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邮 马哲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感悟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5382737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邮 马哲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感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北邮 马哲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感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北邮 马哲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感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邮 马哲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感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持久战论持久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之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经典之作1937 年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 年 5 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 重要城市已相继沦陷。此时,亡国论首先滋生,继而国内又产生了盲目急躁的“速胜论” 。为指导抗日进程的方向,毛泽东于 1938 年 5 月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在这一万五千 字左右的不朽巨作中,毛泽东对唯物论的运用,对实物之间的矛盾和对“持久战”一步步 论证,正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的充分体现,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 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 七七事变后,抗日统一战线形成,抗日的主力部队是由国民党领导的正规

2、军队,并产 生了轻视游击战的思想,国民党政府被迫抗日但又有所谓“再战必亡”的议论。亲日派大 地主大资产阶级准备投降日本;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不时反映出失败主义的情绪。 加上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国民党军队的节节溃败。1937 年 11 月的太原失守让毛泽东 意识到:全国的抗日战争单靠国民党正面战场是靠不住的,共产党要靠自己的力量打持久 战,共产党必须深入到敌后去,依靠敌后人民,领导这场持久战。在深刻的思考下,论 持久战成稿。 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 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 三部分,主要

3、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 争的战略战术。 第一部分批判了“亡国论”与“速胜论”,指出这些观点都是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 实际上都是毫无根据、似是而非的空谈。毛泽东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 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 “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 围与反包围。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 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 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

4、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 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 心。 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中国及日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 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 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 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 持长

5、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的同情与援 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能获得世界上广泛的支持与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 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 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证明了中国必胜,也答复了为什么不易妥协和为什么政 治可能进步的问题。第三部分批判“速胜论”, 说明“持久战”的原因,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

6、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提出了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 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 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 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 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具有不朽的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