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346140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7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5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005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005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005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005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5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5德国的城市化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德国的城市化、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肖 辉 英德国城市的兴起与工业化几乎同步进行。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之后,整个经济结构 发生了变化,农业人口向工业、 商业和服务性行业流动。 大批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又加速 了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 同欧洲其他发达工业国家相比较,德国的城市化有着突出的 特点。 本文试就德国城市化、 人口流动特点,以及经济比较均衡发展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程度的重要标志。 德国也不例外,伴随工业化的兴起,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从农业 转向工业及其他产业。 工业化和农业人口流动使德

2、国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各地逐步繁荣。 从城市发展的历史看,德国的城市化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18151840年是城市化兴起的准备阶段。 这时期,农村人口依然多于城市居民,农业产值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绝对的支配地位。 尽管如此,农村多余劳动力,尤其东部农业区的人 口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的经济开始获得较快发展。 有些大中城市已初具规模,例如柏林人口1712万、 汉堡13万、 德累斯顿6万、 科隆5万左右、 布勒斯劳6万、 莱比锡4万、 慕尼黑3万。它们都是德国城市化的基础,有一定的文化和商业设施,有比较发达的工场手工业。 同期,德国的小城 市也有发展,分布比较广,如巴门的人口已达113万、

3、埃尔伯弗尔德1万、 勒姆施艾德017万、 哈根012万。(二)1840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是德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段时间里,德国西部的一些城市发展很快,东部一些城市人口增长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增长的速度。 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因为德国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的发展首先集中在城市和原料产地,城市中的工业 部门能够给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工作岗位,为他们创造生存和发展的机遇。 例如鲁尔、 莱因地区 的新兴工业区、 萨克森和上西里西亚、 柏林地区,曾经是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业革命以来 已明显地呈现出城市化的新面貌,成为工业、 商业集中的地区。 同时这些城市不断沿公路、 铁路 沃尔夫岗措恩:德国

4、经济和社会史手册(Wolfgang Zorn: Handbuch der deutschen W irtschafts-undZozialgeschichte),斯图加特1976年版,第11页。线向外扩展,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人口也迅速增加。 在一些较大的城市里,人口增加更突出,如 柏林在1850年人口已达4119万、 慕尼黑11万、 科伦917万、 布勒斯劳1114万。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说明城市经济不断繁荣和发展。(三)从1871年帝国建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德国城市化的第三阶段。 这一时期是德国城市化极大繁荣和发展的时期。 这期间不仅普鲁士各省的城市有了较大的发展,其他各邦城市经济也蓬勃发

5、展,人口迅猛增加,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的人口已经超过10万。 为了加强对外来 农村人口的管理,很多城市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划分为工厂区、 住宅区、 商业区等。 商业区大 多位于城内区,或工业较集中的地区,这些城市逐渐发展成综合性的大都市。 德国城市化的第 三阶段也可谓城市化的鼎盛时期。 工业城市从农村获得大批劳动力,进一步促进了工业发展, 与此同时,一些手工业、 商业、 服务性行业为主的城市人口也不断增加。 不仅工业化带动城市的发展,人口流动为城市的发展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871年以后,德国的城市化以普鲁士的莱 因省和萨克森尤为突出。 在城市化进程中德意志帝国人口增加了约58% ,从1815年的

6、4110万增 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6490万。 在1万居民以上的城市里居住的人口比例从1871年的1215% 增加到1910年的3417%。德国1871年1910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 (百分比)城市的 等 级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百分比)1871年1910年10万以上418 21131万人717 13142千1万人2316 25142千人以上6319 3916从上表可以看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大城市的人口增加得比较快,大城市之间人口流动的数额从1881年到1912年提高了50%。增加的人口中有当地出生的,但是主 要是从近区或远区流动进城市的农业劳动力。 工业化、 城市化和

7、人口流动之间是相辅相成,共 同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 一般说来,在工业化、 城市化处于高涨时期,也必然是人口流动的活跃 时期,反之亦然。 在1873年德国人口流动经历了一个小的插曲,即 “在1873年大萧条之后,人口36德国的城市化、 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拉尔夫默尔维勒:近代德国和欧洲(Ralph M elville:Deutschland und Europa in der Neuzeit),斯图加特1988年版,第577页。沃尔夫冈克尔曼: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Wolfgang Kollmann:Die Bevolkerung in der industriellen Revolution)哥廷

8、根1974年版,第71页。沃尔夫冈克拉伯:19、20世纪的德国城市)Wolfgang Krabbe:Die deutsche Stadt in 19. und 20 Jahrhundert,哥廷根1989年版,第71页。德国经济和社会史手册,第14页。流动处于低潮,在一些城市里人口流动低潮一直延续到70年代末” 。从以上情况看,如果将准备阶段算在内,德国用了近百年时间基本完成城市化进程;如果不包括这一段时间,则仅仅用了70年时间。 有的历史学家或经济史学家认为,德国城市化进程虽然起步晚,但速度较快,到19世纪末与本世纪交替之际已经初步实现城市化,约用了60年时间。 实际上确定一个国家城市化所用

9、的时间,主要在于如何确定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产值在全国总人口和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如仅以上述两者在整个国家中所占的比重超过50%为 界,那么德国在19世纪末即已达到了这一标准。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工业和服务性行业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8% ,而农业为32%。 到1891年,德国城市人口比重已高于农村人口的比重,到1900年已经占全国人口的5414%。 到20世纪初,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约占70% ,住在2000人以上的城市居民已经占全国人口的60%。 笔者认为,用后两个数据作为确定德国城市化基本实现的依据更有说服力,德国与欧洲其他发达国家如英、 法相比较,其城市化的

10、时间短,特点又比较突出。二德国城市化和工业化、 人口流动,特别是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 交通运输及其他服务性行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对德国经济较为均衡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德国城市化发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城市化的速度快,实现城市化所用的时间少于法、 美等国。 与英、 法、 美相比,德国工业革命起步较晚,但是工业革命浪潮于19世纪中叶席卷德国之后,伴随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经 济迅速发展。 如在城市化的第三个阶段,德国的工业生产提高了5倍,在生铁生产方面,德国1860年超过比利时, 1870年超过法国, 1903年超过英国, 1913年超过美国;对外贸易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在钢

11、的生产方面, 1893年超过英国, 1913年社会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三位。随后德国又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政治上稳定,因此城市的发展异常突出。 在60年内,德国城市人口迅速集中,大中小城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城乡人口和工农业产值的比较中,城市的人口数量 及从事工业、 服务行业的劳动力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在德国均占有支配地位。 到1910年德国基本实现城市化,它所用的时间与英国相近,少于法国和美国,而法国和美国分别在1931年和1920年基本实现城市化。(二)德国的中小城市多,分布较均匀,人口过于集中的大城市少。 就德国范围内

12、看,它的经济发展、 人口分布及城市布局也有集中的现象,如西部鲁尔区是较早发展起来的工业区,东北 部是主要的农业区,人口分布比北部少些,比南部人口密度大些。 但是与英国、 法国、 美国相比较,德国的经济发展较为均衡,工业化兴起后,农业劳动力转移以近区流动为主,流向分散。 与46 世 界 历 史 1997年第5期胡戈奥托:经济史补遗(Hugo O tto: Die W irtschaftsgeschichte zum Nachschlagen),威尔茨堡1984年版,第247页。默尔维勒:近代德国和欧洲,第583页。欧洲各国相比,德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中小城市、 小城镇星罗棋布于全德各地,城市化

13、过程 中,各类城市相对协调发展,布局较为合理。 大城市人口发展很快,小城市也不落后。 到20世纪 初,各类型城市在德国土地上纷纷崛起,奠定了德国今日城市布局、 经济发展、 社会结构的大框 架。 从城市规模看,到基本实现城市化的1910年,全国2113%的人生活在1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 市, 1314%的人生活在11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 2514%的人生活在200010, 000人口的城镇,约40%的人生活在2000人口以下的小镇或农村。 在德国历史上,工业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即自1871年帝国建立以来,最大的群众性远距离 人口流动潮,就是从德国东北部农业区转移到西部鲁尔工业区的。 从全德国人口流动

14、考察看, 德国的近距离人口流动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参加这种流动潮的人数多、 流动范围广、 流向分 散,如 “到1907年,生活在德意志帝国的人中不到一半是住在出生地,几乎每二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参与了不同形式的近距离人口流动” 。农业劳动力在近距离流动,主要指在家乡附近,不 超出省或州界的城市间、 城市与农村间从事的职业的变化,这些流动的人口都是从农业转入城 市的第二、 第三产业,家乡附近的城市或工业吸收了这些劳动力。 德国人口流动的特点也说明 德国小城镇分布广、 布局合理、 经济发展协调均衡。 从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看,有规模较大的综合性城市,如慕尼黑、 明斯特等;有以产煤、 冶炼

15、、 机器制造为主的工业城市,如埃森、 波鸿、 格尔森基兴、 杜塞尔多夫、 纽伦 堡、 马格德堡、 莱比锡等。 在这些工业城市里一般又划分为工业区、 居住区、 商业区,有较完善的 社会生活方面的设施。 此外,德国还有海港城市,如汉堡、 不莱梅、 基尔等;有文化城市如柏林、 波恩、 威斯巴登等。 从地域分布看,具有不同经济和社会生活功能的城市繁星般地坐落在全德 各地。 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资源交通及历史条件的影响,德国西南部和中部城市相对偏多,北部和东部较少,但未出现布局明显失衡状况。 虽然德国也出现了一些大城市,如柏林、 汉堡、 慕 尼黑等,但无畸形发展之现象。 (三)城市的发展与资源配置和产业

16、结构的变化紧密相联。 城市的建立与发展往往同资源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有关。 工业革命之后,在开发和利用本国资源过程中,德国西部和南部尤 其是鲁尔区和洛林阿尔萨斯区大批以采矿冶炼为主的城市,如杜塞尔道夫、 多特蒙德、 亚琛、埃森、 杜伊斯堡等城市迅速发展。 因那里的煤、 钢铁资源很丰富。 人们往往把这些城市称为工矿 城市。 地处内河航运、 铁路运输或海运枢纽地区的法兰克福(美茵河畔)、 莱比锡、 慕尼黑、 汉堡 等成为集工业、 商业、 科技、 金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 在这些城市里,机器制造、 化工业等新兴 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德国的一些拥有雄厚实力的传统产业,如 纺织业迅速得以改造,向机械化转变。 布勒斯劳和开姆尼茨很快成为当时德国的现代化纺织业城市,由于资源配置合理、 交通运输业发达,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的第二产业和服务性行 业也发展得比较快。 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 资源配置与城市发展紧密联在一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