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标心得体会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337131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课标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标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标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标心得体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品德与社会课标心得体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课标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课标心得体会(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学习感受新课标学习感受教学管理班三小教研区教学管理班三小教研区 刘艳艳刘艳艳第二次参加提高班,我有幸学到了品德与社会新课标内容。尽管自己上学 期就任教品社科,但是没有走进她,只是如同朋友一样,打个招呼就过去了。 今天听完讲座,回家后仔细研读了一番,感受颇多。首先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杂科,它的内容涉及面极为广泛, 反映的不仅有复杂多样的客观世界,也蕴含着丰富的主观世界。她是在小学中 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 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 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

2、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 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 境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 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 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 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从这一课程的最基本的性质,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出比起以前的思品课,现在 的品德与社会最大的改革是把学生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培养 目标切切实实地放在儿童的生活中

3、去培养。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主” 的发展性战略计划;真正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引导学生 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当我们翻开品德与社会这本教科书时,我 们会发现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是伴随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开设 的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它通过游戏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 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其次通过学习,我还被新教材那先进的教学理念深深吸引,觉得这本教材 真正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儿 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课程将

4、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生活的所有 空间。体现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特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比如 把新生入学会遇到的一切融合在一起,有机地把新生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和家 庭、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关心他人和热爱祖国等诸多方面用插图、游戏等形 式体现在教材里。足以体现新课程改革在改编教材时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 精髓,重视学生的生活,力求让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改变过去 传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生硬强化培养。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新教材更注 重人性的发展,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教学源泉。通过学习,最重要的使我的教学观念改变了,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 教学观念;我们要改变过

5、去以书本为主,教师讲为主,新课程要重视学生的生 活感受,生活体验;拓展课堂,延伸课堂,把课堂与家庭、社会及儿童生活世 界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动手动脑动口达到发展与培养他们真正的道德行为, 不再仅仅依靠“听”来发展与培养。通过本次学习让我更懂得珍惜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的 教育活动中引发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 知;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突出活动,让学生自主地、能 动创造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通过提高班的讲座学习,我再一次怦然心动了,我想将来我一定会努力的 把这份心动付诸行动,在实践中思考

6、,在反思中成长,一步一个脚印,“路漫 漫兮何其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我们的品德之路一路灿烂,一路辉煌!品德与社会学科品德与社会学科新课程标准课标新课程标准课标学习心得体会学习心得体会作者:学科专家 发布时间:2010-10-15 作者:郁艳琼说真的,新课程实施已经多年,但我并没有认真地去学习过课程标准。近来因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为求培训能有个好成绩,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因此,我认真地学习了品德与社会学科新课标,再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

7、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新的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设计以心理、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为横坐标,以成长中的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为纵坐标,作为内容整合的逻辑。 2教师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在新课程目标下,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

8、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因此,为了适应教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总而言之,教师一定要通过学习后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构建课程目标。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

9、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思品综合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

10、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

11、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

12、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课标“知识能力情感”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在使用

13、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个结论是否记住,记得是否准确?不是仅仅关心学生对某项技能是否形成,并且运用起来是否得心应手? 四、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新的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五、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

14、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新教材仅提供一些简单的素材,因此,还要我们教师细心揣摩发现与思品教学背景相

15、关的素材,挖掘思品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体会韩家楼联校 李艳莉2012 年 6 月新课改的春风吹拂教育界好多年,我心中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的提升中,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一个更清楚更系统的认识。“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教师的支持,任何教育

16、改革都无法进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力图。确切地说,这是一场关于如何重新认识教育中的“人”的思想变革。无论是三维目标,还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都在释放一个强烈的思想信号人,完整的人的发展,才是教育所有元素中最最重要的目的。以人为本,就是要颠覆过去教育中以他者(知识、权威、成绩等)来压迫人的精神需求的观念,就是要还原教育养育人的精神生命的责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力求达成的目标。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同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