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八章 道德范畴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332474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八章 道德范畴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八章 道德范畴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八章 道德范畴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八章 道德范畴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八章 道德范畴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八章 道德范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伦理学教案:第八章 道德范畴(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八章 道德范畴第一节义务一、义务范畴的涵义 (一)一般意义上的界定 P215 (二)伦理学意义上 P216 二、义务范畴的社会基础 (一)义务范畴根源于现实的社会关系 P216 (二)道德义务内容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P217 1、剥削阶级用普遍的、先验的形式来掩盖他们的阶级目的,体现了对义务的欺骗性和 虚伪性。 2、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道德义务的本质区别 P217 (三)只有从社会意义上才能了解对自身的义务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来理解对自身的义务,最终解决了社会 义务和自身义务的冲突问题。 三、道德义务的特点 (一)道德义务不同谋求个人权利相对应。 1、义务一般与权利相对应

2、。P218 2、道德义务的特殊性。 (二)道德义务是一种自觉自愿履行的义务。2第二节良心与名誉名誉是外在呼声,是人们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行 为的道德评价;反之,良心是内在心声,是每个人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自己的 行为的道德评价。良心的主要问题是它的来源:一个人怎样才能有良心。名誉的主要问题 是它的价值:一个人应该追求怎样的名誉? 一、良心与名誉的概念 (一)良心 良心是个十分复杂难解的概念。在汉语中, “良”涵义为“善” 、 “好”:“良,善也。 ” “心”涵义为“心理” 、 “思想” 、 “意识”:“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故把思想的器官和 思想情况、感情

3、等都说做心。 ”因此, “良”与“心”合为一个词,也就是关于好、善的心 理、思想、意识,亦即道德价值意识。在西方语言中,良心是 conscience(英语) 、 conscience morale(法语)、Gewissen(德语)、conscientia(拉丁语)。它们的前缀 con- 、Ge-都是“共同” 、 “一起”的意思;而后半部分的词“-science、-wissen、-scientia”都是 “知” 、 “知识”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共识” 、 “共同知晓”之意;进而引申为一种特殊的 共识:道德评价、道德价值意识。费尔巴哈说:“良心是从知识导源而来的,或者说与知 识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不

4、意味着一般的知识,而意味特种的特殊部类的知识,即那种与我 们的道德行为,与我们的善或恶的心情和行为有关的知识。 ” 可见,从词源上看,不论中西,良心都道德价值意识、道德评价的意思。那么,能否 说这就是良心概念的定义?很多人都把良心的这种词源含义当作良心概念的定义,因而也 就把良心与个人道德价值意识完全等同起来。究其实,良心固然都是个人道德价值意识; 个人道德价值意识却不都是良心。例如,一个人知道偷盗是恶,并且谴责、痛恨某人偷盗。 这是一种个人道德评价、道德价值意识。但是,我们却不能说这是他的良心发现,说他有 良心;只有当他知道他自己的偷盗是恶并且谴责自己、痛恨自己时,我们才能说这是他的 良心发

5、现,说他有良心。所以佩斯塔那把良心定义为“依据自己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对于自 己的行为的道德性质的自我意识” ;并进而解释说:“良心的命令仅仅针对一个人自己的行 为:良心不涉及对其他人行为的道德评价。 ”因此,良心是一种特殊的具体的道德评价,它 的种差、它区别于其他道德评价的根本特征乃是自我评价、自我意识。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良心是每个人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是自我道德评价,是自己 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道德价值的意识,是自己对自己行为的道 德价值的认识、认知、判断、态度、感情、体验、意向、意志、动机等一切心理反应活动: 这种心理活动如果是对自己行为所具有的正道德价值的肯定性评

6、价,便是叫做良心满足; 如果是对自己行为所具有的负道德价值的否定性评价,便叫做良心谴责。如下面两个例子:例 1:我好说实话。每思及此,总觉得自己这样做是正确的,并且不免为自己是个诚 实坦荡,堂堂正正的人而自豪不已。于是,即使说实话于己有害,我也总是决定说实话。 例 2:我好说假话取悦于人。半夜醒来,扪心自问,觉得自己这样做是很不对的,并 且为自己是个奉迎献媚的小人而惭愧不已。于是,我决心不再说假话,而要做一个堂堂正 正的人。 例 1 是肯定性的自我道德评价,是一种良心满足;例 2 是否定性的自我道德评价,是 一种良心谴责。但二者毕竟都是自我道德评价,因而便都是所谓的良心:认为自己说实话 正确而

7、说假话错误,是良心的认知成分,是良心的认知评价;因自己说实话而自豪、说假 话而惭愧,是良心的感情成分,是良心的感情评价;决心说实话而不说假话,是良心的意 志成分,是良心的意志评价。3良心虽然是知、情、意三种因素的统一体,但是,它的基本因素却是感情。因为感情 是对需要的体验,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所以,良心的感情因素乃良心的动力因素,它一方 面产生良心的认知因素:推动自己去判断自己行为的道德价值;另一方面则产生良心的意 志因素:推动自己做出改过迁善的抉择。 (二)名誉 如果良心是每个人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那么,我们又当怎样称谓人们相互的、外部 的道德评价?有人名之为舆论。这是不确切的。因为舆论的外延

8、显然极为广泛:既有评价, 也有描述;既有价值判断,又有事实判断;既有道德评价,也有非道德评价(如审美评价) 等等。因此,人们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评价固然都是舆论,舆论却不都是人们相互的、外 部的道德评价。所以,用舆论来称谓人们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评价是宽泛不当的。 细细想来,人们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评价非他,乃是所谓的“名誉” (“名” 、 “名声” 、 “声誉” ):名誉是人们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道 德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价值的意识,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 己的行为的道德价值的认识、认知、判断、态度、感情、体验、意向、意志、动机等一切 心理

9、反应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如果是自己对他人或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所具有的正道德价值 的肯定性评价,便是所谓荣誉;如果是自己对他人或他人对自己的行为所具有的负道德价 值的否定性评价,则是所谓的舆论谴责。我们再有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 1:我对穷人和弱者有一种深切的同情,常常救济、帮助他们。别人都说我做得对, 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多有与我结交之意。 例 2:我妒嫉张三,造谣以中伤。同行们都说我心术不正,人人义愤填膺,个个有让 我公开道歉之意。 例 1 是他人对我的行为的肯定性的道德评价,所以叫做荣誉。例 2 是他人对我的行为 的否定性的道德评价,因而叫做舆论谴责。二者合起来,显然构成了名誉的全部外延:认 为我

10、的同情是对的而妒嫉是错的,是名誉的认知成分,是名誉的认知评价;对我的深切的 同情心的钦佩之情和对我的造谣中伤的义愤填膺,是名誉的感情成分,是名誉的情感评价; 与我结交之意和让我公开道歉之意,是名誉的意志成分,是名誉的意志评价。 可见,名誉与良心,一方面是对立的,是划分具体道德评价的两种相反类型:名誉是 外在呼声,是人们相互的、外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他人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评 价;反之,良心是内在心声,是每个人自身内部的道德评价,是自己对自己的行为的道德 评价。另一方面,良心与名誉又是同一的,每一方都潜在着对方,每一方潜在地就是对方: 当自己像自己评价他人那样或者像他人评价自己那样来评价自

11、己时,名誉便变成 了良心:良心是名誉的内化;当自己像评价自己那样来评价他人时,良心便变成了名誉: 名誉是良心的外化。 二、良心与名誉的作用 (一) 良心的作用 良心既然直接起源于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目的只是为了做一个好人、有道德的人; 那么,良心便具有使人遵守道德规范的价值或作用。因为一个人只有遵守道德规范,才能 实现良心的目的:满足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反之,如果他不遵 守道德,便不能实现良心的目的,便不能满足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便不能成为一个有 道德的人。 这样,一个人的行为如果符合道德,具有正道德价值,那么,他便会因做一个好人的 需要和目的得到实现而体验到自豪的快

12、乐,沉浸于良心满足的喜悦。反之,他的行为如果 违背道德,具有负道德价值,那么,他做一个好人的愿望和目的便失败了,他便会体验到 内疚感和罪恶感,便会遭受良心谴责和痛苦折磨。快乐与痛苦,不仅是需要和目的是否得4到实现的心理体验,而且是引发一切的原动力。因此,良心便一方面通过产生自豪感和良 心满足的快乐,推动行为者遵守道德,以便再度享受这种快乐;另一方面,则通过产生内 疚感、罪恶感和良心谴责的痛苦,阻止行为者违背道德,以便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出来。 良心使人遵守道德,并且人人皆有良心;那么,为什么人们还会不遵守道德呢?这是 因为,每个人的行为都产生和决定于他的需要、欲望、目的;而任何人都不止有做一个好

13、人、一个有良心的人这样一种需要、欲望、目的。富切斯说得好:“现在我们比过去更明 白,良心并不是支配生活的惟一权威。决定我们生活中的行为、制约人类自由的权威是很 多的。 ”谁都知道,这些欲望和需要往往不能两全:若顺从良心的欲望,做一个好人,便不 能顺从、满足其他的需要和欲望,于是发生诸欲望和需要之间的冲突。斗争的结果,无疑 是顺从、满足比较强大的、起决定作用的需要和欲望。这样,当一个人的良心与其他欲望 发 冲突时,如果他的良心的愿望和目的比较强大,他便会顺从良心的指令,遵守道德;而 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良心满足的快乐,又会推动他继续遵守道德。反之,如果他的其他欲 望比较强大,他便会违背良心的指令,

14、不遵守道德。但是,事后他会感受到因不遵守道德 所产生的内疚感、罪恶感、良心谴责的痛苦折磨,从而他或多或少要下一个决心,以后不 再违背道德。 可见,良心具有使人遵守道德的巨大作用:事前,它通过做一个好人的需要和目的而 推动每个人遵守道德;事后则通过良心满足的快乐和良心谴责的痛苦而使人继续遵守道德 或改过迁善、归依道德。 一个人的良心具有使他遵守道德的作用,因而便极其有利于社会和他人。那么,它是 否也极其有利于自己呢?是的。因为良心既然能够使自己遵守道德,也就使自己具有美德: 美德无疑是经常遵守道德的结果。所以,良心对自己的作用,与美德对自己的作用是一样 的:良心就其直接作用来说,无疑是对自己的某

15、些欲望和自由的压抑、侵犯,因而是一种 害和恶;但就其间接的、最终的作用来说,却能够防止更大的害或恶(社会和他人的唾弃、 惩罚)和求得更大的利或善(社会和他人的赞许、赏誉) ,因而是净余额为利害,是净余额 为善的恶,是必要的害和恶。所以,根本地、长远地看,良心与美德一样,对自己是极其 有利的,是自己在社会安身立命之本,是自己的最根本、最重大的利益。 我们可以得出一条良心强弱与遵守道德以及利害人己的关系的正比例定律:一个人的 良心越强,他遵守道德所带来的自豪感和良心满足的快乐便越强大,他违背道德所产生的 内疚感、罪恶感和良心谴责的痛苦便越深重,他便越能够克服违背道德的欲望而遵守道德, 他的品德便越

16、高尚,他便越有利于社会和他人,他自己长远地看从中所得到的利 益也就越多;反之,他的良心越弱,他遵守道德所带来的自豪感和良心满足的快乐便越弱 小,他违背道德所产生的内疚感、罪恶感和良心谴责的痛苦便越浅薄,他便越容易顺从不 道德的欲望而违背道德,他的品德便越卑鄙,他便越可能有害于社会和他人,他自己 长远地看从中所遭受的损害也就越多。 (二) 名誉的作用 每个人,不但因为具有希望他人做一个好人的道德需要而给他人以名誉;而且因为名 誉攸关自己最为根本的利害而无不具有极为深重的名誉心。所以,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 德规范、具有正道德价值,那么,他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好名誉、得到荣誉,他的 极为深重的名誉心便会得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快乐;反之,如果他的行为违背道德规范、 具有负道德价值,那么,他便会从社会和他人那里得到坏名誉、受到舆论谴责,他的极为 深重的名誉心便得不到满足而体验到巨大的痛苦。这样,荣誉和舆论谴责名誉的正反 面便通过给予行为者以巨大的快乐和痛苦,而极有成效地推动他遵守道德、阻止他违 背道德。 “众人所指,无病而死”与“众品铄金”两句格言,说出了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