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70914192545)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45960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37 大小:125.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70914192545)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70914192545)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70914192545)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70914192545)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70914192545)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7091419254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70914192545)(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历史组杨锐钦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教学重难点重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庄子的道家思想;韩非的法家思想;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难点:百家

2、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教学内容导入“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问题探究: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情况。1.经济:生产力提高,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2.政治: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3.阶级关系: “ 士” 阶层的活跃和重用

3、,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的礼贤下士。4.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教师讲述:一、孟子、荀子与儒家(一)孟子1孟子其人资料: 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简单介绍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 ,踊痛哭之事。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 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 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 shu ,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

4、入文庙, 行礼跪拜, 揖y ,拱手礼 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 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2思想主张(1)仁政学说 (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资料:尊王贱霸孟子曰: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孟子曰: “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途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

5、,必须重民。(原因: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的三件宝物。)发展:提出 “ 民贵君轻 ” 的主张。教师强调: 孟子的 “ 民本 ” 思想,对中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封建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封建“ 仁政 ” 、“ 民本 ” 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2)性善说 (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理由: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资料: 孟子曰: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於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6、於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教师: 对统治者来说,正因为人人皆有“ 恻隐之心 ” ,只要他们把自己的恻隐之心扩而充之推行到实际的统治中, 与人民同其忧乐,办每一件事情,都想着人民的疾苦,统治也变得举重若轻了.统治者若真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所以说? “ 亲亲而仁民 ” ,“ 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万物“,他认为为政须行仁政,否则就只能自取灭亡.正是由于人性善良,特别是那些统治者的善性,政的实现

7、才有了一定的可能性。(3)义利观 (道德思想)孟子倡导 “ 养浩然之气 ” ;他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要求人们应具有“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的人格精神。“ 重义轻利 ” 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3地位及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 四书 ”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称为“ 亚圣 ” ,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二)荀子1荀子其人荀况是战国时期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小字部分介绍了其生平,打出荀子的图片。2思

8、想主张(1)提出 “ 天行有常 ” 和“ 制天命而用之” 的命题 (哲学思想)资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荀子 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 天论(译文:顺从天而颂扬它,怎及得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空望天时坐待天的恩赐,怎比得上因时制宜,使天时服务于我们人生?)教师: 荀子认为 “ 天 ” 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由此可以看出荀子

9、是一个“ 唯物主义者 ” ,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教师强调:社会背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2)“ 性恶论 ” (道德思想)理由:人生来好利欲,好声色。资料: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其伪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0、。 荀子 劝学教师:在这段文字中,荀子首先提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的。人自降生时起,就好利、疾恶、好色。放纵这些本性就会带来不良后果。只有师法、礼义才能矫正和约束人性,所以古代的圣人“ 起礼义、制法度” 来化导人的情性。荀子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问题探究: 孟子和荀子同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为何在人性善恶问题上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提示: 荀子吸收了法家的一些思想。(3)“ 礼法并施 ” (政治思想)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资料: “ 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 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 法者,治之端

11、也”“ 治之经,礼与刑”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荀子 富国教师: 孔子 中心思想为 “ 仁” , 孟子 中心思想为 “ 义” ,荀子继二人后提出“ 礼” ,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本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 化性起伪 ” 使人格提高。阅读拓展:荀子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 “ 君舟民水 ”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 治世 ” 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思想特点及影响荀子思想杂取百家

12、,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其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所以历史上一直把荀子看作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问题探究: 孟子与荀子谁更能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观点?提示:孟子更能代表孔子的观点。荀子的思想有相当一部分来法家或者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二、墨子与墨家1墨子及墨家组织墨子的身世,很难确定,一说“ 墨者 ” 是受过 “ 墨刑 ” 的人;另一说是平民的通称,因平民称“ 黔首 ” ,平民无冠,头是黑色。生卒年不详。宋人,在鲁时间很长。据淮南子.要略说: “ 墨子

13、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其礼烦扰而不说(悦) 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墨子创立了严密的组织,成员被称为墨者。墨者团体的领导人称巨子。墨子是第一个巨子。墨者的行动必须遵从巨子的指挥。2思想主张(1)“ 兼爱 ” (哲学的中心概念)墨子把 “ 兼爱 ” 也称为 “ 仁” ,但与儒家的 “ 仁” 有本质的区别:儒家的“ 仁”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子主张的“ 兼爱 ” 则是普遍的无等级差别的爱,不论“ 王公大人 ” 还是普通 “ 万民 ” ,都不分轻重厚薄。资料: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

14、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译文:墨子说道:“ 看待别人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自己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互相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威逼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

15、愚笨者。全天下的祸患、 掠夺、 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2)“ 非攻 ”墨子的 “ 非攻 ” ,就是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各国和平共处。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中,以墨子为首的墨者为宣传和平,四处奔波呼吁。资料: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 谓之义, 情不知其不义也, 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 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以此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

16、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小字部分介绍了墨子劝阻公输般为楚国造云梯试图攻宋的故事生动说明了墨者团体对“ 非攻 ” 思想的具体实践。(3)“ 尚力 ” 、“ 节用 ” 、“ 节葬 ”提倡 “ 尚力 ” ,主张 “ 节用 ” 、“ 节葬 ” :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他认为统治阶层的奢靡,生前死后的浪费,违反“ 天下之大利 ” ,所以主张 “ 节用 ” 。他最反对儒家所重视的葬礼,认为与其耗费财富到死人身上,莫若使活人分享;如果人都在父母庐墓旁守三年之丧,谁去耕田?谁去劳作?3墨家思想地位的变迁(由 “ 兼爱 ” 和 “ 尚力 ” 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利益。战国时期一度成为显学,也曾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