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主体都具有平等性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380711 上传时间:2018-03-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主体都具有平等性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审美主体都具有平等性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审美主体都具有平等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主体都具有平等性(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美主体都具有平等性在一些情况下,我们承认艺术是艺术家情感的表达和凝结,但这既不意味着艺术家每次在 创作某一艺术品的过程中都会发生同样的情感体验,也不意味着只要有了某种情感体验就 会创作出某一艺术品来。在很多程度上,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更是自己艺术专业技巧的运用 和综合知识的发挥过程,这个过程从本质上说跟其他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比如说科学研究 活动、读书活动并没有太多的区别。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叔本华宣称只有艺术家只能 算得上真正的天才的论断是言过其实的。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特别难理解的地方,仅凭 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就会得出这一结论。比如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般的社会大众都对 赵本山的小品情有独钟

2、,甚至会笑翻了天,而一些所谓有更高艺术修养的艺术家和评论家 则嗤之以鼻;反之,对艺术评论家们所称颂的西方现代艺术作品比如说莫奈送到展览会上 的尿壶,相信一般大众会无动于衷,一点美感都不可能产生。正所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这就是审美主体的特殊性。第二,凡审美主体都具有平等性。我们承认审美既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活动,就必然要承认 审美主体的平等性。审美的特殊性是针对单一的审美主体着眼的;审美的平等性则是针对 所有审美主体而言的。审美主权的平等性是由人权的普遍性和平等性推论出来的。既然审 美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权力,是人类一出生就获得的,那么也就意味着任何审美主体在这 一点上都是同等的,不分高下优劣的。这

3、种平等性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对每个人审 美趣味的尊重和承认。由于审美主体的特殊性,每个人的审美品位都是千差万别的,在这 些千差万别的审美趣味之间,不存在高低优劣之分,人人都可以保持自己的审美趣味,人 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趣味来从事审美活动,而不必被某种审美趣味所影响,甚至受到 某种审美趣味的压制和干扰。也只有尊重和承认每个人的审美趣味,人类自身才能更好地 生存和发展,这是物种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化的基本规律。二是每个审美主体都享有同等的对某一审美客体的审美发言权。对于同一客体,允许存在 着不同的审美体验,或有人喜,或有人怒,或有人哀,或有人乐,喜有喜的理由,怒有怒 的原因

4、,但不能因为自己产生了喜的审美情感,就断定别人的其他体验就是错误的,更不 能强制别人接受自己的审美经验。无论审美情感的性质如何,都必须是由衷的、真实的, 而不能是虚饰的、杜撰的。三是每个审美主体都具有同等的认知权,也就是对审美经验的掌控权。由于每个人自身生 活经历的局限性和短暂性,其审美经验单靠自己的亲身体验的积累来根本不可能的,所以 人类审美经验的获得更多地是依靠后天的学习来掌握。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审美经验 不是审美体验,后者是一种聚精会神地状态,而前者则是一种审美知识,真知的范畴。有 一个问题需要辩证,既然人类的审美具有特殊性,那么也就不存在普遍性的审美经验。这 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5、是的,审美主体和审美自身的确都具有特殊性,是不可能完全重 复别人的,但也不要忘记在这种特殊性的前提下,审美主体还同样具有种族上的普遍性, 这同样是有种族的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所决定的。也就是说,审美的特殊性不可能超越人 类自身可以感知和理解的范畴,即使再特殊也依然是人类的审美体验,而不可能是其他物种的审美体验,而人类具有共同的语言文化,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之间的任何体验和经验。 在一定的意义上,这些可以互相交流的审美体验和审美经验就或多或少具有某种共性,这 是由人性的普遍性和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和共同的社会生活环境所决定了的。我们不否认人 类的审美经验中存在着很多虚假的成分,但这并不能成为彻底否定审美经

6、验的可靠性的理 由。既然如此,审美经验就成为人人可以学习掌握的知识体系,学习掌握了这些审美经验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审美客体,获得更充分的审美体验。实际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艺术家们具有更多的审美经验,我们向艺术家学习,不是学习他们的审美体验,而 是学习他们的审美经验,后者才是他们的优势。第三,凡审美主体都具有健全的生命意志和心灵智慧。我们可以从二个方面来理解这层含 义:一是审美主体都是心智健全的人。审美主体首先要具备正常的感官功能,在此方面有 缺陷者在审美体验方面往往会受到相应的影响,如双目失明的人就难以体验大自然的无限 风光;耳朵失聪的人不能领略美妙的音乐。其次,审美主体还要具备

7、正常的心智能力。我 们认为,审美是一种完全的生命活动,需要感官和心灵智慧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有智障 问题的人很难说有审美体验。二是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生命活动,需要全 部心灵器官的参与。我们完全不同意康德所谓的审美是对形式的直觉和克罗齐所谓的审美 即直觉或表现的说法,这种说法完全否认审美中的理智活动的存在和参与,认为审美只是 对某种形式的静观和直觉,是绝对排除对于客体的任何功利性诉求和来自主体的任何概念 和理性活动的。如果按照这种逻辑,我们就无法发生对文学、音乐、戏剧、绘画等艺术形 态的审美判断,因为这些都是由不同的抽象符号构成的艺术形式,如果我们不能正确理解 这些艺术符号,我们对它们的欣赏也就相当于对牛弹琴。比如说我们对于鲁迅小说阿 Q 正传的欣赏,起点就是必须认识和掌握所有其中的文字符号的含义;其次对作品的内容 和故事有基本的了解;此外还要有一定的人生经历,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妨碍我们对小 说的欣赏。所以,小学的时候读这部作品可能根本读不下去,也就无从谈美;高中的时候 也是似懂非懂,体验不到其中的美感;如果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比如说 40 岁之后再读这部 作品,则会对主人公阿 Q 的精神危机产生某种强烈的共鸣。(本文档由 3D 地画 丽江人事人才网 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