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345628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历年高考真题送别诗专题 1、(07 江苏)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 分)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 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 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5 分)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 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 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 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

2、郁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 景。 【题型分析】这是道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和评价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答题技巧】看关键词句。关键词句能够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能为答 题提供参考。“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意思是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 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明确了这一点,诗歌的主旨就明确。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 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 分)答: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

3、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 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 之难,世事之险。【诗意】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 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 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 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 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 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赏析】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 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

4、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 限伤感。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 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 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 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 “且加餐”,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

5、得 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 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 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 韵。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 “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 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 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 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 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

6、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 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 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 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 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 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 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 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 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 展

7、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2、(10 江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送 魏二 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 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答案】(2 分)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解析】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 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 落清秋节”之句。(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 明。(4 分)【答案】惜别知音,

8、借酒浇愁;(2 分)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2 分)【解析】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 “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 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醉别”:“醉”与“别情”要捆绑(2 分)。单独回答“醉”不给分, 单独回答“别情”给 1 分。“江风引雨”:关键词:悲凉。(2 分)情感不匹 配不给分。一定要落实到是心情的“凉”,回答自然景色的“凉”不给分。(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4 分)【答案】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 分)通过想

9、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 分)【解析】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 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 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代:站在友人角度设想、想象。(2 分)回答“回想、想起、回忆”不 给分。友情(1 分):情深意切。赏析:诗作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送别魏二在一个清秋的日子(从“橘柚香” 见出)。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手而变得尤为美好。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

10、郎赴常州),首句“醉” 字,暗示着“酒深情亦深”。“方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 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 人入舟;逼人的“凉”意,虽是身体的感觉,却也双关着心理的感受。“引” 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此句寓 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以“忆”字钩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 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 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 一声闯入梦境,令他

11、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诗人从视(月光)听 (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 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末 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使人想起水经注三峡关于猿声的描写: “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长”字作韵脚用在此 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诗的前半写实景,后半乃虚拟。它借助想象,扩 大意境,深化主题。3、(08 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 分)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

12、万和春住。(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 分)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 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 分)答案: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 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 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赏析: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水是 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 之美,如托名于刘

13、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 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 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 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 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 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 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 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妙语双关,熔铸非易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 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

14、怅恨十分旦夕之 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 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 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4、(10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 分)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司空曙 雍陶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 出来的?答案:暮春 飞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 C 级。 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

15、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 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 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 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答案:思念故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 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 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 景反衬离别之情,以

16、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 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 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 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 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 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赏析: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 “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 留给了生离。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寄身是客 本已凄凉,又遇别客情,则比一般的送别更加的悲凄。哀伤自己异乡为客,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