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 第四章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334021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心理学 第四章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传播心理学 第四章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传播心理学 第四章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传播心理学 第四章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传播心理学 第四章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心理学 第四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心理学 第四章(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播心理学课程(第四章)教案传播心理学课程(第四章)教案一、课题:一、课题:受传者心理活动规律二、教学要求:二、教学要求:本章主要是是探索受传者接受和理解信息的心理活动与规律,比如受传者接受和理解信息中的选择心理、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分析受传者的意志品质对于他接收和理解信息的影响。受传者不同个性倾向性以及各不相同的能力、气质、性格是如何影响他们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的。三、教学要点:三、教学要点:1. 受传者心理的特点2.意志及意志行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过程3个性倾向性与受传行为四、重点:四、重点:1.受传者的选择心理2.受传者的意志品质对于他接收和理解信息的影响难点:难点:个性心理特征与受传行为

2、五、教学方法和手段:五、教学方法和手段:分三节来讲解本章内容,从受传者的信息接收到个性特征对信息接受的影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六、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六、主要参考书目和资料:1. 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出版。2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新华出版社 1984 年出版。3刘京林、周光荣主编新闻心理学论文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6 年出版。4美国教育传播与术协会5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传播研究网课时:课时:6 6 学时学时七、课堂教学:七、课堂教学:(一)复习提问(一)复习提问受传者的主要心理特点有哪些?(二)讲授新课(二

3、)讲授新课1你是否知道人们接触传播媒介是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和目的?2你知道当代我国受传者有什么样的受传心理吗?第一节第一节 受传者的信息接收与理解受传者的信息接收与理解一一 .受传者心理的特点受传者心理的特点 受传者心理是指影响受传者对媒介信息的接触、理解以及评价等的各种心 理因素的总和。现阶段我国的受传者心理大致有以下特点: 1.突出自我的个性化心理突出自我的个性化心理 受传者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个性,更加注重自我需要和精神生 活的实现与满足;在对媒介信息进行接触、理解和评判时,更多地依据自我的 标准,以自我的价值观或者符合自己利益的认识态度为准则来评判是非善恶; 希望主动地参与到传

4、播过程中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和主张,展示自 己的思想情感和喜怒哀乐,把传播活动当成是进行自我表现的舞台。 2.追求现实感和时代感的务实心理追求现实感和时代感的务实心理 他们更关心具有时代感的内容,更关心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更关心同 自己具有利害关系的内容。总之,凡是在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上同受传者接近 的信息内容,都容易引起受传者情绪情感上的共鸣,引发更多的关注。 3.希冀获得好处的获益心理希冀获得好处的获益心理 受传者主动地参与传播过程,自觉地维持传播关系,是抱有一定的功利性 目的的。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获取能帮助自己进行经济或其他决策的信息、 建立或维持对自己有利的人际关系、给人留

5、下具有“君子之风“的良好形象、赢 得别人的尊重、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损害等,都可能是促使受传者主动参 与传播过程的功利之心。 4.追新猎奇的新奇心理追新猎奇的新奇心理 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人皆有之,好奇心的存在使人们不仅对新异的事物产生 注意(朝向) ,还促使人们进一步地去进行探究,打破沙锅问到底。任何内容题 材新颖、表现手法不落俗套的传播都能够满足受传者新奇心理的需要,受到受 传者的喜爱。有了受传者的喜爱,实现传播目的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基本就不 存在了。 5.反对弄虚作假的求真心理反对弄虚作假的求真心理 被人欺骗、受人愚弄,相信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的事情。每个人都有了解事 实真相的愿望和权利。作为

6、传播者要认真对待受传者的求真心理,所传播的信 息要确有其事,切忌为了个人的目的或者暂时的利益而去编造甚至捏造虚假的 信息,不要把想象或希望同事实相混淆,把想象或者希望当作事实来传播。二受传者的选择性心理二受传者的选择性心理 1960 年,美国学者克拉伯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 纳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是那个方面。包括受众的三道防线, 抵御任何可能引起认知失调的信息。 (一)(一).选择性注意(接触)选择性注意(接触) 1.概念概念人们在接收信息时,总是不由自主地、自动地把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信 息排除在自己的注意范围之外,同时也会主动地回避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悖 的

7、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只注意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一致的,以及自己需要只注意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一致的,以及自己需要 和关心的或者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和关心的或者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2.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因素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因素 (1)受传者原先的态度和立场)受传者原先的态度和立场; 人们出于认知和谐、自我确认的需要,总是更乐于注意那些支持其态度和 立场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有助于其认知的和谐和自我确认;当然,对相反的 信息则会加以排斥和回避。 (2)信息内容同受传者的接近程度如何。)信息内容同受传者的接近程度如何。 即信息内容是否同受传者有关,是否会对受传者产生影响。如有关儿童保 健和教育的信息内容对正

8、有孩子处于儿童期的母亲就比对于未婚妇女或虽然已 婚但没有孩子的妇女更为接近。而信息内容同受传者越是接近就越有可能成为 受传者选择性注意的内容。 (就业信息)(二)选择性理解(二)选择性理解 1.概念概念 选择性理解意味着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同样的讯息作出解释和反应。 通常,人总是依照某些经验来接受和理解传播内容,或根据自己已有的观念来 理解信息,对那些与自己原有观念相反的内容则加以排斥或歪曲,使它符合自 己已有的观念和立场。 2.影响选择性理解的因素影响选择性理解的因素 ()受传者的需要和动机()受传者的需要和动机 有时受传者之所以对信息做出自己的理解,就是在某种动机推动下试图满 足自己的某

9、一种或某几种需要。理解的目的往往是想通过理解得到某些东西。 美国学者麦克莱勒和阿特金森(McClelland 和 Atkinson,1948)的实验表 明了对于一些似乎隐约可见的东西,处于高度饥饿状态的被试把它们理解成同 食物有关的东西的概率很高,而不太饥饿的被试则较少地把它们理解成同食物 有关的东西。可见只有外界刺激与内在需要相一致时,外界刺激才能起作用, 也才能被受传者注意和理解。否则,就可能被回避或歪曲。 ()受传者原有的态度()受传者原有的态度 受传者原有的态度或立场也是导致选择性理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受传者的情绪状态()受传者的情绪状态 卢奔和卢卡斯(Leuba & Luc

10、as,1945)利用催眠术将被试引领进入不同的情形 状态后,给他们看一张一群年轻人在一片沼泽地里挖掘的图片,发现由于个人 所处的心境不同对图片的描述有极大的差异。同一个被试处于愉快心境时对图 片的描述是:“看起来很有意思;唤起了我对夏天的记忆。这就是生活的目的; 在野外锻炼-挖掘泥土、种植、看着它们成长。“当他处于批评性心境时则述为: “相当可怕的地方。对处于这种年龄的孩子来说应该做些更有益的事情,而不是 挖掘这种东西。不干净、肮脏、毫无益处。“在被引领进入焦虑心境时对同一幅 图片的描述为:“他们会弄伤自己。应该有大人在旁看护以防事故。我真想知道 水有多深。“ ()受传者的个性特点()受传者的

11、个性特点 受传者的个性特点也会对人的理解产生影响。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父亲有两 个儿子,一个儿子非常乐观,另一个儿子极端悲观。父亲觉得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都不好,于是,父亲在一间房间里堆满了马粪,让乐观的儿子在里面呆一 天;在另一间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吸引人的玩具,让悲观的儿子在里面呆一 天。到了这一天的晚些时候,父亲进到堆满马粪的房间,看见乐观的儿子正喜 气扬扬、挥汗如雨地刨着马粪,丝毫没有沮丧或悲伤,他告诉父亲在马粪的下 面肯定藏着好东西。父亲又到另一间房间,发现悲观的儿子坐在玩具堆前伤心 地哭着。儿子告诉父亲他担心这些好玩的玩具会打坏。选择性理解的存在,使得在实际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编码和解码两

12、个过程选择性理解的存在,使得在实际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 并不对称,所受的信息常常并不等于所传的信息,二者可能相去甚远甚至相反。并不对称,所受的信息常常并不等于所传的信息,二者可能相去甚远甚至相反。 传播者在组织传播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受传者的选择性理解,控制和引导传播传播者在组织传播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受传者的选择性理解,控制和引导传播 内容,尽量减少和消除受传者对传播内容可能产生的歪曲,提高传播的质量。内容,尽量减少和消除受传者对传播内容可能产生的歪曲,提高传播的质量。 (三)(三) 选择性记忆选择性记忆 1.概念概念指人们根据各自需求,在已经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

13、、 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中。往往是一种无意识行为。 2.如何增强受传者对重要内容的记忆如何增强受传者对重要内容的记忆 (1) 、创造良好的记忆环境。如接受信息的场所与休息、娱乐的场所分开,对 环境加以布置使受传者不受其他信息干扰和刺激。 (2) 、重视受传者的最初和最后印象。 (3) 、组织座谈讨论。 (4) 、进行必要的奖惩(大棒加胡萝卜) 。 二二 受传者的从众心理受传者的从众心理 1.从众行为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指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和态度,采取与大多数 人相一致的行为,俗称“随大流“。受传者在传播活动中也经常表现出从众的行 为,即受传者常常不知不觉地受到一个群

14、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的影响,从 而按照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愿去接受和理解信息。谢里夫有关群体规范的研究表明在一个不确定的情境中,人们依赖于别人的指引, 并且群体的影响可以延伸至群体并不存在的情境。 谢里夫在一间暗房内用一个发光装置发出一束静止不动的光,持续两秒后消失。他告 诉被试:“当房间完全黑下来后,我会要你们准备,然后会出现一束光。在一段很短的时间 后这束光开始移动。你一看到它移动就按你面前的键盘。几秒钟后光就消失了。然后你们 要尽量准确地告诉我光移动了多远的距离。“ 起初被试们一个个单独在暗室里估计静止的 光点“移动“的距离。多次反复后,每个人通常会建立一个个人标准。而不同被试的个人标

15、准有很大的差异。接着让被试们共处一室来进行实验,令他们能互相能听到各自的估计。 结果随着反复尝试,原先不同的估计变得越来越接近。群体逐渐采用了一个它自己的规范, 这一规范通常位于各不同估计值的平均值附近。最后让群体中的成员重新独居一室进行进 一步的尝试。这时,个体通常保留了他在群体中所形成的规范。阿什有关群体压力的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不顾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遵从群体的意见回答问 题,即使群体的意见与他们自己感觉到的信息相矛盾。 阿希向被试出示两张卡片。一张上有一条线段(标准线段) ,另一张上有分别标为 a、b、c 的三条线段。他把被试分为八人一组,而事实上八人中只有一人是真正的被试, 其他七人都是实验

16、者的助手,他们的任务是在给出了两、三次正确答案后开始给出错误的 答案。他们要给出一个共同的错误答案,让被试听到每个人似乎都公认某条线段与标准线 段同长,只有他所判断的那条是错的。在这样的情境中个人会怎么办?对 123 名被试实验的结果表明有 76%屈从了群体的压力。即使在线段长度的差别非常显著(达到 7 英寸之多) ,以致没有人再那么容易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些人屈从于群体压力。个人之所以遵从群体,最重要的原因也许是他不愿意被称为越轨者和“不合 群的人“,或者是因为不愿意惹人注目或丢面子,于是便与群体规范保持一致, 归根结底乃是由于群体规范的一致性要求所致。群体规范即群体内统一的,对 其成员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它规定着群体成员的行为可以接受或不能容忍的 范围。群体成员一旦违背或偏离群体规范,就会被视为越轨者而受到群体的孤 立和惩罚,这将对主体造成强大的,甚至难以忍受的心理压力,因此它对个人 行为具有很强的作用。 4.引发从众行为的因素引发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因素)群体因素 群体的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