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近六年(2010-2015)知识题评分细则汇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81789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4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高考语文近六年(2010-2015)知识题评分细则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高考语文近六年(2010-2015)知识题评分细则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高考语文近六年(2010-2015)知识题评分细则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高考语文近六年(2010-2015)知识题评分细则汇总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高考语文近六年(2010-2015)知识题评分细则汇总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高考语文近六年(2010-2015)知识题评分细则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高考语文近六年(2010-2015)知识题评分细则汇总(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高考语文近六年(2010-2015 )知识题评分细则汇总2010 年高考语文山东卷四五六大题答案及评分细则四、 13. 文言文翻译(10 分)(注意一些重点词语)【答案】( 1)申甫进入(隐居)嵩山,又遇到了过去小孩子时见到的道人,(向他)请求(学习)那本领,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2)申甫屡次凭借他的本领干谒各位公卿,一直不被听从信任。(3)在这时掌权的权贵争着责怪申甫,并且批评刘公、金公不能识别人(的优劣)。【评分细则】(1)“入嵩山复遇童子时所见道人”(2 分)。复:又。故:原先,以前,原来。童子时:年幼时,年幼的时候,小时候,小的时候,童年的时候。道人:道士,也可不译。“乞其术”

2、(1 分)。乞:请求,乞求。“学习”可以不翻译出来。术:兵法,法术,根据文言材料说成八卦图、八卦阵法等也可。“师事之” (1 分)。注意“师”此处是状语,应翻译成“用对待老师的礼节(或态度) ”或“以老师之礼”。如果翻译成“拜他为师”之类则不符合原意,不算对。“事”是动词,翻译成“侍奉”或“对待”的意思都对。(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2 分)。数:多次;干:干谒,拜谒,拜见,拜访。“常不见听信”(1分)。注意“见”相当于“被”,表被动。“以”“听信”可以不译。“诸公卿”不做要求。(3)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 (1 分) , “争或咎”未翻译或译错一处该句不得分。“争”:争相、争着、纷纷。“

3、咎”:责怪、责备、归咎于、指责、把错误推给都算对。“于是”无需翻译, 如果译错不做追究。“而讥刘公、 金公不知人” ( 2 分)“而”可不译,译成“又、进而”都对。“刘公、金公”可不译。“知人”:鉴察人、了解人、用人。只要把“知”翻译成“识”的意思(如识别、辨识等)都算对,“知“ 错扣 1 分。14古诗赏析(8 分)(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评分细则】“凤凰”的品性,3 分。标准答案分两点:(1)高洁( 2 分),是凤凰的品质,说成“高贵”、“清高”、 “气度非凡”、“超然脱俗”、“不同凡俗”之类都应该对。“远离尘世”中的“离”可作两种理解:客观的距离和主观地离去,后者

4、与本诗的“但恨处非位”相违,前者可算是“高洁”的一个表现,表意不太明确,给1 分。( 2)志向远大 或“心忧天下” (1 分),言其志向。意思对即可,如说“淡泊明志”、“寄情山水”都不算对,如果意思在同一句话中严重相左,则不得分。(2)【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况,抒发了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呵壮志难酬的悲伤情怀。【评分细则】得分点(1)表现手法1 分,答“托物言志”“比兴”、“象征”均可,答借物抒情、借物明志、比喻也对。(2)是表现手法的具体分析,是以凤凰比喻自己(或象征自己)。如果只答这点的意思,但说明了是比喻或象征,也应该给表现手法(得分点(1

5、)的分)。如果答借什么物言了什么志之类也算对,也可得2 分。( 3)和( 4)都是回答“怎样的情感”的,以“苦闷”和“悲伤”作为更重要的方面,答出一个即可给1 分,共 2 分,“孤独无奈”和“壮志未酬”两点作为1 分。只答其中之一即可得1 分。评分标准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上,情感,不宜放宽。15、补写古诗文名句(6 分)(1)渚清沙白鸟飞回茕茕独(孑)立_, 形影相吊(2)会挽雕弓如满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钻之弥坚斜阳草树(4)灼灼其华相逢何必曾相识【评分细则】(1)注意每小题两段各1 分。( 2)如果 4 个小题全答,只看前三个。(3)有错别字即算有错。

6、16压缩【参考答案】菊花是栽培历史悠久的人工养殖观赏花卉,依据花序、花期、花瓣分为多种类型,可供食用药用,是高雅不屈的象征。【评分细则】(1)四个得分点,各1 分。注意:“象征或喜爱1 分”,即只答“高雅不屈”或只答“深得文人喜爱”(是文人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即可得1 分。“价值”一点,包括观赏和实用(食用、药用)两方面,只答一方面不给分。(2)每超出2 字扣 1 分。严格按标准执行。(3)句式方面:采用复句或单句的形式或几句话的形式都可以。语句严重不通顺要扣1 分。17仿写( 4 分)【参考答案】 在失意时, 书是良师, 读书使颓废的生活日渐昂扬。在得意时, 书是诤友,读书使浮躁的心境平淡

7、如水。【评分细则】(1)句式 2 分。错一处扣1分。句式应该为:a) 在-中(方位词),b)A 是 B(喻体), C)动词 +宾语 D)使 X的 N (名词) E )用一个双音节词语也可以。(2)内容 2 分。语意是否连贯,主要看:1)“在”后面的名词,应与“使”后面的形容词有一定的意义联系;2)“A”和“”的比喻关系(暗喻) 是否合理 (需结合后一分句看)。18语句修改( 4 分)【参考答案】“薄酬”改为“稿酬”;“敬启”改为“收”(另外语序不妥,最好应为:观点鲜明,逻辑清楚,格式正确,不超过8000 字。)【评分细则】按评分标准执行。注意:“收”说“启”也可以。说“亲收”“亲启”不扣分。(

8、一) 19语言特色分析(4 分)【参考答案】运用了北京口语方言,有浓郁的京味儿。如:“土混混”“耍滑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质朴、形象。【解答提示】口语化、善用短句,对比。应举例分析。【评分细则】4 个得分点应理解为:(1)“运用了口语方言”是特色,单说“口语”(或“口语化”“口语色彩”之类)或单说“方言”都是对的。(2)“例如”是举例。举例有两个以上即可,不一定全列。(3)“质朴”和( 4)“形象”都属对例子的分析,应该算是语言的表达效果,意思对即可。(一) 20肖像描写的作用(4 分)【参考答案】结构上, 承上启下,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内

9、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解答提示】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个头,写刘四爷的虎相,照应上文对刘四爷性格为人的描写,引出“虎妞”和祥子,为下文刘四爷对待祥子的态度作了铺垫和对比,为后来祥子做女婿作了铺垫。【评分细则】(1)是结构上的作用,2分。 前一得分点是概括说,后一点是具体分析,各 1 分。只说后一点如果包含了“承前启后”的意思,就可以得2 分。人物分析错了不得分。(2)是内容上的作用,2 分。两个得分点,一是突出性格,二是使形象更具体可感。各 1 分。评分标准后面说的结合起来回答的四个得分点与上面分列的基本一致:(1)承接;( 2)引出;( 3)突出性格;(4)形

10、象具体、生动。意思对即可。(一) 21人物性格分析【参考答案】勤劳;朴实;上进;真诚自然。【评分细则】得分点4 个,每点 1 分。勤劳是做事的态度,朴实(善良)是本性,上进是精神方面的,真诚是为人方面的表现。意思对即可。用原文原话答也可。(一) 22确定主要人物(6 分)【参考答案】1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2刘四爷。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一形象;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车厂、虎妞、祥

11、子等;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评分细则】如果选择虎妞则最多只能给2 分选择祥子时, 参考答案所列两种表达方式的得分点相同,都是 3 个点、每个 2 分。注意:(1)仅答“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给2 分。亦即只有简单的抽象概括而没有具体的分析只能得2 分。( 2)若考生从其它角度说明理由,不作为判分的依据。选择刘四爷时,参考答案有三个得分点,每点2 分,按评分标准执行。以上两种选择中,每点2 分:有此点的意思为1 分,分析合理1 分。注意:评分标准规定“仅选择人物而没有分析,不给分” 。(二) 19分析写作效果【参考答案】以顺序的方式写作,条

12、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突出了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强调了救援的效率之高,真实性强。【评分细则】答案(1)是顺叙的好处,2 分。两个得分点,各1 分。“条理清晰”是表达形式方面的好处。“突出- 连贯性”是内容表达的好处,说“逻辑性”“联系性”等也对。答案( 2)是突出时间的好处,2 分。其中“现场感强”一点,可以不做重点考查。另外两点每点1 分。“渲染了紧张的氛围”,考生只写“渲染氛围(或气氛)”的意思或只写时间的“紧张”(紧急、紧迫、急迫)也可以。“效率之高”,如果说事件处理得“迅速”“快”都是对的。(二) 20提取信息【参考答案】在当时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新

13、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并及时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评分细则】(不易找到而)“协力找到”,(时间紧迫而)“及时送到”为两个得分点,每点2分。如果考生前面两点未答全,而答出这表达了柯利蒂大夫的“感激”(或感动)之情,也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也可以作为一个得分点,2 分。注意评分标准中“语句通顺”的要求。如果仅答出要点,但语句不通顺的,扣1 分。(二) 21分析写作特点【参考答案】 划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明显的倾向性。【评分细则】 得分点( 1)是词语运用方面的特点。应该至少提到两个词语。若说到“用了文学性的

14、语言”或“细节描写”,如果解释合理,也算对。(2)是体现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3)是表达的效果。意思对即可。(4)是针对一般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而言的,但括号内的内容 (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指体现的道德观念,答出其中的意思即可(如爱心,人道主义)。(二) 22“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分析文章的社会价值(6 分)【参考答案】 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评分细则】3 个得分点,每点2 分。( 1)是报道中事件的核心内容。其中“不抛弃、不放弃”,文中并未明

15、确体现,可不作要求。(2)是事件中目标得以达成的重要条件。(3)是该文的社会效果, 文中并没有直接的体现,但根据题目要求及时代背景的提示,应该有此内容。由于考生对此事件并不了解,对美国二战期间的情况也不熟悉,对其社会价值只能是揣测,所以, 只要考生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了二战的背景 (如说“在当时的社会/ 历史 / 战争背景下”) ,再谈到了社会效果 (如说增强了“人们的生活信心”或“团结”“爱国心”之类)就应该算对。2011 山东高考语文知识题评分细则四、13. (10 分)(1) (治理百姓的人) ,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3 分)要看每个分句翻译得是否正确。句法格式方面正

16、确,但词义错误, 仍然不算对。对词义的理解不能太拘泥于参考答案,意义相近,在句子中也通顺,就可以不算错;但如果意思反了, 就不能得分。 “勿惧以罪”: “罪”翻译成“刑罚”、“惩罚”、 “治罪”都对,翻译成“罪名”也可不扣分,但翻译成“犯罪”意思就反了,算错。“勿止以力”:“止”翻译成“止步”或“制止”、“禁止”、 “遏止”都对; “力”翻译成“强力”、“力役”、“武力”、 “暴力”等带有强力的意思都对,有些人译成“权力”也不扣分,但意思反了就要扣分。注意: 不补出宾语“百姓”的意思要扣1 分(即未看出“省略句式”的特点)。补出“百姓”、“人民”、“人”、代词“他”都可以。以翻译成“因为”但整个分句意思正确不扣分。( 2) (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3 分)按评分标准给出的“翻译要点”给分。1 点 1 分. “正”译成“走上正轨”、“秩序正常”、 “走正道”等意思都对。再如译为“端正”、“正直”、“纯正”都算对。但如果意思错了(如译为“正视”,主要是“视”的意思),或未加翻译,该点不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