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那道弯弯的虹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360843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不消逝的那道弯弯的虹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永不消逝的那道弯弯的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不消逝的那道弯弯的虹(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 7竹篱菊石图黄山寿作将军腰带将军腰带陈世旭大白话因为家居的习惯, 我穿运动衣的时候多。 有位军队转业的朋友觉得我必要时还是该讲 究一点仪表, 于是送我一条他不再用的军用腰 带。大约怕我不够重视, 笑说: 这可是将军腰 带哦。 不久, 我外出参加一个文学活动, 慎重其 事地系上了这条 “将军腰带” 。一帮人坐着闲 聊的时候, 细心的一个注意到这条腰带, 我满 脸得色地告曰:“将军腰带! ” 没想到惹起一片 哗然: 这哪是 “将军腰带” !一位朋友立即从微 信里翻出他的系着金光闪闪的真正 “将军腰 带” 的岳父的照片, 让我见识什么是 “将军腰 带” 。在一片讪笑中我窘得真想找个地缝钻进 去。

2、一向自以为夹紧了做人的尾巴, 还是得意 忘形没有夹住。 自然, 我这样的虚荣只是很浅薄的一种, 后果也有限, 最多就是自讨没趣而已。虚荣心 理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对自己的能力、 水平过 高估计; 处处炫耀自己的特长和成绩, 喜欢听 表扬, 对批评恨之入骨; 常在外人面前夸耀自 己有权势的亲友; 对上级拍马奉承; 不懂装懂, 班门弄斧, 打肿脸充胖子; 家境贫寒却大手大 脚, 摆阔气赶时髦; 处处争强好胜, 自命不凡; 有失误即归咎他人, 有缺点即寻找各种借口极 力掩饰; 对有才的人妒火中烧, 说长道短, 搬弄是非, 等等。 社会学家认为: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 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 是

3、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 是以虚假的方式来保护自尊的心理状态, 是人们 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的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和心 理状态。虚荣貌似荣誉感强, 但实际上是对道德荣誉的一种反动。 这样的说法似乎有点严重。事实上虚荣心是人类的一种普通心理状 态, 无论古今中外, 无论男女老少, 贫贱者有之, 富贵者亦有之。谁没有自尊 心?谁不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这样的心理需要没什么不正常。妄自尊 大, 渴求赞美, 看重别人的评价; 喜欢攀比, 有表现欲乃至嫉妒心, 男人追求 名誉、 地位、 钞票, 女人追求衣着、 容貌、 老公地位, 等等, 这些都是我们随时 可以见到的众生相。 凡人多多少少

4、都有点虚荣, 程度不一而已。虚荣心太强的人其实活得 很累。诸如为了上镜、 上榜、 上位、 不蒸馒头争口气, 不惜卖身卖斯文, 那就 不是可笑而是可怜了。他们挣扎在自信和自卑之间,“死要面子活受罪” , 不 管收入、 职业和自身条件的限制, 冤枉花钱却效果相反, 得不到别人欣赏, 自 己也不开心。当无法比别人强时, 就在与别人的差距中感受折磨与痛苦, 完 全失掉了心灵的自由、 独立和持久的快乐。在物欲横流的今天, 恐怕也没法 指望人们像老子说的那样 “为腹而不为目, 故去彼而取此” 了。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 然而不加抑制的虚荣心有可能导致非健康 情感因素的滋生, 以致失去从行为的社会价值来

5、评价自己行为的能力, 表现 为可悲的甚至不道德的社会情感。对虚荣的变态追求, 使社会浮夸成风, 使 个人丧失底线, 不择手段, 撒谎、 投机、 行贿、 钩心斗角, 以求使自己在强过别 人的差距中获得快乐与满足, 小则道德的沦丧, 大则走向罪恶。一切恶行都 有可能因虚荣而生。 因而, 对虚荣心理的及时调整十分必要, 最重要的是划清自尊心和虚荣 心的界限, 做一个诚实的人。腰带就只是腰带, 能系住裤子就算完成任务 了。至于是将军腰带还是士兵腰带, 对一个常人来说, 真有必要那么叫真?责任编辑: 明江电话:(010) 65389195电子信箱: 2015年12月11日星期五新作品当阳光照射到空中悬浮

6、的水珠, 经 过折射与反射作用形成的带状彩色圆弧 叫作虹, 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它绚丽多 姿, 常作为一种象征着喜庆、吉祥、欢 悦、胜利的吉兆,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1933 年毛泽东在闽浙赣革命根据地考 察期间,重游4年前红军在瑞金城北大 柏地一带重创敌军旧战场时,便借雨后 彩虹的悦目景象,以 菩萨蛮 曲牌, 写下大气磅礴又瑰丽多姿的 大柏 地 :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 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 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 朝更好看。 ”苏联女作家W瓦希列夫 斯卡娅在反德国法西斯卫国战争期间创 作的长篇小说 虹 ,也把它作为光明 战胜黑暗,文明战胜野蛮、人道战胜暴

7、 力、公理战胜强权的象征: “虹从东方 向西方延伸着,像花瓣似的温润, 柔和, 纯净而灿烂的光带, 把天与地连接起 来。 ” 灿烂的虹光, 鼓舞, 照耀着苏联人 民, 在前方, 在敌后, 英勇顽强地夺取反 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瓦希列夫斯卡娅原籍波兰, 1905年 生于克拉科城郊, 从小生活在工人聚居 区, 1914年一战爆发后又随祖母迁居农 村, 和农村孩子一起干农活, 受冻挨饿, 直到 1917年冬, 父母才将这“长野了” 的孩子接到城里接受正规教育。 但童年 经历不仅培育了她坚强的个性, 也让她 深切认识到社会的不公。 她在中学就开 始写诗, 读大学的时侯, 一方面参加学生 与工人运动,

8、 一方面从事文学创作。 1934 年她反映波兰社会下层人民困苦生活的 小说 日子 ,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后来又 接连出版了 祖国 大地的苦难 。 1939 年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 她徒步跋涉 600 公里, 来到苏联, 加入了苏联国籍。 她除继续完成在波兰就开始写的长篇小 说 池沼上的火焰 外, 也在苏联报刊上 发表论文、 小品和短篇小说。 苏联反法西 斯卫国战争爆发后, 她以记者身份, 和红 军战士并肩战斗。 除创作 党证 一个德 国士兵的日记 为了胜利 等一篇篇纪 实性的报道外, 积累了大量素材。 特别令 她感动的是各地农村妇女, 为了胜利几 乎奉献了一切: 丈夫、 儿子参加了红军或游击

9、队; 粮食支援红军; 或坚壁清野, 甚 至连好不容易盖起的住房、 柴垛, 也不惜 一把火烧毁:“一粒粮, 一根草也不留给 德国鬼子, 困死他们, 饿死他们! ” 后 来, 她听说一位叫亚历山德拉 戴曼丽的 农妇, 丈夫不幸阵亡, 她怀着对敌人的憎 恨参加了游击队。 为不影响工作, 她一直 瞒着自己怀有身孕, 总是奋力地工作: 烧 饭, 洗衣, 侦察直到临产前才回到村 里, 却不幸被德寇虏去。 敌人千方百计让 她供出游击队的情报, 却怎么也撬不开 她的嘴。 在严寒的冬夜, 剥光她的衣服, 用刺刀驱赶着要她指认哪家是游击队; 她生下自己和丈夫盼了 20年才怀上的 惟一的儿子, 敌人更利用母亲对儿子

10、的 怜爱, 威逼利诱, 也毫无所获。 敌人恼羞 成怒, 残忍地将她和她的儿子杀害, 投到 冰河里瓦希列夫斯卡娅说:“戴曼丽 的事迹, 深深打动了我, 我被苏联妇女的 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震慑。 ” 她沿途所 见的那许许多多令她感动的妇女们的形 象, 在脑海中一下变得更加鲜活起来, 使 她不能自已, 遂在戎马仓皇中着手创作 虹 。 她说:“我写作时, 几乎无须借助任 何想象, 因为作品中每个人物, 都是从真 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只是将女英雄戴 曼丽改成了娥林娜” 虹 以身怀六甲的娥林娜潜回村后 被德寇虏去为主线展开, 这是一个有 300 户人家的普通农村, 家家青壮男子 都参加了红军和游击队,

11、 留下的尽是妇 孺老弱。 空场里的绞架上吊着被德寇处 死的少年柳纽克的尸体, 成了侵略政权 的象征。 清早, 老妈妈费多霞颤巍巍地挑 着水桶到河边打水, 雪地上横陈着一具 被冻得僵硬的红军战士的遗体, 德寇不 仅不许收尸, 还把他的军大衣、 军裤、 皮 靴剥去。 那红军战士正是费多霞的儿子 华西里! 她每次去河边总要望着儿子灰 白的脸, 仿佛他可以听见似的, 一声声轻 唤着 “好儿子” 她的房子被占领军头 子顾尔泰上尉和姘头普霞一个 “为 了丝袜和法国酒” 便苟且偷生, 出卖祖 国、 亲友和灵魂的可耻叛徒占据。 老妈妈 和村民们一样, 不露声色地把刻骨的仇 恨埋在心底。 她坚信他们遭报应的一天

12、 总会来到。虹 最初发表在 1942 年八九月份 的 消息报 上, 父亲曹靖华读到从莫斯 科寄来的剪报后, 认为这不仅是一部 “作者用心血凝成的现实主义的艺术杰 构” , 也是鼓舞中国人民奋勇抗击和德国 法西斯一样的 “最黑暗, 最野蛮, 最凶残 的人类公敌”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 器, 立即着手翻译。 后又依据新收到的单 行本, 将译稿仔细增删校改。 那时正值日 寇对重庆实施大轰炸期间, 他为了赶译 虹 , 常常是 “紧急警报” 响起才去防空 洞。 有一次刚出家门敌机已经临空, 他灵 机一动, 一头钻进附近的废砖窑。 防空洞 人多、 噪杂, 又漆黑一片, 而废砖窑僻静 又安全, 还不妨碍译书。

13、从那以后, 每当 警报响起, 他干脆拿起马扎和书稿去废 砖窑。 虹 中不少章节都是在破砖窑 译出的。1943年8月他在译者序中 这样写道: “在赤日烁金的酷暑里,挥 汗赶完这部译著,它倘能砥砺同胞抗战 的意志,高扬同胞爱国的热情,坚定同 胞胜利的信念,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与 喜悦了。 ” 虹 在苏联引起巨大反响, 被认为是“体现了全体人民所需要的高 超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辉煌巨著,并荣 膺1942年度斯大林文学奖。 虹 的中 文译本在我国同样引起轰动,刘白羽、 戈宝权、李何林、杨朔等人纷纷发表评 论,赞扬与推介这部作品。周恩来回延 安公干时,还特意带去了 虹的中译 本,及一部根据 虹 改编的电影拷

14、 贝,向延安及敌后各根据地的干部、群 众推荐并放映。延安及晋冀鲁豫各出版 机构也迅即将 虹的译本翻印。一些 没有印刷条件的地区,还用手刻钢板油 印成小册子分发给干部、群众,林伯渠 同志回重庆时给父亲带去的敌后各抗日 根据地翻印的他的译著中,就有手工油 印的 虹 。 我们手头现存的资料中, 有一 篇1957年11期 解放军文艺 刊登的叶 歌的文章 我们心底的彩虹 , 作者说, 1946年冬季, 刚取得抗战胜利不久的各 解放区军民, 又不得不奋起抗击被美式 装备武装起来的蒋匪军的 “重点进攻” 。 他们奉命从鲁中枣庄一线, 直插敌后苏 北宿迁, 他在战斗中负伤转到鲁中的医 院, 在病房中和伤员们一

15、起贪婪地读起虹 , 他说:“一读到那些令人痛苦和愤 怒的情节, 一读到那些令人激动和赞叹 的斗争, 我们就恨不得立即返回前线。 我们不能让千千万万的娥林娜、 马兰、 玛柳琪、 米什卡在敌人刺刀下受折 磨、 受凌辱、 被杀害。 ” 同病室一位叫闫 辉的副指导员, 肩背上的伤口有半尺多 长, 每当护士给他换药的时候, 豆大的 汗珠从额头涔涔冒出, 他却一声不哼。 他说:“比起娥林娜, 这又算什么! ”伤 口刚愈合, 他就要求重返前线, 在临行 前夜, 他对室友们说:“ 虹 是一本好 书, 虽然我们现在撤离了临沂, 撤离了 延安但我们的乡亲们并不比娥林 娜、 玛柳琪差。 有这样的乡情, 我们还愁 什

16、么呢? 虹虽然没有出现在我们头上, 却横在我们心底。 同志们, 让我们都能 尽早地参加大反攻吧! 让我们在胜利的 欢呼声中再见吧! ” 虹 不仅在延安和各敌后根据地产 生过巨大反响, 在 “国统区” 同样拥有广 大读者。特别是 虹 的电影在国内公映 之后, 不少大学中学的读书小组, 都把 虹 列入必读的书籍之一。父亲也曾对 我们说过一位成都女学生的故事: 那位 女学生读过 虹 后, 被女英雄娥林娜坚 韧的精神所震撼, 她说:“我若遇到娥林 娜那种情况, 也会像她一样。 ”后来,这 位立志献身革命的女学生,加入了共青 团,经过西康干部学校的培训,担任了 西昌盐中区的青年干事。一次在西昌征 粮工作中, 不幸被叛徒告密落入叛匪手 中, 她受尽严刑拷打直至牺牲, 始终像娥 林娜一样坚贞不屈。这位女学生, 就是 后来被追认为共产党员的著名女英雄丁 佑君。 当年, 瓦希列夫斯卡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