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60847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孔子“问人不问马”故事的教学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张汉林在孔子思想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常会引用一个源自论语乡党的经典故事,以阐明孔子“仁”的思想。这个故事的原文是:“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马棚起火的情况下,孔子关心的是人,而非马;由此可见,孔子不仅主张“仁者爱人”,更是身体力行。这是教师教学的逻辑。但是,在今天,“问人不问马”是一个比较寻常的行为;如果哪个当权者在灾难发生时,敢于“问马不问人”,恐怕会受到不少的非议。在这种情形下,今天的学生真的能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出孔子的“仁”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就要从孔府马厩中的人与马说起。一、孔府马厩中的“人”这个故事发生在孔子仕鲁期间,当时

2、孔子50 余岁,职位应该是大司寇。宋书志第八礼志五载:“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逸礼与古文尚书同发现于孔子住宅壁中,其真伪历来就有争议。故此,天子驾六还是驾四,在古代长期争论不休。不过,自2002年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地下“六马驾一车”考古遗存发现以来,“天子驾六”便不证自明。这就意味着逸礼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那么,孔子该驾几匹马呢?孔子时任鲁国大司寇,其爵位有卿与大夫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按照清宦懋庸的说法,孔子的爵位为上大夫,按当时的待遇,他家的马棚,该有5辆车, 20 匹马。即使按照“驾三”的算法,孔子家的马棚也有15 匹马。 15-20 匹马,需要多

3、少人来养牧呢?周礼夏官司马记载:“凡颁良马而养。乘之,乘马一师,四圉;三乘为皂,皂一趣马。”也就是说, 4 匹良马需要 5 个人( 4 个圉人和 1 个圉师)驯养; 12 匹良马需要16 个人( 12 个圉人、 3 个圉师和 1 个趣马)驯养。又载:“驽马三良马之数,丽马一圉,八丽一师。”即, 16 匹驽马需要 9 个人( 8 个圉人和 1 个圉师)驯养。以上均是针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在朝中还任过司空,不过为期很短。钱穆:先秦诸子系年,九州出版社,2011 年,第 22-23 页。转引自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 200 页。2 王室之马而言。孔子身为诸侯国的大司寇,

4、其家中之马当然无需这样精心照料。我们放宽些,假使 1 个圉人能照顾 3 匹马,孔子马棚中有15-20 匹马,起码也得 5-7 养马人。这几个养马人,其身份地位如何呢?左传昭公七年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马有圉,牛有牧,以待百事。”皂和圉人都是养马的奴隶。皂为马厩而有员额者,因其衣皂色得名。圉人则身处社会最底层,因为在春秋时期的人们看来,皂是第五等级,圉人则在十等之外。无独有偶,国语晋语四亦云:“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皂隶和官宰作为家务奴仆,排在

5、庶人和工商之下,居于社会最底层。由此推知,孔子家的养马人,其社会地位应该不高。二、孔府马厩中的马前文已言,孔府马厩中可能有十余匹马。这些马,对于春秋时期的人,尤其是对于孔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1. 作为“生命之物”的马马,当然首先是活生生的一条命。在一些人看来,孔子作为圣人,理应仁爱万物,怎么能不问马呢?比如,韩愈就认为:“圣人岂仁于人,不仁于马。”当代学者马志林也认为,论语述而记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既然“孔子爱鱼而留有余地,爱鸟而不出其不意,更何况是作为驾车之用的马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可能是句读的问题。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认为,除“乎”字下绝句,还有一种可

6、能:“一读至不字绝句”。即:“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清武亿则主张这样断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转引自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 200 页。马志林: 二则辨绎,文学界(理论版),2011 年第 1 期,第 170 页。转引自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 200-201 页。3 第二种看法认为,“不”字应该理解成“后”。马志林主张“不”应理解为“后”,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后”应理解为“不”。无独有偶,台湾学者李敖也持这种观点。上述两种看法虽然论证方法不同,但其结论是一致的,即:孔子先问人,后问马。但是,对于

7、第一种看法,大部分学者认为没有训诂学上的依据。至于第二种看法,连作者都承认这“没有训诂上的先例可循”。第三种看法认为,孔子的确没有问马,但这并不等于孔子不爱马。朱熹就是持这种主张:“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也就是说,在朱熹看来,孔子既爱人也爱马。之所以不问马,理由有二:一,无暇问;二,贵人贱畜。2. 作为“财产之物”的马在春秋时期,马不仅是条鲜活的生命,也是重要的财产。论语乡党载:“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此事当发生在孔子官至司寇之前。因为假如他官拜司寇,朝廷会为他配置车马,根本就无须朋友馈赠。当论语的记述者想要拿一个东西来比喻贵重物品时,他想到的

8、是车马。对于朋友馈赠的东西,即使贵重如车马,孔子也不去拜谢。那么,具体来讲,在孔子所在那个时期,马贵重到什么程度呢?史记管晏列传载:“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晏子是孔子同时代人。这就意味着,在当时,用一匹马可以换一个奴仆。十余匹马,就相当于十余个奴仆。当火灾发生时,仁义的孔子关心人,而不是作为贵重财产的马,这当然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3. 作为“礼仪之物”的马马志林: 二则辨绎,文学界(理论版),2011 年第 1 期,第 170 页。转引自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 200 页。如李肖孔子“问马”还是“不问马”(安徽文学2011 年第 4 期

9、)和王定康“伤人乎不问马”标点商 兑(陇东学院学报2011 年第 5 期)均认为这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规则。王定康还反问了一个有力的问题:“如果 是既问人又问马,此乃人之常情,何足记述?”马志林: 二则辨绎,文学界(理论版),2011 年第 1 期,第 170 页。朱熹:论语集注, 岳麓出版社, 1987 年,第 175 页。4 在春秋时期,马还是贵族身份的象征。论语先进载:“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论语先进载,当听到颜渊病死的消息,孔子非常悲痛,连呼:“噫!天丧予!天丧

10、予!”可是,当颜渊死后,其父请求孔子卖掉车马为其置办椁木时,孔子断然拒绝了。其理由是什么呢?“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孔子当过司寇,虽然已是退职官员,但孔子一直还是以大夫自居,并以此来要求自己。论语宪问记载了同年发生的另一个故事。陈诚子弑齐简公。孔子认为这不合礼制,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鲁哀公让孔子告三桓。孔子说:“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在三桓拒绝孔子的请求后,孔子再次说道:“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由此可见,孔子对自己前官员的身份是非常在意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最痛恨的就是礼坏乐崩。按照当时的礼制,大夫外出,需驾车马,不可徒行。因此,车马在孔子看来,重要的不

11、是财产上的意义,而是礼制上的意义。没有车马,就意味着丧失了大夫的身份;既是大夫,就不能没有车马,与礼坏乐崩同流合污。前文已引论语乡党的记载:“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在财物(车马)和礼制(祭肉)面前,孔子重视的是后者。因此,孔子拒绝拍卖车马为颜渊买椁木,不是舍不得钱财,而是想固守礼制。既然马作为“礼仪之物”,对孔子那么重要;那么,为什么在马棚着火的情况下,孔子问人不问马呢?这是不是因为,在孔子看来,和马(礼)相比,人(仁)更重要呢?三、对孔子“问人不问马”的理解考证了孔子马厩中的人和马,我们再回过头来谈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对于这个故事, 论语乡党的记载非常简洁。“厩焚”,这是故事的背景

12、。“子退朝,曰:伤人乎?”这是孔子对此事的反映。“不问马”是论语记述者的补充之言;虽然他没有明确表明自己的态度,但其实是在暗喻自己的态度。否则,他为什么不在“伤人乎”后嘎然而止,非得加上“不问马”这三个字不可呢?显然,他认为孔子“问人不问马”是一件不寻常的事。他想通过“不问马”与“问人”的对比,来反衬孔子的某种形象。5 因此,这个故事的关键不在于孔子是否“仁”,而在于,如何通过“问人”与“不问马”的比较,来反衬孔子对于“仁”的认识。人与马的比较,假使是“人与畜”的对比,这就属于“仁”的范围大小的问题,仁的对象究竟是局限于“人”(哪怕是社会地位低下、在计算财产时与马等价的人),还是要惠及万物。人

13、与马的比较,假使是“人与财”的对比,这就属于“仁”与“利”孰轻孰重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义重于利益。这在学术界是没有争议的。人与马的比较,假使是“仁与礼”的比较,这就属于“仁”与“礼”孰轻孰重的问题。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还是礼是核心,这恰恰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那么,这个故事,是不是为我们理解仁与礼的关系提供了一个例证?当然,以上不过是后人的分析而已。在故事记述者的眼中,马意味着什么?是畜?是财?是礼?后人不得而知。在孔子的眼中,马意味着什么?是畜?是财?是礼?后人同样不得而知。后人所能做到的,是通过论语及其他文献,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对其联系进行合理的推测与想象。四、对历史教学的启示以

14、上对故事的解读,除想探求该故事的意义外,更是由此想到了历史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如何分析历史文本。历史材料就是文本。在解释文本时,我们既要基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既要考虑文本作者的意图,又要超越文本作者的立场。拿论语乡党关于马厩起火这个文本来说,作者在记载孔子所做事情之余,特意补记孔子没有做的事情,这显然就是要通过有与无的对此,告诉读者他对孔子言行的看法。这是解读该故事的关键所在。但是,作者是一个拥有独特经历的人,在他的价值观中,马意味着什么,我们是无法确知的,我们也不必确知。我们所要做的,是根据作者的提示,综合考察孔子的其他言行,并将其置于当时社会背景中,对这个故事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评

15、判。第二,如何讲述历史故事。历史课当然要讲故事,且要把故事讲好。其要义不在于情节如何曲折反复,细节如何生动感人,人物个性如何鲜明,而在于充分揭示故事的意义。故事的意义,取决于故事的背景与主题。同样一个故事,在不同的背景或主题中,其意义可能相差甚远。“问人不问马”,在今天的学生看来,是普通不过的事情。而如果动物保6 护主义者得知此事,甚至会聚集到孔府前进行抗议。只是在春秋那个特定的时代,在那个特定的不知名的记述者看来,这是那个特定的“孔子”仁的体现。这就启示我们, 要在历史课堂上讲好故事,首先要掌握与这个故事相关的背景知识,背景知识越丰富,就越有可能揭示出其意义;其次要选择好主题,从一个有价值的主题切入,故事就有意义,从一个没有价值的主题切入,故事就没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