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社团建设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381191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的社团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新时期的社团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新时期的社团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新时期的社团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时期的社团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的社团建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时期的社团建设近年来,高校学生各类社团组织发展迅速,成为大学生中一种普遍的群体组织和活动形式,成为校园文化的新景观,对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一、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的类型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发展兴趣爱好,增进同学友谊,提高综合素质,基于共同兴趣爱好,遵循一定的宗旨和原则,按照一定章程,本着自愿的原则组成的学生群众性组织。它具有组建形式的自发性、体制结构的松散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成员兴趣爱好的共同性等特点1。从现行的组织机构和活动形式以及内容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4 种类型。(一)政治理论型这是大学生基于学习政治理论,了解国内外形势,提高理论

2、素养的需要,在校(院)党组织的指导下成立的群众性组织。如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研究会、党章马列研究会等。(二)专业学术型这是大学生基于探讨学术问题、深化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需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成立的群众性组织。如大学生科协、社科协会等。(三)文化娱乐型这是大学生基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提高文学艺术素养和身心素质组成的需要,在校团委和校内外有特长的教师指导下成立的群众性组织。如书美协会、摄影协会、大学生艺术团、武术协会等。(四)社会服务型这是大学生基于体验社会生活,锻炼生存技能,增强实践能力,服务社会的需要,在校团委、学生处(学工部)以及各学院团委指导下成立的群

3、众性组织。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勤工助学服务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二、重视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新世纪高校学生工作的客观要求(一)重视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适应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后勤社会化的逐步完善和学籍管理学分制的推行等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社团的有效管理和积极活动将有力地促进这个改革的进展。这是因为就业市场化要求高校学生要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复合型的人才。因此,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对于满足学生学习生活需要,丰富学生课余生活,进而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后勤的社会化的实施,使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生活方式和活动空间,无须按照学年制管

4、理的组班原则集中管理,学生寝室可能是由一些志趣相投,但又不是同一院(系)、专业的学生共宿一舍,也可能是学生各自在校外选择住宿。基于此,学生社团组织在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的作用将日益凸现出来。学分制的推行,将改变学生不再以过去的班级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使班级、宿舍不再是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的主阵地,过去长期形成的学校抓院(系)、院(系)抓班级的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职能必将弱化。由一些不同年级、班级,甚至不同院(系)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组合的学生社团,无疑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阵地,利用这块阵地,正确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必将成为今后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一条重要渠道

5、。(二)重视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促进新时期学生社团健康发展的需要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晴雨表,高校学生社团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能否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目前,它的重要性并未被所有的高校所重视,多数高校尚未真正把重视和加强学生社团管理纳入学校教育管理系统来统筹兼顾,有的仅在搞活动时想到社团,而没有重视对其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和指导,使社团活动缺乏坚定的政治方向保证和有力的物质基础为支撑。有的社团组织结构松散,缺乏组织纪律约束,也没有一定的活动内容,随意性较大;有的社团缺乏骨干,成员不少,且凭兴趣凑集,松散拉杂;有的在活动经费、活动场地上存在种种困难。此外,当前学生社团中娱乐型、服务型的比重偏

6、多,理论型、学术型的社团偏少等等。过去的实践告诉我们,由于社团领导成员和成员认识水平的限制和社会思潮的冲击以及学校指导机制的不完善,在社会不稳定及各种思潮交织出现的时候,社团在活动方向、内容和方式上容易失去正确方向,严重的甚至给学校带来不良影响1。因此,应把学生社团的教育管理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的范畴,加以高度重视和加强。(三)重视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是新时期改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有 2 种方法:一种是显性教育法,即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教育,这种教育明显而直接;另一种方法为隐性教育法,指通过某种环境氛围,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

7、教育,这种教育具有隐蔽性、平等性、渗透性等特点。现代社会学、心理学表明,由于新一代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逆反心理都较强,所以,隐性教育法在促进大学生成长方面比显性教育法更易被学生接受。实践证明,由于高校学生社团具有组织形式的自发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人际交往的直接性,社团成员的广泛性等特征。因此,通过加强和指导大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不失为一条搞好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三、重视和加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措施建议(一)主动介入,协调服务所谓主动介入就是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尤其是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不能把社团的产生仅仅当成是大学生的一种即兴的组合,将其视为可有可无而任其自生自灭。而应从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

8、,把指导学生社团工作纳入学校育人的总轨道,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主动介入,因势利导,把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做好协调社团组织与校内外有关部门的关系,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社团排忧解难,尤其注重帮助解决好活动经费、场所以及方向指导等问题。(二)健全体制,完善管理 落实学生社团的教育管理,还必须借助校(院)组织的力量健全其管理体制。根据高校目前的现状,可建立如下学生社团教育管理模式(图 1),以便从行政和业务上加强教育管理。同时,我们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各社团组织的活动章程或条例,明确各学生社团的宗旨、权利、义务、经费筹措途径等,完善社团组织登记、审批、注册等制度,建

9、立和健全社团内考核、评优等机制,开展“精品社团”评比活动等,形成激励竞争机制,从而实现规范、有序、有效的管理,使各社团能依法按章持久常新地活动。(三)选准配强,组织保障搞好学生社团建设,要选准配强干部,为确保社团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为此,一是加强社团骨干的选拔培养,增强各社团负责人的工作能力,为社团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现在有些社团组织松散,缺乏稳定性,潮起潮落,甚至名存实亡,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社团骨干青黄不接,形不成核心。因此,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养教育是很有必要,要把社团骨干的培养纳入学生干部的培养计划,在政治上、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工作上大胆使用,包括安排他们担任正式群

10、体的工作,充分发挥“社团领袖”的作用。二是配备社团辅导员。通过他们参与社团活动,了解、指导、考核社团活动,培养社团骨干,进一步改变目前对存在的社团建设组织缺乏主动指导,在管理形式上放任自流的状况。三是聘请指导老师。实践证明,社团如果没有较强责任心教师的参与,水平难以提高,活动难以持续。为此,应注重聘请高水平的指导老师,要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校内教师,应适当把他们指导社团工作时间纳入教师工作量;对于校外的教师,以精神鼓励为主,同时对他们给予适当的津贴。四是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社团建立党团支部。如果试点成功,则会促进各学院提高党团活动的实效性和确保社团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四)任务引导,有所作为

11、即把学生社团建设纳入整个学校德育建设的规划之中,建立“学校搭台、社团唱戏”的活动机制,明确社团的发展目标,选派指导教师定期下达建设性的任务及提出完成的措施。如组织学生社团组织参与大学生科技活动、勤工助学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体育比赛等,使社团活动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做到以社团为阵地,团结和教育广大学生,以社团文化为载体传播马列主义理论和人类先进文化成果,以社团活动为形式为广大同学成长服务,充分发挥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努力改变娱乐型畸重的状况,努力向学术型、理论型、创新型等层次扩展,逐步创立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和谐、富于激励、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环境,使之成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有效地促进素质教育更深层次的发展,为繁荣校园文化贡献更大力量2。参考文献1雷建民.我国高校学生社团类型、特征与功能J.泰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3(1):106-108.2龙学敏.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人才综合素质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1,(115):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