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经验。构建高效课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39124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6.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活动经验。构建高效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基于活动经验。构建高效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基于活动经验。构建高效课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基于活动经验。构建高效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活动经验。构建高效课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活动经验,构建高效课堂童坊中心小学胡金莲近几年来,在新课改的影响下,每一位教师都力求构建高效的课堂。只有精心构建 高效课堂 ,才有可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最大化。构建高效课堂是推进课程改革、实 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是构建 高效课堂的基石。 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 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 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因此,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不能单纯地向学生灌输数学 知识,让学生被动地获取。而是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

2、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作为一名小学的数学老师,在将近十几年的数学教学中,一直的 在摸索着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构建高效率的课堂,让学生利用有限的课堂时 间获得无限的数学知识。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构建高效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 已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 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 和发展的过程。 数学虽是一门抽象的课程,但它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高于生

3、活。因此,在教 学中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熟悉的生活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 生活中来。如在教学一年级的解决问题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理解水 平都还处于一个较低阶段。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情境显得尤其 重要。正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利用加减混合解决问题时,我创设了坐公交车这一学生 非常熟悉的生活情境。教学片断: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当一回公交车司机,瞧: 公交车上已经坐了几个人?(事先安排好10 个小朋友在老师的后面)生:10人。师: 车子要开动了,请车上的乘客坐好。 (师带着小朋友们绕着教室先走一圈)师:到站了。 (先安排 6 位小朋友从前门上车

4、)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生:从前门上来了6个小朋友。 师:请你数数现在车上有多少人?生:16人。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 并说说理由吗? 生:10+6=16(人) 。原来车上有 10 人,上车了 6人,合起来就是16 人。师:上车了 6 人,表示车上多了6 人,怎么表示多了6 人?生:用加法。 (板书: 10+6)师:你们真是 太棒了!车要继续开动了,请车上的乘客坐好。(车子继续向前开)师:又到站了。 (安 排 4 位小朋友从后门下车)你们又观察到了什么?生:从后门下车了4 人。师:那现在 车上有多少人?生:只有12 人。师: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说理由吗?生:16 4=12(人) 。因为下车了

5、 4 人,现在车上只有12 人。师:下车了 4 人,表示车上少了4 人,怎么表示少了4 人?生:用减法。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认真,那你们能用一句话 来描述刚才的过程吗?(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师引导学生说出)生:原来车上坐了10 人,上车了 6 人,后又下车了4 人。 (师同时板书)师:现在车上有多少人?你能用算 式表示出来吗?生列出算式。师板书算式:10+64。在列出算式这一过程中,学生因 为有了刚才的情景模拟,无形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演化成生活中熟悉的情景,并能用自 己的语言描述算式“ 10+64”的意义。同时也为后面相类似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方法, 提高了课堂的效率。所以,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

6、生活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复杂、难 懂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学生熟悉的、易懂的生活知识,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趣,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的感知能力,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打造高效课堂奠 定基础。 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不仅要考虑其学科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的 心理规律,数学的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作 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即知识的系统性和新旧知识的连贯 性,结合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和活动经验为学习新知识搭建桥梁。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的经验与生活对接

7、,与 新知对接,要找准对接的“连接点” ,找到知识的“生长点” 。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 册万以内数的加减法时,通过复习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唤醒学生笔算百以内数 加减法的经验,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解决笔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通过分析和交流得出结 论: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百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一致的。都是相同 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进 1(退 1) 。 通过引导学生对旧知识 (百以内数加减法计算法则) 的回忆,寻找与新知识的“连接点”, 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学习新的知识,同时也为后面更多数位的计算奠定基础。又如,在 听一位四年级的数学老师执教小数加

8、减法时,她巧妙地迁移了旧知,先让学生根据 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的经验试算出位数相同的小数加减法,在计算的过程中,寻找它们之 间的联系和差异。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试算发现如果盖住竖式中的小数点,就变成 了大家熟悉的整数加减法。它们之间的差异是:整数的加减要求的是末位对齐也就是个 位对齐。而小数的加减法不是末位对齐而是小数点对齐。通过创设这一活动,激活了学 生整数加减计算的经验,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解决小数加减法的问题。理解结果的小数点 要与竖式上面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为后面探究新知(位数不同的小数相加减)做好了 准备。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尝试用已 有的知识自主

9、探究新的知识,感悟应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为打造高效课堂搭建 桥梁。 三、基于学生已有的动手操作的经验,构建高效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 动手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理解数学知识、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要让学生经历知识 的形成过程, 恰当地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内化为学习的经验。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及时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新的概念、学习新的知识。 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越来越注重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的过程,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理解抽象的概念和运算法则。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几时,我就

10、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通过折 一折、画一画、说一说认识几分之几,如认识分数“3/4、3/2、6/2, ” 。这节课我放 心的让学生去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认识更多新的分数,是基于学生已有的 动手操作的经验。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时,我先让学生在 分学具的过程中引起认知的冲突。如将一个圆平均分给两个人,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一新 问题的大胆尝试, 从而引出分数, 认识 “ 1/2 ” ,通过用不同的折法表示长方形的1/2 这一实践活动将学生对分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让学生用不的图形,选用 不的折法表示出“ 1/4” 。经过学生的折、涂、观察,总结出结论

11、: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 何,只要把它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对这一知识的活动经验。并将这一活动经验带 入到下一节课新知识的学习中,借助上一节课已有的动手操作经验再通过折一折、画一 画、涂一涂、说一说得出结论:不论一个图形形状如何,只要把它平均分,其中的几份 就是它的几分之几。从而为认识更多的分数奠定了基础。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已形成的动手操作的经验。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 丰富、积累学生已有的动手操作的经验,为打造高效课堂创造条件。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每一阶段的学习都是建立在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是对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深化和发展。因此,在教学 中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学生已有的动手操作 的经验,从而打造更高效的课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