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一章民间说唱和小戏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7.51KB
约7页
文档ID:35370332
第十一章民间说唱和小戏_第1页
1/7

第十二章民间说唱和小戏第一节 民间说唱民间说唱是地道的民族民间文化的产物,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 式千百年来在最广泛的地域由最广大的民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活跃在乡村的 田间地头和城镇的地摊茶社尽管新中国建立后, 它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 走上 了电视舞台;但是绝大多数的说唱曲种及其艺术活动仍深深扎根于最广大的乡村 城镇,是以中下层民众为服务对象的民间文艺形式一、民间说唱的界定和分类 民间说唱以说说唱唱的形式来敷衍故事或刻画人物形象的口头文学作品有 些论著称之为“曲艺”和“民间曲艺” 其实民间说唱和民间曲艺既有密切的联 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属于艺术的范畴, 它是以文学 为基础,配以音乐和表演的综合性艺术,包含着文学、 音乐、器乐、表演等因素; 而民间说唱侧重于文学方面, 主要是从文学角度探讨作为曲艺表演底本的构成与 特点,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 当然,我们这样说只是指出二者各有侧重罢了,在 实际的学术研究上, 立体性、全方位地研究民间说唱, 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其文化 品格和艺术特征 民间说唱遍及各地区各民族,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据不完全统计, 大约有 三百余种。

如此众多的说唱曲种, 如何分类, 说法不一 我们这里参考有关的研 究成果,综合考虑民间说唱的内容和形式,分为唱故事、说故事、 说笑话三个类 别 1、唱故事类 所谓唱故事, 是指这类作品的故事情节主要是采用韵文形式表现出来其中 有腔有调、有辙有韵,并有鼓板丝弦伴奏的称为演唱体,包括大鼓、渔鼓(道情) 、 弹词、坠子、琴书、好来宝(蒙古族) 、大本曲(白族)、甲苏(彝族)、八角鼓 (满族)等;无乐器伴奏, 只击节吟诵具有一定音乐性的称为韵诵体,如山东快 书、天津快板、金钱板、赞哈(傣族) 、哈巴(哈尼族)等 无论是演唱体, 还是韵诵体的民间说唱, 大都是从民歌、小调、 民间曲牌发 展演变而来的内容上,以反映广大民众的现实生活为主,有的表现历史题材, 讴歌农民起义,揭露旧社会的黑暗,如《长坂坡》、 《闹荆州》等;有的抨击封建 礼教,表达人们追求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如《小两口抬水》;有的则表现民众 的诙谐情趣,洋溢着喜剧色彩,如河南坠子《偷石榴》形式上,唱故事类往往 篇幅不长, 唱词有的以精炼明快取胜, 有的以细腻刻画见长, 受到广大群众的喜 爱 2、说故事类 以说为主,采用散文叙述形式的作品,如北方的评书,南方的评话、评词。

它们都是继承了古代说话艺术而形成,经过明末清初柳敬亭等一批名家的发展, 至清初形成两大系统, 即南方的评话和北方的评书南方评话以扬州评话、 苏州 评话为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南京评话、 杭州评话以及福州评话, 此系统的评话都 较深地受到柳敬亭的直接影响北方的评书以北京评书为主体,祖传为乾隆年间的王鸿兴所创 传统的评书、评话大体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金戈铁马,称为 “大件袍带书”, 主要表现敌我攻占、 朝代更替、忠奸争斗、安邦定国等内容, 如《列国》 、 《三国》 、 《隋唐》 、 《杨家将》 、 《大明英烈传》等二是绿林侠义,又称“小件短打书”, 写结义搭伙、除暴安良、比武竞技、败山破寨等内容,如《水浒》分为武、宋、 石、卢、林、鲁、后水浒六部,每部若干回;此外还有《三侠五义》、 《绿牡丹》、 《八窍珠》 等三是烟粉灵怪, 主要以神话传说为原型创作而来,多表现神异鬼 怪、狐妖蛇仙等题材,以虚幻的艺术形象表现人间现实,如《聊斋》、 《西游》、 《封神榜》等 评书、评话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其一,展示了社会万象,如一面镜子, 深刻而生动地反映了纷繁杂沓、色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勾画出一幅自古至今的中 国历史画卷。

其二,体现了传统美德, 从美学意蕴来看, 它所涉及的伦理道德观 念比较复杂, 既反映社会生活本身蕴含的道德观念,歌颂真善美, 同时又敢于取 舍,讲出说书人的思想倾向性 其三,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它不是俯瞰宇宙 万物作出宏观议论, 而是把民众的世界观附着于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具体事物 以见微知著、 发人深省; 不是纵观几千年, 道尽沧桑事, 而是善于截取某一具体 的历史断面,审视历史长河的波翻浪卷,表达民众的历史观;不是抽象的议论, 抒发人生感慨,而是通过具体的情节、典型人物形象,让听众产生共鸣 评书、评话的艺术特色主要有:第一,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其结构手段主 要靠“梁子”、 “柁子” 、 “扣子” “梁子”是艺人说书的提纲,一般都是通过口传 心授得来的比如《隋唐演义》中的瓦岗寨三十六友,《东汉演义》中的云台二 十八将, 《施公案》中的百鸟百兽名及描写景物的诗、赋、赞等,都要背的滚瓜 烂熟,用时脱口而出 “梁子” 是说书的主线, 能够把其他相关的材料连缀起来 “柁子”是一部作品中的主要情节, 是多种矛盾、 多种线索的纽结点, 如《水浒》 中“三打祝家庄”是“大柁子” ,又包含着杨雄、石秀大闹翠屏山,孙立、孙心、 顾大嫂劫牢等若干小的“单笔书”构成, “柁子”可以说是大的扣子,以此为标 志形成了评书的若干段落。

“扣子” ,又称“关子”,是书中故事情节发展到关键 处中止叙述、故意打住、暂时悬挂起来,俗称“悬念”,及将引人入胜、扣人心 弦的先作个提示或暗示, 却不马上作答, 在听众心中留下疑团, 使其产生急于知 道的期待心理俗谓“听戏听轴,听书听扣”,说书人正是运用扣子使情节发展 起伏跌宕,抓住听众,增强了艺术的魅力第二,形象生动,形神兼备评书中 选取的人物其性格常常超群出众,或大奸大恶, 或至善至美, 或智勇双全, 或忠 义无双,这固然与它取材于民间口头传说、富有传奇色彩有关, 更重要的是说书 艺人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以形似见长,而以神似取胜, 不厌其烦地运用多种艺术手 法,诸如正面描绘、 侧面烘托、两相对比、直笔渲染等使之栩栩如生, 形象丰满 第三,叙议结合,揆情说理评书善于把叙述、描写和议论结合起来,在叙述故 事发展的过程中, 常常对人物作评论以表明态度评书取名为评书, 皆因有评点 之故评书的评点,有时开门见山,直接议论;有时旁征博引,借题发挥;有时 则援引典故,寓事于理 3、说笑话类 主要是北方的相声和南方的滑稽 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具有喜剧风格的艺术形式,其渊 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滑稽表演、优孟讽谏,秦汉的俳优,唐代的“弄参军”,宋代的“像生”杂扮。

但是相声艺术的正式形成应在清末同治年间,当时清政府腐 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 之中,一些贫穷的民间艺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被迫走上,既卖艺为生,又借 机抒发胸中的愤懑 艺人朱少文, 艺名“穷不怕”,继承了民间笑话等滑稽艺术, 在北京街头说笑话谋生 起初单独说, 后来收了徒弟, 改为两人对话, 成为有捧 有逗的对口相声随之又增加了表演人数,创造了群活从此相声流传开来 滑稽又称独脚戏,流行在上海、杭州和沪宁线一带,约有六七十年的历史 它的起源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它是由卖梨膏糖 “小热昏”和民间说唱形式 “说潮 报”发展而成的;有人认为它脱胎于“文明戏”的丑角;还有人认为是相声传到 南方后,结合双簧、评弹、滩簧等曲艺形式发展起来的 笑是相声和滑稽的武器 二者都有很强的娱乐性, 有的甚至富有知识性 传 统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基本上都是健康的,但是也有一些瑕疵解放后, 随着民众文化修养、 艺术趣味的不断提高, 相声和滑稽也不断提高, 极大地扩展 了反映社会生活的幅度,丰富了笑的美学价值二、民间说唱的源流 我国的民间说唱历史悠久, 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

先秦时期的倡 优(又称俳优)表演就可以说是民间说唱最早的萌芽,《礼记》 、 《国语》 、 《左传》 都有记载,《史记·滑稽列传》中专门记载了优孟、优旃、淳于髡三位俳优善于 调笑,用戏谑形式向统治者进谏,带有一定的滑稽表演因素1957 年在四川成都天回镇汉墓出土了汉代“说书佣”一件,1979 年在扬州 邗江胡场一号西汉木椁墓中出土了木质“说书佣”两件这几件说书佣神态逼肖, 风趣形象,表明汉代在保留滑稽表演的同时已逐步向说书艺术迈进 到了唐代说唱艺术正式形成寺庙里和尚用来宣讲佛法经文的“变文”,可 以说是民间说唱的直系祖先为了吸引善男信女,“变文”讲经说法采取韵散结 合的方法, 有说有唱,图文并茂 除了讲唱佛经外, 后来也用它演唱历史传说或 民间故事,如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变文,就是唐至宋初“俗讲”的话本,其中的代 表作有《伍子胥变文》 、 《李陵变文》、 《王昭君变文》、 《孟姜女变文》,它们直接 影响了宋代的小说和讲史 说唱艺术至宋代进入了繁荣期商业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都市的繁荣, 出现 了一批专业艺人,并且有了专门的表演场所“勾栏”和“瓦舍”,各种说唱活动 十分活跃 北宋的“诸宫调”、 “合生” 、 “商谜” 、 “说诨话”,南宋的“像生” 、 “杂 扮” 、 “陶真”及各种杂曲小调相当盛行。

南宋诗人陆游诗《小舟近村三首》之三 记述了宋代鼓书艺人的活动: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 管得,满村听唱蔡中郎 ”从中可以见出鼓书艺术的流行 元代明代有词话、 弹词、鼓词等说唱形式兴起 清中叶以后, 由于社会经济 个生活方式的变化, 大型的鼓词讲唱逐渐为 “摘唱”所代替, 民间艺人出于生计 所需,常将大部鼓词中的精华部分摘出单唱,讲说部分压缩, 成为纯粹的唱类曲 种, “子弟书”就是由鼓词蜕变而来的形式之一 新中国的成立, 迎来了民间说唱发展的春天,它以其短小灵活、 深刻有趣等 特色吸引着广大民众 进入新时期后, 我国曲艺团体走出国门, 到不少国家进行 友好访问演出, 受到外国观众的欢迎 这说明我国的民间说唱正在走向世界,成 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三、民间说唱的特征 民间说唱为叙述体的口头文学,具有叙述性强的特点 它同代言体的民间小 戏在表达方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民间说唱属于第三人称叙述体, 叙述也叫“说表” 、 “表叙表唱”,即民间艺人以第三者的身份给观众说故事、唱故事、说笑话,同 时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辅佐以适度的摹拟性的表演有人把戏剧的表演称作 “现 身中的说法”, 而把民间说唱比喻为 “说法中的现身”。

也就是说,戏剧表演中“现 身”即扮演、摹拟是主要的, “说法”即通过叙述阐明“法旨”则是辅助的;民 间说唱则强调 “说法” ,是一种“表叙表唱” 为主,摹拟表演为辅的艺术,“现身” 只不过是使说唱更为生动形象的一种手段而已戏剧表演中行当分明, 生旦净末 丑一人扮一角色, 很少兼跨; 而民间说唱的演唱者却是 “一人多角, 跳进跳出”, 可谓“众生万相,皆备于我” ,生旦净末丑,老虎狮子狗,全由艺人一张嘴说出, 往往根据演唱中叙述的需要时而摹拟甲,时而摹拟乙, 既可客观介绍, 也可暂时 进入角色唱叙,十分灵活便当 民间说唱简便灵活, 具有轻便性 民间说唱作品短小精悍, 演员少,道具简 单,化妆也只是点缀, 布景有无皆可, 所以,它同群众见面不收任何物质条件的 限制,村头路口,街道巷尾,鼓板一打就开场,可以随时深入农村城镇演出,素 有“文艺轻骑兵”之称 民间说唱的语言朴素易懂, 具有通俗性 说唱是语言艺术, 以口头语言为媒 介,通过对语言的艺术处理,包括口语的语音、语义、语调、节奏和韵律等,来 唤起听众的想象 语句整散结合, 句式灵活, 非常接近生活中的活语言,因而具 有较强的感染力第二节 民间小戏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曲文化——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 中国戏曲。

中国 戏曲又有正宗大戏与民间戏曲之分,元杂剧、明清传奇、京剧、粤剧、蒲剧、越 剧、豫剧等属于正宗大戏,占到中国戏曲剧目的20﹪,欣赏人口占人口的 10﹪;而欣赏人口占80﹪以上的是中国民间戏曲,主要是民间小戏这些小戏 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生活, 记录了人民的喜怒哀乐, 积淀着深厚的民族心理, 紧 密地联系着“乡土中国” ,是一宗值得重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