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手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67987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102.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稻水象甲综合防治技术手册(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0 - 稻水象甲综合防控技术手册贵州省农业委员会二一二年- 1 - 前言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属鞘翅目象虫科, 为我国农业植物检疫有害生物,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全球100 种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生物之一。稻水象甲原产于美国东部,上世纪80 年代以来,先后扩散蔓延到包括中国在内的10 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在我国少部分省市有发生分布。该虫主要危害水稻,一般造成水稻减产20% 50% ,严重时甚至绝收, 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对水稻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该虫耐饥饿, 抗逆性、 繁殖能力强,能爬、善飞、会游泳,极易传播扩散。寄主范围

2、多达104种植物,幼虫能在20 余种植物上完成发育,成虫寿命达300天以上, 能以滞育或休眠方式越冬或越夏。生殖方式为孤雌生殖,即有 1 头雌成虫就能繁衍下一代造成危害。成虫能借助风力和水流传播, 并能主动飞翔扩散,也可通过疫区内秧苗、稻谷、稻壳及其他寄主植物的运输人为传播。1 形态鉴定特征1.1 成虫体长 2.6-3.8mm ,体壁褐色,密布相互连接的灰色鳞片。前胸背板和鞘翅的中区无鳞片,呈暗褐色斑。喙端部和腹面触角沟两侧、头和前胸背板基部、眼四周前、中、后足季节基部、腹部三四节的腹面及腹部的末端被黄色圆形鳞片。喙和前胸背板约等长,两侧边近于直,只前端略收缩。鞘翅明显具肩,肩斜。翅端平截或稍

3、凹陷,行纹细不明显,每行间被至少3 行鳞片,第 1、3、5、7 行中部之后有瘤突。脚节棒形不锯齿。胫节细长弯曲,中足胫节两侧各有一排长的游泳毛。- 2 - 雄虫后足胫节无前锐突,锐突短而粗,深裂呈两叉形。雌虫的锐突单个的长而尖,有前锐突。稻水象甲有两性生殖型和孤雌生殖型,发生在中国的均属孤雌生殖型。1.2 卵长约 0.8mm ,圆柱形,两端圆略弯,珍珠白色。1.3 老熟幼虫体长约 10mm,白色,无足。头部褐色。体呈新月形。腹部2-7节背面有成对向前伸的钩状呼吸管,气门位于管中。1.4 蛹白色,大小、形状近似于成虫,在似绿豆形的土茧内。1.5 成虫的主要鉴别特征1.5.1. 触角红褐色,柄节棒

4、形,有小刚毛;索节6 节,第一节膨大呈球形,第二节长大于宽,第三至六节宽大于长;触角棒3 节组成,长椭圆形,长约为宽的2 倍,第一节光滑无毛,其长度约为第二、三节之和的 2 倍,第二、三节上密被细茸毛。1.5.2 跗节为拟 4 节,1、2、3 跗节相似,胫节两侧各有一列细长游泳毛。1.5.3 前胸背板宽略大于长,前端明显细缢,两侧近直形。1.5.4 鞘翅肩突明显。2、发生危害特点2.1 危害严重稻水象甲主要危害水稻,一般造成水稻减产20%50%,严重时甚至绝收,是水稻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2.2 危害特点其成虫和幼虫均能危害水稻,其成虫啃食稻叶,幼虫蛀食稻根。成虫多在叶尖、叶缘或叶间沿叶脉方

5、向啃食嫩叶的叶肉,留下表皮,稻水象甲中足稻象甲中足- 3 - 形成长短不等的长条白斑,长度一般不超过3cm。幼虫共分 4 龄,1-2龄蛀蚀稻根, 3-4 龄取食根表,造成断根,形成浮秧或影响生产发育,是造成水稻减产的主要因素。2.3 传播途径多2.3.1 自然传播2.3.1.1 成虫自身飞行是向毗邻地区扩散的重要途径。据日本报道,此虫成虫自身的飞行能力可达 10 公里,在该国每年以 2030 公里(有的年份达 50100公里)的速度扩展,并与风向密切相关。成虫在越冬场所飞迁至稻田及稻田飞迁越冬场所期间,有较强的趋光性,因此可能被车、船等交通工具的灯光所吸引而传播扩散。2.3.1.2 顺水漂流成

6、虫及稻草等携带物落入江河、海中,随水流、潮汐漂迁,是向毗邻地区扩散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根据日本、韩国及我国的河北,浙江等国家和地区首次发现后的相继扩展情况分析,大多是沿着海岸、海湾周缘及江河出口等处先后发生,水流、潮汐的漂迁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2.3.2 人为传播2.3.2.1 携带传播能随稻草及其他寄主植物作包装材料、垫料或牲畜饲料的运输传播。据浙江调查,稻草的带虫率很高,新鲜早稻草每把带成虫高达22头, 晚稻草也有 14 头。 用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作包装材料和生活垫料,或直接运入作牲畜饲料,随之传入的可能性很大。2.3.2.2 秧苗调运传播据浙江调查,早稻秧苗 (特别在此虫的早发年份)携带成

7、虫和卵的机率很高,百苗可带成虫10 余头,带卵高达 155 粒,有时也能带幼虫。2.3.2.3 随土壤运输传播据浙江调查,在近稻田的山坡表土中,每平方米最高成虫量可达- 4 - 900 多头;河北唐海调查, 防风林带表土中, 每平方米甚至高达14000余头。处于滞育状态下的成虫,能在潮湿的土中存活712 个月。因此工业用土或带土苗木的调运,都可能使此虫扩散蔓延。2.3.2.4 随稻谷和谷壳调运传播据唐山调查,在100 公斤稻种中有活成虫3 头,2.5 公斤秕谷中含活成虫 2 头;将成虫加入稻谷中经碾米,谷壳中还有11.3存活,且均可活至来年,因此都可能随调运而传播。2.4 生活史稻水象甲一年发

8、生1-2 代,贵州省估计为一代。各虫期多与水稻生育期基本一致。该虫以成虫在稻茬下、草丛中、树木、竹林落叶层间或田埂下土壤中8cm 以上干湿交界部位越冬。 来年春季 12以上开始活动, 18以上达到高峰。先取食越冬场所的寄主植物(主要是白茅Imperata cylindria 、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稗草、等)嫩叶,使飞行肌发育后,遇气温20以上及无 (小)雨微风天气,即大量飞迁至稻田,不久即繁殖后代。成虫将卵产于秧苗叶鞘内,卵7 天左右孵化为幼虫,幼虫危害水稻根部。约30 天幼虫结茧化蛹。卵、幼虫和蛹均能- 5 - 土茧随秧苗移栽传入大田。蛹10 天左右孵化为成虫,成虫取食稻

9、叶,时机适合迁飞至田埂边或山上越冬, 完成一个循环。 成虫寿命最长可达300天。3 主要习性3.1 寄主范围广稻水象甲寄主广泛,主要危害水稻,也喜食和禾本科及莎草科的杂草,还能危害玉米,茭白等作物。寄主包括禾本科植物10 属 12 种,莎草科 4 属 5 种,鸭跖草科 2 属 2 中,灯心草科 1 属 2 种,泽泻科 1属 1 种等多达 104 种植物。3.2 抗逆性强3.2.1 耐饥饿,耐窒息第一代成虫至越冬场所后,经夏(7 月中)、秋、冬、春 (第二年 3月中旬);第二代成虫从10 月上旬至第二年3 月中旬,均基本上不取食,分别存活 8 个月和 6 个月以上。在活动季节,不予食料,也可活2

10、0 余天。在没有空气的条件下(放在试管中,管口加橡皮塞),干燥时可活 20 天以上;有水时可活30 天以上。3.2.2 会潜水,游泳。成虫可在水中生活和游泳,产卵时自动潜入水下;田中稻丛间转移扩散,主要靠游泳。据浙江试验,浸在海水或淡水中, 均可存活 2045 天。3.2.3 稻水象甲成虫有滞育现象。在环境条件不适合生存时,稻水象甲成虫有滞育。引起滞育的环境因子,主要是短光照 (14 小时以下 )和低温 (25以下 ) ,在一年 1 代区,光照起决定作用。引起滞育的其他因子是食料和水。滞育的生理状态是:体内充满白色、圆片状的成串脂肪体,卵巢不发育,飞行肌萎缩,不取食,不受骚扰时不活动。3.3

11、飞行- 6 - 成虫从越冬场所迁至稻田,成虫迁至越冬场所,主要靠飞行迁移。成虫飞行期间,飞行肌发达,粗壮紧密,坚韧牢固;定居后飞行肌萎缩,变细变松,且易剥离。3.4 趋嫩性成虫在水稻和杂草上,主要取食嫩叶,老叶很少取食,有明显的趋嫩绿习性。3.5 趋光性成虫在飞行季节,有较强的趋光性,在它飞迁方向的各种灯光下均可诱到大量成虫。河北唐山报道,在汽车、摩托车的车灯下均可捕到成虫;一般测报灯 (黑光灯、日光灯、 100 瓦以上的白炽灯 )下的扑灯率很高,尤以黑光灯和日光灯并联灯下诱虫力强。3.6 孤雌生殖该虫在中国为孤雌生殖型。 成虫每次产卵 60-100 粒,每雌一生可产卵 28286 粒,产卵期

12、约 3060 天。3 监测技术3.1.平均气温12以上之日开始,至早稻秧田揭幕前,经常巡视各可能越冬的场所 (特别是山坡 ),细察杂草 (特别是茅草、雀稗、马唐、稗、芦苇等),寻找成虫取食斑及成虫(一般先发现取食斑 )。2.早稻秧苗揭幕后,每天巡视山边秧田,细寻成虫取食斑及成虫. 3.早稻插秧后710 天,普查靠山田、迎风山垅田、一面朝海三面环山山边田及邻近发生区稻田,细寻成虫取食斑及成虫。普查面积应占这些稻田的 5以上。4.早稻穗期,在上述类型田用磁盘拍查第(新)一代成虫 .调查面积和取样数同上. 5. 灯诱监测越冬成虫迁向早稻田,第一、二代成虫迁向越冬场所期间( 浙江分别为 4 月下旬至

13、5 月中旬、 6 月下旬至 7 月下旬、 9 月中旬至 11 月上旬),在主要越冬场所与稻田接壤处(南方为山脚,北方为防风林带),- 7 - 设置诱虫灯,每天按时开灯和关灯(日落前开, 21:00 关),检查灯下成虫。4 综合防治技术4.1 农业防治4.1.1 养鸭控虫水稻移栽后 10 天,投 15 日龄鸭苗,每亩 15-20 只。4.1.2 频振诱控每 50 亩安装 1 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4.2 化学药剂防治4.2.1 秧田期防治4.2.1.1 亩用 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稻腾)悬浮剂 30 毫升,兑水30 公斤对秧苗均匀喷雾。4.2.1.2 亩用 24%氰氟虫腙(艾法迪) 60

14、 毫升稀释 500 倍液均匀喷雾。4.2.1.3 亩用 48%毒死蜱 60 毫升稀释 800 倍液加 24%氰氟虫腙(艾法迪)45-60 毫升稀释 500 倍液均匀喷雾。4.2.1.4 亩用 20%阿维杀虫单微乳油100 毫升或 30%阿维杀虫单可湿性粉剂 60 克,兑水 30 公斤对秧苗均匀喷雾。4.2.1.5 亩用 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40 克,兑水 30 公斤,均匀喷雾。4.2.1.6、水稻移栽前 3-5 天,亩用 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50 毫升,兑水 75 公斤,均匀喷雾。4.2.1.7 移栽前浸秧根。 用 70%吡虫啉(艾美乐)7.5 克,兑水 50 公斤,将秧捆直立于在药液

15、中浸根1 小时后移栽。4.2.2 大田期防控:4.2.2.1 水稻分蘖盛期, 亩用 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 (稻腾)悬浮剂30 毫升,或亩用 24%氰氟虫腙(艾法迪) 60 毫升,或 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 10 毫升,或福戈 40%水分散粒剂( 20%氯虫苯甲酰胺20%噻虫嗪)8-10 克,或 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40 克,兑水 40 公斤,- 8 - 均匀喷雾。4.2.2.2 在水稻破口期, 亩用 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 (稻腾)悬浮剂30 毫升,或亩用 24%氰氟虫腙(艾法迪) 60 毫升,或 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 10 毫升,或福戈 40%水分散粒剂( 20%氯虫苯甲酰

16、胺20%噻虫嗪)8-10 克,或 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40 克,兑水 50 公斤,均匀喷雾。4.3 检疫手段4.3.1 严禁将发生区的稻草 (包括作包装或铺垫材料 )、秧苗、新收稻谷(收后 3 个月内)和其他干鲜寄主 (如芦苇等 )、土壤、带土苗木运出发生区。在上述物品调运期,应设临时性检疫哨卡,一旦发现,就地烧毁。4.3.2 在成虫飞迁期 (浙江为 4/下5/中,6/中7/底,9/上11/上;北方稻区为 5/上6/底、7/中8/底)设临时哨卡, 在每天 17:00 21:00,检查过路车辆,防止灯光吸引传播。4.3.3 在发生区不将稻草晒在江河边、 溪滩及公路两侧, 也不抛弃于河、溪、江中;未发生区不向发生区调用稻草、秧苗、新收稻谷。4.3.4 发生区加强封锁防治力度, 把虫量压至最低限度, 逐步加以扑灭,边缘地带,想方设法扑灭;未发生区与发生区接壤地带,加强监测,一旦发现,立即扑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