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荆轲刺秦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3865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荆轲刺秦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荆轲刺秦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荆轲刺秦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荆轲刺秦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荆轲刺秦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荆轲刺秦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5《荆轲刺秦王》课件2 新人教版必修1(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 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 这副楹联所赞颂的对象是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 ,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义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 阅读陶渊明的 咏荆轲 ,说说与本文描写的异同 设九宾 图穷匕首现 箕踞以骂

2、 战国策 战国策 简介 又称 国策 ,体例是国别体。 编者是西汉末年的 刘向 。 全书 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 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解题 公元前 228年(秦王政 19年),秦王政派其大将王翦攻赵,杀掉赵葱,遂克邯郸,虏赵王迁。王翦随即奉命率兵驻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准备向燕国进攻。燕国这时处于 朝不保夕、危如累卵 的困难境地。事实是: “ 燕弱小,数困于兵,今举国不足以当秦 。 ”( 战国策 燕策三 )。燕太子丹这时好象热锅上的蚂

3、蚁,在秦军压境的危急时刻,不得不采取派人行刺这种恐怖政策。 史记 刺客列传 荆轲者 ,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荆轲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补充介绍 : 荆轲 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 四大刺客 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

4、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 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专 诸 聂 政 荆 轲 要 离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

5、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 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 “ 壮士断臂 ” 即来源于此)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 :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

6、杀了忘恩负义的 韩相国侠累。 荆轲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 “ 乐圣 ” ,高渐离的师傅是 “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 的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虏 赵王 ( 樊 於 期 ( 拊 心 ( 戮没 ( l 骨 髓 ( 刎 ( 揕 其胸 ( 变 徵 ( 濡 缕 ( 偏 袒扼腕 ( 惶 急 ( 被八创 ( 箕 踞 ( 夏无 且 ( 一、准备。 (1 二、诀别。 (8 三、刺秦。 (10 (1)简介背景。 (1(2)准备“信物”。 (3 (3)准备武器。 (5) (

7、4)配备助手。 (6 (1)、怒叱太子。 (8) (2)、易水悲歌。 (9) (1)、计见秦王。 (10 (2)、勇刺秦王。 (12(3)、壮志未酬。 (18) 荆轲刺秦王 课本剧表演 场景一:行刺准备 ( 1 7) 演员:太子、荆轲、樊於期、秦武阳 道具:函(匣子)、匕首、地图 地点:燕国 场景二:易水诀别 ( 8 9) 演员:太子、荆轲、高渐离、宾客 道具:酒杯、筑、车 地点:易水 场景三:廷刺秦王 ( 10 18) 演员:荆轲、蒙嘉、秦武阳、秦王、 夏无且、群臣 道具:函、匕首、地图、资币、 剑、药囊 地点:秦廷 易水送别 “ 萧萧易水寒”“白衣冠” “垂泪涕泣”“变徵之声” 凄凉悲怆的

8、氛围 “ 慷慨羽声”“瞋目” “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 同仇敌忾, 视死如归的气势 文中的场面 太子请见荆轲 荆轲私见樊於期 荆轲易水诀别 荆轲廷刺秦王 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 “ 白衣冠 ” 这个特点; 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 重点写荆轲 ;“ 既祖,取道 ” 略写, 重点写慷慨悲歌 ; 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 “ 士皆垂泪涕泣 ”“ 士皆 瞋 目,发尽上指冠 ”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结合写景 : “ 风萧萧兮易水寒 ” ,给人以身临其境的

9、感觉 。 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视听结合 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渲染送别时悲壮气氛的? 1、环境 风萧萧 兮 易水寒 凄清萧瑟 2、人物装扮 皆白衣冠 哀戚 ,激励 3、音乐 为变徵之声 悲凉 复为羽声慷慨 激愤 4、人物表情 士皆垂泪涕泣 心伤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愤激 5、主人公 终已不顾 视死如归 探究思考 在你眼中,荆轲是怎样一个人?你认为荆轲应该刺秦王吗?“刺秦”是进步还是落后?如何看待“刺秦”这一事件呢?请以“我眼中的荆轲”为题,展开讨论。 人物性格分析 荆轲 : 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 ,千载以来,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

10、刚毅不屈,慷慨赴难 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荆轲的 “ 勇 ” 表现在: 1、 顾笑武阳 年十二杀人 色变振恐 2、 为己解围 3、 倚柱而笑 箕踞 而骂 目眩良久 荆轲的 “ 智 ” 表现在: 1、 私见樊於期 2、 荆轲有所待 3、 厚遗蒙嘉 4、 顾笑武阳 5、 为自己解围 不畏强秦 , 不怕牺牲 镇定自若 , 从容不迫 【 对荆轲的评价 】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 六国论 中认为荆轲的行为“ 始速祸焉 ”,朱熹认为荆轲是“ 匹夫之勇”, 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 咏荆轲 称颂他“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 其人随已

11、没,千载有余情 ”。 不管怎样,荆轲刺秦王不是为一己之私,是为“国家大事”,所以他的故事才会流传千百年,历久而不衰。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 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败仍然“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 。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为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 列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之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 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 。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 士为知己者死 ” 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

12、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 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 , 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的进程更是不可能的 ,这些都反映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 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 ? 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 “ 顾计不知所出耳 ” 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 “ 秦武阳色变振恐 ” , “ 荆轲顾笑武阳 ”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

13、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本文写法上还有哪些可学之处? 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强的感人力量。这是刺秦前故事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的展

14、现。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他用慷慨悲歌来表达对高渐离等知己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诺言,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的征途。 【 写作特点 】 “长于叙事,精于描写”是 战国策 写作的特点,本文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文章结构完整,情节曲折生动,可读性很强,有小说的影子;大量的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场面描写有特色,特别是刺秦王一段,既有全景描写,又有特写,集中完整的表现了当时紧张激烈的气氛,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 每日思考 描写人物是文章写作的重要内容,我们在写人时,往往以叙述代替描写,缺乏细致的刻画。 本文描写人物相当凝练传神,读后你有哪些感受。请以“人物形象刻画谈”为题,谈谈你对这篇课文刻画人物方面的感受。 重点字词、特殊句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