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社会学作业答案(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75425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教社会学作业答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宗教社会学作业答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宗教社会学作业答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宗教社会学作业答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宗教社会学作业答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宗教社会学作业答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教社会学作业答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课本第2 页小标题2:宗教社会学的性质与特点二、关于法国学者 杜尔克海姆 和德国学者 韦伯 :被公认为宗教社会学的创始人。他们是同时代人,生活在近邻的两个国家,研究同一个主题,却彼此不知晓。他们在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取向角度等方面,各有特色,风格迥异,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宗教社会学领域的两大不同流派。杜尔克海姆的贡献他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研究领域十分广泛,著述甚丰。宗教是他一直关心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学术生涯的晚期,他的研究重心完全转向了宗教方面。1899 年,他出版了宗教社会学领域里的第一部著作宗教现象的界说。他在1898 年就曾 第一次使用过“ 宗教社会学 ” 这个术语。他第一次明确

2、地把宗教看作是“ 社会性特征特别突出的东西 ” 。专家们认为: 宗教现象的界说标志着专门意义上的“ 宗教社会学 ” 历史的开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由于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涉及与社会道德力量的一致性,宗教学必须研究控制信仰者的各种社会力量以及唤起宗教情感,确定其表现形式并反过来影响这些情感的存在条件。1912 年,杜尔克海姆出版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宗教社会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第一,什么是宗教。他认为,宗教是与神圣事物有关的信仰和实践的统一体。他对宗教定义的特点是:宗教把世上的东西分为神圣与世俗。第二,宗教产生于集体生活。杜尔克海姆认为:宗教信仰、仪式活动、神圣物等,都是在

3、集体中产生,并被再创造的。第三,宗教是表现社会实在的一种特殊方式。在杜氏这里,宗教成了对社会的理解,是解释社会的钥匙。宗教把人与社会的关系神圣化和象征化。 于是,本来只是一种动物或植物的图腾,本来只是一块布或符号的旗帜,就成了 “ 氏族整合的标志” ,成了氏族全体成员产生共识的中介。第四,关于宗教功能的论述。杜氏对宗教社会学的最重要贡献就是:他分析了宗教在集体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杜氏认为:宗教是社会的象征,宗教的基础是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决定了一切宗教的行为和表象。 宗教不仅使人感到社会实体的存在,更主要的是, 它是将个人附属于社会的纽带,它不断地创造并再造着集体,因而也就维持了社会生活,使社

4、会一体化。“一个社会完全有必要在人们心中唤起神圣的观念, ,要求人们忘却自身的利益,作它的侍从,驱使人们在贫困、不便、牺牲中服从它。没有这些,社会生活将不可能。”杜氏对宗教功能的分析,成为宗教社会学中功能主义的先声,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杜尔克海姆认为:宗教注定的命运是重建自身,而不是消亡。如果说杜尔克海姆延续了孔德的“ 社会静力学 ” 路线,关注的是宗教对于社会整合、统一的作用, 那么韦伯遵循的可以说是孔德的“ 社会动力学 ” 路线, 他的兴趣在于宗教对社会发展变化过程的作用。韦伯 的贡献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1905 )一书里,韦伯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假说:任何一项事业的表

5、象之后,都有一种无形的、支撑这一事业的时代精神力量;这种表现为社会精神气质的时代精神,与特定社会的文化背景有着某种内在的渊源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力量决定着这项事业的成败。因此,韦伯不去研究宗教的本质,而是把“ 特定类型的社会行动的条件和后果” 作为研究任务, 仅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把特定的宗教当作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并从教徒的价值观念出发来研究特定宗教的教会组织、教规、 教义和伦理, 考察它们与信仰者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韦伯关注的宗教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宗教观念对世俗伦理和经济行为的影响;第二,群体的形成对宗教观念所产生的影响;第三,对东西方宗教进行比较,探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核心

6、概念是 “ 社会行为 ” :以目的、态度为核心的行为趋向。韦伯认为:在诸多社会行为中,经济行为最重要,而人们的经济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又是被宗教决定的。于是,宗教成了韦伯研究社会行为的钥匙。三、 杜尔克海姆第一次使用“ 宗教社会学 ” 概念。他于1898 年在其主编的社会学年鉴上第一次提出这个概念。课本第 10 页宗教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四、 从宗教信仰的客体对象(神)的意义上来理解宗教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无限者、无限的存在物、绝对者、永恒者、至高无上者、精灵实体、超越时空者、超自然的存在,等等。比如,恩格斯说:“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

7、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 (反杜林论)俄国著名宗教哲学家索洛维约夫(1854-1900 )的定义是: “ 一般地和抽象地说,宗教是人和世界同绝对原则和一切存在着的事物的中心之间的一种联系。”五、 把信仰主体的个人体验作为宗教的本质和宗教定义的先决条件。马克思: “ 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非难: 这种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不是宗教所特有,比如, 失落感和寻求解脱感,不仅仅存在于宗教里, 而且也存在于哲学、文学和艺术里, 因此个人感觉和意识不是宗教所独有的本质。马克思的这句话不是宗教的科学定义,而只是对宗教的一个方面的说明。美国心理

8、学家威廉詹姆士“个人宗教” :以个人的宗教体验为本质;“制度宗教” :以神学信条和教会制度为根本。前者更为根本。 因为以教会为基础的制度宗教一经成立就变成因袭相承的传统,可是每个教会的创立者的力量,最初都是由教会创立者个人直接与神感通的宗教经验而来的。因此个人的宗教体验是宗教中最先起、最根本的因素。他对宗教的定义是:宗教“ 就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 ( 宗教经验之种种,商务,1984 年版,上册, 30 页) 六、 从宗教的社会功能来理解宗教的本质。杜克海姆:宗教是“ 一种统一的信仰和行为体系,这些信仰和行为与神圣的事物,即被

9、划分出来归入禁忌的东西有关,它把所有信奉者团结到一个称为教会的单一的道德共同体之中。”美国宗教学家密尔顿英格的定义:宗教是“ 人民藉以和生活中的终极问题进行斗争的信仰和行为的体系。”马克思的论断:“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国家、社会出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 因为它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的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领,它的通俗逻辑, 它的唯灵论的荣誉问题,它的热情, 它的道德上的核准,它的庄严补充,它借以安慰和辩护的普遍根据。” 在这个论断后,马克思接着说:“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 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

10、,正象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列宁把马克思这句名言视为“ 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 。因此,不少中国学者把这一 “ 鸦片 ” 命题看作宗教的本质,将马克思的这一论断看作是其对宗教的定义。“ 鸦片之争 ” 。七、 有的学者从宗教与文化的关系的角度来定义宗教。美国宗教学家保罗蒂利希认为:人类文化的统一性就在于宗教。他强调, 人类文化成果所体现的一切, 就其内涵来说都是宗教的。宗教构成一切文化的内部意义,宗教是文化的实质,文化是宗教的表现形式。他说: “ 正如文化在实质上是宗教,宗教在表现形式上则为文化。”具体参见课本第252 页内容。八、宗教的两大特征1

11、信仰和崇拜一种或多种无法证明的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即神。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上帝;伊斯兰教的安拉;佛教的佛陀;道教的玉皇大帝等。神是宇宙的主宰、全能、全知、全在,力量无穷,支配自然和社会。2相信灵魂不灭和彼岸世界,认为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之外,尚存在一个幻想中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天堂、地狱,极乐世界、火狱等。宗教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1神和人; 2灵魂和肉体;3天堂和地狱;4生和死的关系,等等九、 吕大吉先生指出:“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我们把这些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宗教的内在因素;一类是宗教的外在因素。宗教的内在因素有两部分: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2宗教的感情

12、或体验。宗教的外在因素也有两部分: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 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 (宗教学通论新编,76 页)实际上这是宗教的四个层次,从内到外依次为: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灵魂观念,神灵观念,各种神性的观念,转世观念等等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依赖感、敬畏感、惊异感、与神合一的神秘感等。3宗教的行为或活动;巫术、禁忌、献祭、礼拜,祷告等。4宗教的组织和制度如教会,寺院,僧团等。十、 宗教按照地理学分类可分为:1近东宗教:包括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琐罗亚斯德教,以及其他出现在近东地区的古代宗教;2远东宗教: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的各种宗教,如儒

13、教、道教、大乘佛教和神道教;3印度宗教:包括早期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锡克教、小乘佛教以及由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而在东南亚地区兴起的其他宗教;4非洲宗教和非洲部落的宗教崇拜(埃及除外,一般认为埃及宗教属于古代近东宗教)5美洲宗教:包括南北美洲印第安土著民族的各种宗教;6大洋州宗教:即太平洋诸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土著民族的宗教;7古代希腊、罗马宗教以及受其影响的各古典宗教。十一、信教的自然因素恩格斯说: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信教的外部力量主要体现在自然因素。1、地震,风灾,水灾,旱灾,海啸,火山爆发,天然火灾,等等。特别是洪水、台风和干旱。2

14、、 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生活或从事一些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而易发生危险事故的行业(如航海、捕鱼、采矿等)的人们,由于容易遭受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不测事件,经常生活在恐惧与不安之中,因此,为了求平安、祈丰收、消灾避祸,更容易皈依宗教,从中寻求神佑和精神慰藉。3、即使科学技术进步了,也无法揭开自然界里的全部秘密和谜。比如在宇宙科学、原子科学和生命科学里,还有许多谜。至少无法令人信服地推翻:创世论、轮回说等。十二、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低下,物质经济上的贫困,科学文化的不发达,是人们产生宗教信仰的重要社会根源。1、当今社会,文化贫乏是宗教的最直接的社会根源。2、衣、食、住、行:受到各种限制,给人们造成很大

15、的压力。为了缓解这个压力,人们往往求助于宗教。3、社会进步中的矛盾,障碍,困难;以及社会不平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导致: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不如意,不完美,不幸,等等。结果:失望、绝望, 。为了缓解,人们便求助于宗教。其实,人对社会的不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欲望(贪欲)导致的。十三、家庭的宗教文化背景是皈依宗教的重要因素。比如, 当今中国天主教家庭的子女,大多皈依天主教。家庭: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传统的宗教家庭还有:犹太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宗教,成为文化积淀, 对非宗教信徒产生重要影响。到西方去的中国人在宗教环境力很容易皈依宗教。宗教

16、遍及人生所有阶段和领域:出生、命名、成年、结婚、死亡等等。宗教的精神功能,道德功能宗教经典、建筑、音乐、绘画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浓厚的具有宗教色彩的文化氛围。风俗,习惯,节日,饮食等,都影响着人们对宗教的态度。十四、 人的认识能力的局限。心理因素:人的情感需求,精神需要,均表现为一定的心理过程。一旦有了需要,便会出现一系列心理状态:紧张、恐惧、孤独、空虚、压抑、苦闷等等。中国有句古话:人到无求品自高。特别是当人遇到不幸时:失学、失业、失恋、事业不顺、人际关系不如意、意外事故、严重疾病、亲人亡故,等等。心理困惑。爱的需求:温暖、友谊、理解、同情、安慰、共鸣、援助、怜悯、抚慰等等。这时,人的心弦最容易被拨动。而各种宗教都宣传博爱、普度众生、灵魂拯救,这很符合处在这种心态的人的需求。特别是生活漂泊不定,遭遇坎坷等。人的特殊心理感受:负罪感,羞耻感,自责,内疚,苦闷,彷徨,迷惘,这一切都是心理不平衡,二宗教使人重新获得心理平衡。十五、信徒的宗教观念:灵魂观念;神的观念;神性的观念1灵魂的观念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