挺重机枪和 4 挺轻机枪拦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与另外两个战友炸掉这个火力点。当前进到距火力点30 40 米时,两位战友一个牺牲,一个重伤,任务就落在黄继光一个人的身上。黄继光忍着右臂被击穿的剧痛,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继续前进。在接近敌火力点时,他连投几枚手雷,但未能将敌火力点全部炸毁。在身边已无弹药的情况下,黄继光毅然扑向敌火力点,用自己

3、的身体堵住了敌人的射击孔,不幸壮烈牺牲,时年21 岁。根据黄继光生前的申请和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认他为特级战斗英雄,并追记特等功。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 称号,并追授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一枚。戊戌变法先贤杨锐杨锐 (1857-1898)字叔峤,号钝叔,绵竹人,“ 戊戍六君子 ” 之一。举人出身,为两广总督张之洞弟子,后作幕僚,任内阁中书,参加强学会、保国会,倡立蜀学会,维新变法,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与新政被害,为爱国志士,终年41 岁。著有杨叔峤诗文集 、 说经堂诗草 ,以及隋史补遗 、 晋书注等。杨锐( 1857

4、1898 ) ,字叔峤,绵竹人,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父兄教养,少年时代即开始显露头角。参加院试时,张之洞将杨锐与其兄杨聪二人比为蜀中当代的苏轼和苏辙。及长,入已升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幕府,任职期间以其卓越的才华与高尚的品格深得张之洞的敬重,成为其重要幕僚。15 中,凡送呈朝廷的奏疏与重要文献,大多出自杨锐之手。光绪十年( 1884 ) ,法军侵犯凉山和滇桂边境,杨锐力主援越抗法,并促成张之洞起用退职爱国老将冯子材为广西军关外军务帮办,率军出关,奋起反击,打败法军三路进攻,重伤法军司令尼格里,并攻占凉山。捷报传来,杨锐满怀激情,代张之洞草拟了广军援桂奏稿,此稿成为近代史上一篇重

5、要文献。1898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发布“ 明定国是 ” 诏,决心变法自强。6 月 16 日 在颐和园内召见康有为,授以“ 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的六品官职,并给予专折奏事的权力。半月后,梁启超以举人身份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授以办理译书局的事务。继 “ 明定国是 ” 诏以后, 光绪帝不断发出“ 行新政 ” 的诏书, 甚至一日数令, 倾泻而下, 决心变法维新。由于当年是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9 月 1 日,杨锐在积极推行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革职)的推荐下,受到光绪帝的召见,向光绪极言兴学、练兵、用人等救亡之策,光绪以其所言切实中肯,甚为满意。接着又召见了刘光第、谭嗣同、

6、林旭三人。 9 月 5 日加四人四品卿衔,参预新政,当时有关新政的诏书全由四章京代皇上草拟。加上一些守旧衰谬大臣已失去光绪帝的信任,因此,当时的四大章京颇有实权,按梁启超的说法是“ 名为章京,实为宰相” 。9 月 21 日,慈禧传旨说皇帝生病不能办事,由她“ 临朝训政 ” 。从 6 月 11 日“ 明定国是 ” 诏发出到维新变法正式开始,到9 月 21 日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结束,前后共103 天,史称 “ 百日维新 ” 。当天即由慈禧下令逮捕康有为。康有为逃往日本,只抓住他的弟弟康广仁。24 日凌晨,杨锐在绳匠胡同寓所被捕,与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同时关押刑部监狱。28 日,

7、杨锐与以上五人同时遇害于北京菜市口,年仅41 岁。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戴季陶(1891 1949 ) ,名传贤,又名良弼,字选堂,因行三,又字季陶,名别天仇,晚号孝园,广汉连山人。幼年家贫,在表亲黄家当过放牛娃,因牛脚跌伤,不堪其辱,愤而出走,在英国传教士安如磐的帮助下,在广汉基督教福堂做杂活,并食宿于此。在安的资助下得以入私塾,入成都东游预备学堂。1905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师范学堂。1907年,升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被推为日本大学中国留学生同学会会长。1911年,辛亥革命后,回上海,同周浩等人创办民权报。孙中山从海外返沪, 戴以同盟会会员和记者的身份拜会孙中山,受到孙中山的接待。1912年元

8、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偕戴同往南京。从此,孙中山成了戴的导师和挚友。1912年 8 月 25 日,国民党成立,孙中山任理事长。9月,孙中山受任督办全国铁路,戴被孙中山任命为记室(秘书)。1916年 9月 10 日,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任大元帅。孙中山就职后,任命戴为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大元帅府秘书长、外交次长。1924年 1 月 20 日,戴被国民党一大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长,同时被孙中山任命为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长。 黄埔军校创办即被任命为政治部主任。戴一直在孙中山身边工作,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是孙中山遗嘱见证的九人之一。孙中山逝世后,他大讲“ 孙文主

9、义 ” ,先后撰写了很多论文,世人称其理论为“ 戴季陶主义 ” 。戴季陶是中山大学首任校长。同时他还是国民党中央政府“ 五院制 ” 的首倡者之一。1928年 10 月,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戴任国府委员兼考试院院长,成为国民政府的“ 中央大员 ” ,核心人物之一。1935年 5 月 30 日,戴季陶回乡祭扫祖墓。戴的专车抵达广汉,正逢雨天,戴下车,以跪拜大礼向迎接他的父老乡亲作揖磕头。在连山戴氏祖墓前,亦行跪拜大礼。临行前给连山小学的学生每人送了两个作文本,请校长转赠给学生。同年 10 月,赠给广汉 万有文库 两套及其他书籍共4000余册。 1937年 3 月,广汉图书馆建成开馆。1938年,

10、戴再回广汉时,又赠给图书馆一些图书。这些书籍,现在仍然是广汉市图书馆的珍藏书籍。1949年 2 月 11 日,戴季陶逝世于广州,由其子戴安国扶柩回川,葬于成都西门外枣子巷墓地。广汉“保保节”广汉“保保节”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拉保保”活动,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古时,人们认为孩子成长要过很多“关”(如出天花,就是“豆麻关”) ,要遇很多的煞(如病痛、灾害),据说,给孩子拉个保保就能庇佑孩子过“关”躲“煞” 、 消灾祛病、健康成长。正月十六,川西坝子的人们纷纷来到广汉房湖公园(唐代名相房琯开凿,园内有张献忠圣喻碑、清代孔庙等名胜),年青的父母提着盛有酒菜的竹篼,抱着小孩子在那里等待上天安排好的

11、那们合适的保保的到来。如果小孩子望着哪位男子笑,或者孩子父母“相中”某位男子,而被相中者又愿意当保保,那就在古柏树下举行参拜仪式,干亲威就认定了。孩子父母拿出好酒菜来招待保保,请保保给干儿或干女取个名字。当然,保保得给干儿干女封个红包送点纪念品。此后,两家相互走动来往,成为亲威关系。绵竹年画节由四川省绵竹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绵竹年画节” ,每年 1月至 2 月举行。绵竹市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自汉高祖六年置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绵竹民间木版年画即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99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1994年入选 “中国

12、民间艺术一绝” ,1997年荣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四川绵竹在历史上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被誉为中国民间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一个浓缩时空的文化符号,影响到西南地区的文人画、戏剧、雕塑,甚至民风民俗。为重视这一文化传统, 隆重举办一年一度的绵竹年画节,组织盛大的迎春活动。 “金鼓开道” 、 “喜报阳春” 、 “狮子起舞” 、 “社火平台” 、“年画人物踩高跷” 、 “喜打春牛”等传统民俗活动热闹非凡川剧又称川戏。四川的代表性戏曲剧种。流布于四川和贵州、云南、湖北、台湾等省。分上坝、资阳河、川北河、下川东四条“河道 “( 地域流派 ) 。成都是上坝派的

13、中心。川剧历史悠久,清代雍正、乾降年间“花部 “戏曲勃兴,继有柳子腔、皮黄腔入川,逐渐与四川语音、地方民俗、本土民间小调和秧歌相融合,衍化为川剧的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及灯戏,形成了风格统一的四川地方剧种。民国初, 三庆会剧社汇集五腔剧目于一班,正式形成五腔共和的演出形式。川剧拥有上千剧目,尤以喜剧著称。传统表演程式自成体系,常为其他戏曲剧种借鉴吸收。还有变脸、藏刀、踢慧眼等多种特技表演。1949年后,川剧艺术进一步发展,多次组团到全国各地及欧、亚数国演出,受到观众赞赏,被誉为“天府之花 “。木偶戏成都木偶形成于唐代,此后遍及城乡。当时的木偶叫精木偶,长约0.3米,短小精干,操作方便。上演的剧

14、目如引凤楼 、 金山寺、 群仙会等皆为川剧传统剧目。班社有祥瑞班、瑞乐班、字均班、荣华班等,多在各种神会、庙会及茶馆、院坝等地演出。30 年代木偶戏逐渐衰落。1949年后木偶戏得到重视,组建了专业的木偶皮影剧院。目前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木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已采用化工原料和纸型塑造。木偶的手签子在衣服之外,称为“外支棒 “的杖头木偶,其代表剧目有传统戏人间好 、 小放牛、 沉香救母 、 孙悟空三调芭蕉扇,现代戏有老公公种红苕、 调皮的小白兔 、刘文学、 雷锋参军等。成都木偶曾先后应邀到德国、荷兰、瑞典、泰国、日本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好评和欢迎。四川评书又称评话,清初盛

15、行四川,以说为主,辅以动作,以四川方言讲述见称。说书人借助一张桌子,一块醒木,一把扇子,一条手巾,一人表演,不拘时间,不择地盘,书文可长可短,书资凭听书人随意给付。四川评书分 “清棚 “ 与“ 擂棚 “两大类。 “清棚 “重在文说, 以清谈为主, 偏在文采, 妙语连篇, 以文取胜,以情动人。 “擂棚 “重在武讲,以吼喊为主,摹拟形容,说书人用醒木在桌上用力拍讲,手比足划, 眉飞色舞, 力求形态逼真。当中又分 “条书 “与“墨书 “。“条书 “无底本,凭说书人编造故事;“ 墨书 “有底本,说书人根据底本加工润色,一部书能说上三五月甚至一年不等。“条书 “传统段子如双贵图 、 十美图等,“ 墨书 “传统段子如三国演义、 水浒等,总以野史、侠义、公案、神话、奇观为主。现代书目有红岩、 林海雪原 、 平原枪声 、 铁道游击队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