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说课稿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349333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曹刿论战》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曹刿论战》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曹刿论战》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曹刿论战》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曹刿论战》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曹刿论战》说课稿(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曹刿论战曹刿论战说课稿说课稿曹刿论战说稿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曹刿论战一的教学设计与分析。一、的特点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精彩段落,简明完整地记录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史实。这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题目是“论战”,就围绕曹刿论作战的道理,因此全对战争的过程没有一一展开,仅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曹刿“论”战略、战术和战后论述战争成败的原因上。在论述中鲜明地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为了突出人物曹刿,而以庄公为衬托,通过二人针对战争问题的对话,生动阐明了战争中取胜的原则,就是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的道理。我今天所讲是本的第二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时中,已经初步完成了言词汇的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反

2、复朗读和小组合作疏通了意,所以今天的教学目标,是:1 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内容。2 围绕“鄙”和“远谋”二字,赏析中人物的形象。3 鉴赏本的写作特点。二、学生情况分析我班作为毕业班中的普通班,虽然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言,也具备了初步学习言的能力,但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还是比较差的,动口动手的能力也较弱,并且不善于思考、不善于想象,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学习习惯。针对这一现象,我将教学的重点设计为:把握人物对话,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为:把握本围绕论战为中心选材、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三、教学设计中注意的几点针对本教学的重难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1

3、 分析细致,注重本的研读。任何答案的回答都以阅读本为基础,言的阅读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会读、会翻译,了解大意的层次上,言中的人物是栩栩如生的,言的语言是简练而生动的。通过细致的分析,也为最后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写作特点的归纳奠定了基础,从而使难点变易。2将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与内容分析相结合。在进行内容分析时,我也将言字词教学穿插了进去,让学生读,让学生翻译,适当提点重要的言字义和句式,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和分析。3 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对一个问题的回答往往考虑不是很周全,回答不是很到位。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逐层深入的引导

4、,让学生读而后思,或者把问题再具体细化,让他先解决小的问题,再一步一步解决大的问题。4 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尽可能让全班学生都投入到堂学习中,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我们朗读了全并合作疏通了意,同学们在词语解释和句子的翻译上还有什么困难吗?(有则帮助解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关注的内容。的题目是曹刿论战 ,那么他是如何论战的呢?曹刿通过他的“论”又表现出怎样的形象特点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分析共同了解一下吧。(直接导入,并说明本教学的重点)(二) 、研读第一小节1 让学生齐读第一小节2 提问:面对“齐师伐我”这样的局面,曹刿有何反应?学生回答:“请见”3

5、让学生思考:一个“请”字说明什么?(学生说, “请”是请求的意思,说明曹刿是主动求见鲁庄公的,说明他胸有成竹。也有学生认为这里体现了曹刿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 )(学生的分析是有道理的,但是还不到位,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曹刿是何身份呢?(学生在中找到“其乡人”,可见,曹刿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百姓。)那么在“齐师伐我”这事上同乡人和曹刿的态度有何不同呢?让学生再读两人的对话,并指名学生翻译这两句。(希望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两个人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感受曹刿身上的品质,也就进一步理解了“请见”的“请”字所包含的信息了。)“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看出同乡人对战事漠不关心,觉得事不关己。而曹刿的一番“肉食

6、者鄙,未能远谋”的言论,不仅道出了他请见的原因,而且表现出他是一个关心国事,有责任感的人。教师总结:从曹刿的请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在国难当头之时,他主动请求进见鲁庄公,足见他一腔爱国的热情和一份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心。4 见鲁庄公之后,曹刿和鲁庄公讨论了什么问题?(学生很快找到“何以战”,即作战的先决条,有何准备。 )齐读这一部分,让学生看看鲁庄公认为作战的条是什么,曹刿又是怎样评价的。(这里我让一个学生读中的对话,一个学生翻译它的意思,然后再概括。学生在逐句的朗读、翻译、概括中可以看到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了。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

7、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因为三次对话在翻译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的学生直接概括的能力很有限,所以虽然前一时中已经解决了字词的障碍,但阅读的过程中这样的提问一可以让他们进行言翻译的巩固,二也可以让他们一步一步更好的理解曹刿的战略思想。 )6 曹刿在见鲁庄公时其实心中已有战略,为何还要问鲁庄公呢?(明确:引导鲁庄公,让他自己明白取信于民的重要。 )7 再齐声朗读第一段,让学生思考,在战前这一部分的内容中,是否印证了曹刿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在详细分析第一段之后,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的目光放到全段上,由分到总,又抓住“鄙”、 “远谋”二字,为下面

8、人物形象的归纳做好准备工作。 ) (学生可以答出鲁庄公以为小惠小信就可取胜是他目光短浅的表现,而曹刿却深知取信于民的重要性,足见其“远谋”。 )继续引导学生关注“齐师伐我”时,鲁庄公的表现“公将战”,而曹刿却问他“何以战”。这里可以看出鲁庄公虽积极迎战,却显鲁莽,没有深思熟虑,没有做好战前的准备工作,仅仅是盲目的迎战。教师总结:的第一小节,作者通过记叙曹刿和乡人、曹刿与鲁庄公的两段对话,紧扣“论”字展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政治上的远见。(三) 、研读第二、三小节1 战场上的曹刿是否也发挥了他的作用呢?让我们齐读二、三小节2 指挥作战的有两个人曹刿和鲁庄公,他们在战场上分别有怎样的表现呢?(引导学

9、生明确鲁庄公“将鼓”、 “将驰”,两次举动都被曹刿否决了,说“未可”。直到“齐人三鼓”和“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后,才认为“可以”。 )3 曹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生很快看出,最后一段是曹刿在论原因。 )曹刿的解释可分哪几层意思?(两层。指导学生先找出中的原句,读一读、译一译,再理解。 )(分析“将鼓”、 “将驰”两个词,这是鲁庄公面对敌军过于急躁鲁莽的表现,而曹刿的“未可”、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就显得冷静从容得多。 )明确:不攻击的原因时机未到,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不追击的原因“惧有伏焉“,追击的缘故“辙乱旗靡”。表现曹刿考虑周全、行动谨慎。教师总结:曹刿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

10、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4 再读这一部分,让学生思考,在作战和论战的过程中,是否又印证了曹刿的那句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呢?(鲁庄公急于求战、急于追击的鲁莽行为以及他“既克而不知其故”的无知都可以看出他的“鄙”,而曹刿临阵从容冷静,抓准时机、详察敌情的周到考虑,卓越的军事才能又可以看出他的“远谋”。 )(这里其实也为后一环节人物形象的归纳做了准备。 )教师总结:的第二、三小节,作者同样是紧扣“论”字,战场上的简洁果断的话语和战后令人恍然大悟的解释,不得不让我们佩服曹刿的卓越才能。(四)品读,赏析人物形象,鉴赏写作特点1 讨论归纳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特点。 (用“从中

11、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要求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至少说出三句。 )(经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学生在细致的阅读中已经较为具体的分析了曹刿和鲁庄公的一些做法和他们的性格特点,所以归纳起并不那么困难,我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提炼的能力。 )(1)曹刿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谋士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评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2)鲁庄公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追击,说明他军事上的鲁莽无知。提问:为什么作者要写鲁

12、庄公的“鄙”呢?(用对比的手法,凸显曹刿的“远谋”。 )(对于鲁庄公的形象,提醒学生全面客观的看待, “他的身上是否也有优点呢?”给他一个公平的评价。 )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他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他作战用刿,亲自参战,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他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可见,他是一位缺乏才能见识短浅的人,却又不失为一个明君。(这一过程由学生讨论得出,使学生能够纵观全局,整体考虑,培养学生细心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 )2 曹刿论战的详略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思考讨论后归纳)曹刿论战一紧扣“论战”,叙述了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

13、战的史实,材料安排详略得宜,生动耐读。(1) 、第一段略去曹刿求见的详情细节,对曹刿与庄公的论战作了详写。其中又着重于战前政治准备的论述,因为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前提。(2) 、第二段不作战争场面的一般描写,只概述了作战的过程。中只用四个短句直接写战斗场面:“战于长勺”,交代战斗地点, “齐人三鼓”、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概括了鲁军防御、反击、追击三个阶段。写曹刿指挥作战,只用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只讲其然,不讲其所以然。(3) 、第三段是论战的重点,详写曹刿论“何以胜”。 “夫战,勇气也, ”解释了“击鼓”一事, “夫大国,难测也, ”解释了“追击”一事,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之所以这样安排详略是表现中心的需要。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意表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当然要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本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作者的选材,详略安排得当。由于前面对内容的分析比较细致,且紧扣了“论”字,学生的归纳总结工作就变得轻松了许多。 )(五) 、堂小结同学们,这节我们深入的学习了曹刿论战这一名篇,了解了处于弱势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认识了深明大义,才能出众,知己知彼深谋远虑的曹刿这一人物形象,让我们深深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迈和责任感。后你们还可以去阅读更多的惊心动魄的古代战争故事,去感受更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