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阅读材料100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5338261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PDF 页数:104 大小:328.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申论阅读材料10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申论阅读材料10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申论阅读材料10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申论阅读材料100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申论阅读材料100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申论阅读材料10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申论阅读材料100篇(10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申论阅读材料 100 篇【 2013 年度】(内部资料注意保存)1. 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只争朝夕”上个月,国务院批转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期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具体落实也成为焦点。从2004 年国务院宣布开始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到2013 年方案正式出台,历时9 年,各种利益博弈充斥其间。代表委员呼吁,“收入分配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用了9 年的时间,细化措施不能再用9 年,不能再等了!”(据中国青年报)代表委员的“不能再等9 年”,反映的是希望收入分配改革快一点落地的心声。收入分配改革是系统性调整,涉及范围广大, 不可能不采取较为稳妥的推进方略。比如,一次分配应该追求的效率和

2、公平,因为不同行业、 岗位的特性而难以权衡;二次分配的改进,需建立在财税体系改革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三次分配, 则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充分发育和可靠的公信力水准。 而且,真刀真枪的改革不可能在静态的理论架构中完成,而只能深入到现有业已固化的格局中推进。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改革的复杂性。这几年时常可闻的有关博弈,就是这种复杂性的外在体现。复杂性决定了收入分配改革的节奏不能是激进式的,但是, 也必须看到, 即使存在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收入分配改革也无法再像过去拖延迟滞。一方面, 收入分配改革能否推进,决定着能否找到可靠的经济增长点。在外部环境仍然没有向好、 投资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收入分配

3、的合理调整,才有可能将庞大的市场潜力激发为消费活力。特别是, 在人口红利已经出现衰减迹象的今天,收入分配改革的进度, 还决定着人口红利是得到充分发挥并且延续,还是会加剧衰减速度的问题。收入分配就是人力资源的价格标尺,只有向较为均衡的方向调整,才能刺激出普遍的消费能力,带动经济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 收入分配的合理程度,还是不同群体社会权利的分配公平度的重要指标。收入分配,折射着背后的权利实现预期,如果失衡严重,就会加大了人力资源的错配程度。千军万马去当公务员,创新性工作受到冷落,反映的就是收入分配失衡导致的价值选择。这不仅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活力,而且分化了不同人群对未来的预期。从这个角度说, 加

4、快收入分配改革,也是加快社会的公平性建设,增加社会的稳定因素。近年来,围绕收入分配改革,有“阻力”之说。切实克服“阻力”,表面看需要利益格局中拥有更强的博弈能力者的“让步” ,但更深入看, 需要的是优化 “阻力” 所形成的环境。事实上, 环境层面的优化已在着手进行。“政企分开、 政资分开、 政事分开、 政社分开” ,要解决的就是利益与行政的关联关系。二者的关联度越小,收入分配改革的推进就会越快。只要有深入改革的决心和动作,推进收入改革落地,用不了“9 年”。2. 城市管理,应让主人说话城管更多的应该是不同人群对市容诉求的被动执行者,决定何种市容的权力,应该更多地交到具体的市民手上。一组广州城管

5、暴力执法,罔顾受惊、 哭泣的小孩的图片再度激起公众的愤怒。毫无疑问,即使卖水果的母亲有行为不当之处,但在执法过程中不回避幼小的未成年人既违法也冷血。现在,广州城管回应,当事城管队员已停职处理,但讨论却值得深入。随着经济发展, 对市容要求的升级,城管和摊贩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由于城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暴力执法经常见诸报端。一边是强大的行政机构,人多势众,一边是弱小的摊贩,势单力薄,于是,悲苦的画面不但激发了大众的恻隐之心,更激发出强烈的愤恨情绪。不过, 感情虽然慷慨激昂,但往往也遮蔽理智。摊贩都是底层群体,他们不但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 同时也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但另一方面, 他们也导致诸多问题

6、:市容脏乱,堵塞道路,食品安全、假冒伪劣,不一而足。这些问题来自于摊贩行为的经济本质,他们所需的是免费获取蕴含在人流量中的购买力,而不承担其经营行为的“负外部性”。所以,如果没有管制,摊贩对人流量的谋取会变成“公地悲剧” :地铁通道中摊贩会多到只给行人留下狭小空间;在马路中的兜售降低车速,都是典型例子。所以, 人们忽略了的是:他们觉得摊贩并未妨碍他们生活、反而能提供便利,这正是管制的结果。 当这种管制不复存在之后,人们就会觉得生活受到严重干扰,小区楼里神出鬼没着收废品的,门外随处可见的菜叶和果皮,喧哗的叫卖喇叭。这又会让他们大声疾呼:这个社会怎么了,政府监管哪去了?从更深层次的宏观角度来讲,城

7、管与小贩的冲突根源首先在于:城市秩序、城容是谁的?实际上, 城管只是城市秩序的维护者,而他们工作目标却是城市管理者制定的,这正如有不少城市为了追求所谓国际化大都市,试图禁止在阳台上晾晒衣服等。那么,问题就回到,归根到底,城市是谁的城市?城市的主人想要什么样的城市秩序?以现在城市之大, 功能区之多, 难以整体性回答这个问题。核心商业区不欢迎卖西瓜的,但居民区却非常喜欢;高档别墅区不喜欢修鞋的,但老人居多的小区却希望有个鞋匠长期驻留。所以, 在更大程度上, 城管更多的应该是不同人群对市容诉求的被动执行者,决定何种市容的权力,应该更多地交到具体的市民手上。在社会自治的长期发展中,欧美居民形成了对城市

8、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有效表达和实行政治选择的权力。 在这个框架下,居民、摊贩可以在一个框架内主张各自的权益。虽然对于目前的中国并不现实。但近年来城市的小区化、社区化却为这个框架提供了一定的可能。居民小区, 小区中的道路, 甚至写字楼的附属区域,其秩序的决定权可交给其相应的产权人或租用人。 有了更具体化的产权所有人形象,出于“这个地方属于别人,是私地而非公地”的观念,商贩更倾向于服从,比如商贩很容易接受门卫不准进入小区的要求。即使对于公共属性强的闹市区、公共商务区、主干道的执法,当背后有了具体市民的诉求,摊贩的道德优势就会减弱。反观现在,则是“市容不损我分毫”与被图片激起的情感之间的较量,孰胜孰败,

9、一目了然。实际上, 如果没有市民的具体投诉,则表明市民对此并无反感。主人不反感, 愿意宽容,那就无伤大雅, 公权无需越俎代庖去认定市容应该如何,进而强制执法,毕竟,市容是市民的。当然,“市容是市民的”,短短六个字, 却有着非常沉重的政治涵义,从这个意义上看,为什么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城管”会恶名远飘海外,就不难解释了。3. 治污先治官,须完善考核和问责3 月 15 日,环保部吴晓青副部长就“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答记者问时,对“市长下河游泳验水”作出回应。他说,现在部分地方水质确实不能游泳。有的是因为治水复杂性,有的是当地官员治污意识不够。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环保部将加强检查整治,对严重

10、污染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治污先治官,这样的表态可谓铿锵有力。确实,建设生态文明,让青山、绿水、蓝天不再成为奢侈品,提高官员的环保执行力,唤醒他们的责任感,堪为关键。近年来,中国的环境治理之所以步履蹒跚,艰难前行,令公众不满,也正是因为官员环保责任的长期缺位。那么,治污先治官,怎么治?首先, 这要构建官员环保考核体制。近年来, 不少地方开始将生态环保责任,列入官员政绩考核, 而环保法修订后,也有望将环保指标纳入官员考核体系。不过,这样的考核怎么考,大有讲究。有的地方对官员实行环保考核,但环保考核分值的比重,却非常低。很明显,这样的考核,难以给官员以强大压力。因此,环保考核分值的比重,需要大

11、幅度提高,甚至可以考虑实行一票否决,毕竟,经济发展再好,基本的生存环境若每况愈下,这样的发展有何意义,怎么能得到公众认可?而且, 环保考核,不能只是地方政府说了算,应该引入民意的反馈机制,让公众为地方官员的环境治理成绩打分。同时, 应鼓励民间环保组织作为监督的第三方,对各个地方的环保治理进行专业的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其二, 当完善对官员的环保问责机制。近年来,国内各种污染事故不断,但因此对地方官员问责的力度仍然不够,除非是一些社会影响重大的环境公共事件,如紫金矿业污染事件、龙江镉污染事件、白洋淀死鱼事件,而且即便这些有问责的个案,对官员的处罚力度仍然偏弱。所以, 完善官员环保问责,追责的门槛

12、要降低,不能只限于重大污染事故,不能等到污染事故发生后才启动,应将所有污染问题,以及环境管理中的失职渎职,纳入追责范围,实现环保问责的“日常化”。同时,问责不能只打苍蝇,不打老虎,对于有责任的地方领导官员甚至一把手,同样应严惩不贷。如此,环保问责,才能树立起威慑力。另外,还应看到的是,治污先治官,不仅要针对地方政府,同样适用于国家相关部门。以环保部门为例,其许多职能,如项目审批、环保政策制定、环保标准修订、环境污染信息公开等,对于推动环境治理都至关重要。治污先治官,不能光治“下面”,所有承担环境保护之责的官员,都当被纳入考核和问责的范围。4. “新三好”,不与利益挂钩才真的好武汉市在部分中小学

13、启动实施了新的学生思想品德考核标准试点工作,以好公民、 好学生、好子女的“新三好”取代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的“旧三好”。如今,“新三好”被许多地方学习推广。(3 月 16 日长江日报)随着时代的发展,“旧三好”有着局限性,而“新三好”符合时代的要求,也跟上时代的节拍。学生该是一个好学生,更应是一个好公民,一个好子女。不过,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评选“三好生”的目的是什么?显然是为了表扬学生,激励学生, 树立榜样, 如果评选出来的 “新三好” 没有与升学等利益挂钩,那才能达到初衷。否则,极有可能会走偏了。评定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公民?凭什么?很多时候,可能是由社区说了算。据报道, 一些学校要求学生

14、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而且要求社区盖章,可事实上, 许多学生并没有参加社会实践,却能够盖章,如此弄虚作假,自然歪曲了社会实践的本义。评“新三好” 需要有两个问题必须厘清,第一, 是否与利益挂钩;第二, 如何辨别真假。如果是没有与利益挂钩,而引入外部监督,通过公平公正的方式评选出来,这样的 “新三好”才是有进步的。如果这两点做不到,即便是教育理念变得先进了,而实际上也名实不符。5. 忠于宪法和法律,趟过改革深水区纵观今年的全国,无论是代表委员,还是普通民众, 都高度关注宪法与法律的权威能否体现,此前舆论甚至寻绎出新任领导人的“法律背景”,以为探寻他们未来施政路径的某种可能。这样的“努力”显然并非

15、虚言。昨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大闭幕讲话中表示,“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强调,“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 “要把法律放在神圣的位置,无论任何人、 办任何事, 都不能超越法律的权限。”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则表示,任何组织、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新一届领导人的讲话里,宪法和法律屡屡被提及,这是一种依法履职、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宣示

16、与承诺。一方面,从现代政治的发展趋势看,法治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共识。中国也不例外。多年以来, 随着国内市场化改革的迅速推进,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主体,都面临着界定权责范围,确立规则意识的严峻问题。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主导力量,尤其需要进一步厘清边界、约束权力, 不使政令凌驾于法律之上。既不能滥用有形之手,随意干预微观经济;更不能朝令夕改,政随人改,缺乏连续性、 稳定性。 惟有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恪守权力边界,方才有可能维护一个稳定的发展机遇期,继往开来,不至于“半途而废”。另一方面, 从经济、 社会的现实情形看,也迫切需要回归到宪法和法律的原点,以期在新一轮的改革中有所突破。目前一些政策之所以屡遭民众诟病,根源就在于改革进入了深水区,难以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话说就是,“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若想破除既有的利益格局,只能是从宪法和法律出发,约束公权, 保障民权, 步步为营,扎实推进。不要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大刀阔斧,一蹴而就;而是依法构筑最基础的制度环境, 扩大民众参与, 形成社会共识, 在此基础上, 调整既有的利益关系,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