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姜** 文档编号:353805 上传时间:2017-01-24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9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高中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高中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高中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高中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x=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x=公式 法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x=公式 法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x=公式 法 v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x=公式 法 v t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x=公式 法 v t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x=结论: 匀速直线运动 的位移就是 v t 图 线与 形 “ 面积 ” 。 公式法 v t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x=公式 法 v t 图象法 结论: 匀速直线运动 的位移就是 v t 图 线与 形 “ 面积 ” 。 v/mt/s 2 6 4 10 8 3 4 5 6 0 2 1 4 x O v/m

2、t/s 2 6 4 10 8 3 4 5 6 0 2 1 甲 4 x O v/mt/s 2 6 4 10 8 3 4 5 6 0 2 1 甲 4 x O v/mt/s 2 6 4 10 8 3 4 5 6 0 2 1 甲 4 x 乙 O v/mt/s 2 6 4 10 8 3 4 5 6 0 2 1 甲 4 x 乙 O v/mt/s 2 6 4 10 8 3 4 5 6 0 2 1 甲 4 x 乙 O v/mt/s 2 6 4 10 8 3 4 5 6 0 2 1 甲 4 x 乙 O v/mt/s 2 6 4 10 8 3 4 5 6 0 2 1 甲 4 x 面积也有正负,面积为正, 表示位移

3、的方向为正方向; 乙 O v/mt/s 2 6 4 10 8 3 4 5 6 0 2 1 甲 4 x 面积为负值,表示位移 的方向为负方向。 乙 面积也有正负,面积为正, 表示位移的方向为正方向; O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它的 v t 图象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 思 考 1: 一次课上 , 老师拿来了一位往届同学 所做的 “ 探究小车的运动规律 ” 的测量记录 ( 见下表 ) , 表中 “ 速度 v” 一行是这位同 学用某种方法 ( 方法不详 ) 得到的物体在 0、 1、 2 5几个位置的瞬时速度 。 原始的纸 带没有保存 。 位置编号 0 1 2 3 4 5 时间 t/s 0 度 (m/考与

4、讨论 以下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 老师: 能不能根据表中的数据,用最简便的 方法估算实验中小车从位置 0到位置 5 的位移? 学生 A: 能。可以用下面的办法估算: x 思考与讨论 学生 B: 这个办法不好。从表中看出,小车的速度 在不断增加, 时刻的瞬时速度, 以后的速度比这个数值大。用这个数值乘 以 0.1 s,得到的位移比实际位移要小。后 面的几项也有同样的问题。 学生 A: 老师要求的是“估算”,这样做是可以的。 老师 : 你们两个人说得都有道理。这样做的确会 带来一定误差,但在时间间隔比较小、精 确程度要求比较低的时候,可以这样估算。 思考与讨论 要提高估算的精确程度,可以有多种方

5、法。其中一个方法请大家考虑:如果当初实 验时时间间隔不是取 0.1 s,而是取得更小 些,比如 s,同样用这个方法计算,误差 是不是会小一些?如果取 s、 s 误差会怎样? 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思考与讨论 这个材料中体现了什么科学思想? 思考 2: 科学思想方法:先把过程无限分割, 以 “ 不变 ” 近似代替 “ 变 ” ,然后再进行 累加的思想 。 这个材料中体现了什么科学思想? 思考 2: 这个材料中体现了什么科学思想? 此科学思想方法能否应用到匀变速直 线运动的 思考 2: 思考 3: 科学思想方法:先把过程无限分割, 以 “ 不变 ” 近似代替 “ 变 ” ,然后再进行 累加的思想 。

6、 50 5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t/s 1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t/s 10 设计方案 : 从 的位移 50 5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t/s 1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t/s 10 设计方案 : 从 的位移 分割 5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t/s 10 设计方案 : 从 的位移 分割 5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t/s 10 5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t/s 10 设计方案 : 从

7、的位移 分割 5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t/s 10 50 5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t/s 1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t/s 10 设计方案 : 从 的位移 分割 50 t/s 5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1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t/s 10 设计方案 : 从 的位移 分割 从 5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10 可以想象,如果把整个运动过程无限分割,很 多很多的小矩形的面积之和就能非常准确代表 物体的位移。小矩形合在

8、一起就构成了一个梯 形。 从 5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10 结论 : 匀变速直 线运动的位移仍可用 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 面积表示 从 50 v/m/s 0 20 40 5 10 15 30 10 梯形的面积就代表做匀变速直 线运动物体在 0(此时速度为 t(此时速度为 v)这段时间的位移。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收 获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由图可知:梯形 S=( B) 代入各物理量得: (21 0 又 v=v0+: 收 获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20 21 1. 位移公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20 21 2. 对位移公式的理解 : (1)反

9、映了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2)因为 a、 用公式时 应先规定正方向。(一般以 若物体做匀加速运动, 物体做匀 减速运动,则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20 21 1. 位移公式: (3)若 ,则 (4)特别提醒: 时间,要将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 对应起来。 (5)代入数据时,各物理量的单位要 统一。 (用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 ) 221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也可以用图象 来表示,这种图象叫位移 时间图 象,即 能画出匀变速直线 运动 的 试看。 交流与讨论 20 21 【 例 1】 一辆汽车以 1m/驶了 12s,驶过了 180m。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 度是多少? 知识运用 知识运用 【

10、例 1】 一辆汽车以 1m/驶了 12s,驶过了 180m。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 度是多少? 【 例 1】 一辆汽车以 1m/2s,驶过了 180m。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度是多少? 解: 以汽车运动的初速 由 得: m / 20 21 【 例 1】 一辆汽车以 1m/2s,驶过了 180m。汽车开始加速时的速度是多少? 解: 以汽车运动的初速 由 得: m / 1212112180210 先用字母代表物理量进行运算 知识运用 20 21 【 例 2】 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 方向抛出,得到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 所示试求出它在前 2 2的位移,前 4 【 例 2】 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 方向

11、抛出,得到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 所示试求出它在前 2 2的位移,前 4 【 例 2】 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 方向抛出,得到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 所示试求出它在前 2 2的位移,前 4 5m 【 例 2】 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 方向抛出,得到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 所示试求出它在前 2 2的位移,前 4 5m 【 例 2】 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 方向抛出,得到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 所示试求出它在前 2 2的位移,前 4 5m 【 例 2】 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 方向抛出,得到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 所示试求出它在前 2 2的位移,前 4 5m m 【 例 2】 一质点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 方向抛出,得到它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 所示试求出它在前 2 2的位移,前 4 【 例 3】 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 为 16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 下,汽车以 2m/刹车后 10 解: 以汽车初速方向为正方向 021 20 20 21 所以由 知车的位移 【 例 3】 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 为 16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 下,汽车以 2m/刹车后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