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九下14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355719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九下14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曹刿论战》九下14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曹刿论战》九下14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曹刿论战》九下14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曹刿论战》九下14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九下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九下14(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曹刿论战九下九下 14曹刿论战第一时教学要点布置学生熟读,对照注释,弄懂大意;给分段;分析讲解第 1 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齐鲁长勺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曾就此战例作了精辟分析。今天我们学习记叙此战的曹刿论战一。二、检查预习作业1 给下面黑体的字注音:曹刿()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牺牲玉帛() 小信未孚() 登轼而望之()吾视其辙乱() 夫战,勇气也() 望其旗靡()2 比较下面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三、研习新1 解题。指导学生读注释。题目是个主谓短语,点明曹刿谈论长勺之战,即论作战前要取信于民,作战时要掌握战机。2

2、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复述大意。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3 理清线索,给分段。本有几条线索?学生讨论后明确: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本可分几部分?学生讨论后明确:本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

3、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4 研读第一部分(第 1 段)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 684 年)。(2)“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 68 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4、。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3)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 “位卑未敢忘国忧”。(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明确:“肉食者”,吃肉的人。 “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 “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的关键,贯穿全。

5、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6)“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明确: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7)“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这三个字唤起下分析战争的条,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8)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

6、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 “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9)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10)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写他临阵参战指挥。(11)小结:第 1 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四、布置作业1 背诵

7、第 1 段。2 完成“朗读背诵”题一、2 和“辨析比较”题四。第二时教学要点抽背第 1 段;重点讲解分析第 2、3 段内容,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完成后有关作业。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背诵第 1 段二、研读第二部分(第 2 段)1 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刿协助。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乘”有两义:(1)为共乘一车,“乘”读;(2)为另给一车相随, “乘”读。从“乘”(1)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2 作战地点选在哪里?明确: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 ,在鲁国境内,地理条对鲁国有利。3 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

8、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击鼓”) ;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4 小结:第 2 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三、研读第三部分(第 3 段)1 鲁国获胜后

9、(“既克”) , “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 “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2 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 “也”表示判断)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 , “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 。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

10、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3 小结:第 3 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4 指导背诵 2、3 段。四、归纳总结全1 归纳中心思想。学生讨论后明确:本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2 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还是议论?明确:这是一篇记叙,但全以“论”为中心。第 1 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 2 段记叙战斗经过;第 3 段通过“叙”“论”战争胜利的原因。3 归纳写作特点。讨论后明确:围绕“论战”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

11、,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 1 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 3 段) ,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五、布置作业1“理解积累”题五。2“理解积累”题六。3 背诵并默写全。曹刿论战练习【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 牺牲玉帛 ( )下视其辙 ( ) 登轼而望( ) 望其旗靡 ( )二、在括号中解释加点词的意思。齐师伐我( ) 又何间焉( )肉食者鄙 ( ) 牺牲玉制( )小信未孚( ) 大小之狱 ( )可以一战( ) 齐师败绩( )三、用变双音词的办法解释下面的词。伐( ) 将( ) 请( )谋( ) 惠( ) 必(

12、 )四、对下面各题进行最佳选择。1 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小惠未彳扁 ”的“彳扁”同“遍”。 B“神弗福也”的“福”是动词。“公与之乘”的“之”指代曹刿。 D“齐人三鼓”的“三鼓”指击鼓进军。2 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此句应读出“反对”的语气。B 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此句应读出“肯定”的语气。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此句应读出“抒情”的语气。D 夫大国,难测也,惧伏焉此句应读出“感叹”的语气。【基本能力达标学习】比较阅读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

13、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彳扁,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甲在写法上主要运用了 描写。乙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2 这两段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A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 实行仁

14、政,取信于民3 下面句子在语序上跟现代汉语习惯一致的一项是( )A 何以战? B 虽不能察,必以情。 可以一战。 D 微斯人,吾谁与归?4 甲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乙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中心的句子是 。乙中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A 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B 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D 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6 乙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 ;甲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 ”。7 甲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 ;乙中

15、“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8 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理解运用探究学习】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和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1 正确的一项是( )A 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B 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D 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2 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16、 )A 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B 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妻适市妻去到集市回。D 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3 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B 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D 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参考答案【基础知识自主学习】一、1 2 3 4 sh 6二、军队 参与 鄙陋,中指目光短浅 指猪、牛羊等 为人所信服 案 可以凭借 大败三、征伐 将要 请求 谋划 恩惠 必定四、1D 2A【基本能力达标学习】1 语言 议论 2A 3B 4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 6 古仁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 官吏和贵族 上中一悲一喜的人 8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或喜或悲【理解运用探究学习】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