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89321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4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朱自清)导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第一单元第1 课荷塘月色(朱自清)设计:审核:执教:使用时间:【目标择定】1. 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3. 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4. 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择定理由】本文作为朱自清先生经典散文,语言清新,多用修辞,善于景物描写,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 但思想感情难于琢磨,颇具“朱氏散文” 之风,学习的重心放在对语言的品读上,通过品味朱自清独特的散文语言,训练学生的用词、修辞等语言表达能力,故设目标2、3,抓住本文情景交融这一特点,体会本文之情,故设目标1、4。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荷

2、塘月色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应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1.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2. 文章第四段和第五段所写景物有何不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 阅读第 6 段, 分析“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的作用。4. 作者欣赏荷塘世界,又在7 9段中想起六朝采莲情景、惦记江南风物,这三者有共同点吗?【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 “通感”的有关知识http:/ “叠词”的有关知识http:/ 课荷塘月色对应检测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幽僻诅咒没精打彩历尽沧桑B.弥望斑驳专心至志小

3、心翼翼C.寂莫缥缈蓊蓊郁郁游目骋怀D.嬉游坐落豁然开朗迥然不同2. 从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辞特点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A.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C.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一道凝碧的波痕。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3. 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正确的一组是()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

4、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逢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A.B.C.D.4.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1) 月光如流水一般。答: _ (2) 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答: _ 5. 为下面的对联拟写下联。(1)上联:月色映荷塘诗情一片下联:(2)上联: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下联:二、课文探究检测阅读课文,回答610 题6. 对西洲曲一诗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是北朝乐府中的名篇。B.诗中采用了夸张、顶真、比喻、借代多种

5、修辞方法。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为的是描写莲花高过人头,莲子清如水的特点。D.此诗的写作特点是寓情于景,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情思缠绵宛转, 音节和谐流畅。7. 阅读课文,从下列两个方面说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的作用。(1)从结构上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2)从贯穿全文的感情看,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8.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忽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绪?9. 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是否多余?10 本文描写的景物色调有什么特点?你从景物描写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写作时间推断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的原因。必修第一单元第1

6、 课荷塘月色参考答案【探究一径】1. 主要是由于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全文就是围绕 “颇不宁静” 这一心情展开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本文的“文眼”。2. 第四段主要写月下的荷塘,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第五段写荷塘上的月色,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作者通过幽美、宁静的景物描写,寄寓了淡淡的喜悦之情。3. 一方面通过蝉声和蛙声的反衬,写出月色的幽静;另一方面,“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表现出作者淡淡的哀愁。4. 因为在外面的世界中没有自由,作者才躲到荷塘世界中寻求自由,但他不能总待在荷塘中,这只是逃避; 正因为现实世界中缺少真情,他才想起六朝采

7、莲时那充满情爱的光景,但人是要生活在现实中的,这也是逃避;正因为在北方的清华园中不得宁静,他才惦记起江南,寻找家园,但他要在北京生活啊,这也是逃避。由此可知,原来荷塘、六朝、江南都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 它们都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江南在空间上拉开距离,六朝在时间上拉开距离,而夜深人静又幽僻、白天也少人走的荷塘,既在时间又在空间上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对应检测】1.D(A 没精打采 B 专心致志 C 寂寞)2.D(通感)3.A4. (1)月光的流泻与流水的流泻相似。(2) 叶子与花在薄雾中朦朦胧胧的状态同梦境中朦朦胧胧的状态相似。5. ( 1)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2)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无边6

8、.D(A.南朝乐府; B.无借代; C.本诗通过谐音双关,曲折表达情意)7. ( 1)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2)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感情的基调。8“忽然”写出作者不甘心境又归于“不平静”,因此极力由眼前联想欢快的、愉悦的场景,从“忽然”中,不难体察出作者是在努力摆脱烦乱和哀愁。9. 不多余。从结构上,有照应文章开头的作用;从内容上,表现了“依然如旧”的场景:作者“不宁静”也“依然如旧”。10. 朦胧的美,静谧的美。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1927 年 7 月,当时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而失败,全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有正义感的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反动派的暴行,内心充满了苦闷哀愁和不满,他渴求平和自由的生活,而现实中又只能寻得短暂的宁静和自由,因此他的笔下的荷塘才是这番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