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复习资料

上传人:n**** 文档编号:35331365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57.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考研政治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7考研政治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7考研政治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7考研政治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7考研政治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考研政治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考研政治复习资料(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2 分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原理(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5)辩证的否定观;(6)否定之否定规律;(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论述中日关系及和谐社会) (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和形式) (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反对均衡论)(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

2、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12 点属“辨证唯物主义”范畴,1320 点属“历史唯物主义”范畴。(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 (17)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9)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原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2.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阶段优点缺点(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直观猜测,缺乏科学论证(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世界是物质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是世界观方法论所有的唯物主义是“一元论”哲学, “决定论”哲学和“可知论”哲学。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形式共性个性代表观点主观唯心精神是世界的本原主观精神存在就是被感知、我思故我在客观唯心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客观精神神、宇宙精神、上帝、绝对理念唯心主义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是

4、一个,都把精神当作是世界的本原,把物质当作是第二性的,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4.运动和静止运动和静止区别联系转化反对的错误观点运动绝对的动中有静一定参照系相对主义诡辩论静止相对的静中有动一定参照系绝对主义不变论“静也,动之静也” ,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把运动和静止割裂开来,片面夸大运动、否认静止,必然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相对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代表观点是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把生和死,可和不可的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抹煞了事物的相对稳定性和之间的区别。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是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但如果认为“人甚至一次

5、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就陷入了不可捉摸的相对主义诡辩论的泥潭。反过来片面夸大静止、否认运动,则会导致绝对主义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不动论)否认运动,把相对静止看作绝对不动,代表观点是“飞矢不动” , “天不变,道亦不变” 。5.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意识本身不是物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能动性是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能动性的特征是: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对同一对象的意识存在个体的差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事物反映的近似性、虚幻性和创造性。但是,意识的内容和造成意识主观性的原因却是客观的。意识的能动性

6、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三思而行;工程师设计图纸) 二 意识活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胸有成竹) 三 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四 意识对生理功能的调节和调控。 五 意识活动具有自身发展的前进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毕竟是第二位的,要使意识的能动性变成显示必须有一定的途径和条件:(1)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3)实现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情况明、决心大、方法对)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

7、活动获得成功;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分析题)(分析题)物质决定意识,这是意识问题上的唯物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就是意识问题上的辩证法。 (现实工作中,既要(现实工作中,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在意识的能动性问题上,要反对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否认了意识的能动性,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无所作为)(无所作为) 。唯心主义则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否认物质的决定性,主张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为所欲为)(为所欲为)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

8、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工作中,要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大胆创新精神,保持旺盛的工作干劲,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责任感,又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相信个依靠科学,只有这样,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取得胜利。反对两中片面性,一种是宿命论宿命论。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借口,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等” 、 “靠” 、“要” ,不去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种是唯意志论唯意志论。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置客观规律于不顾,单凭个人热情和勇气盲目蛮干,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7.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唯物辩

9、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1234唯物辩证法联系全面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形而上学孤立片面静止否认矛盾,确信外力推动8.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过程是主体通过工具、手段作用于客体,实现主体目的的过程,概括来说,是目的手段结果的过程。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是主体与客添相互作用的基础和中介,实现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体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自我的改变的一致性。其主要环节是:(1) 实践决策。正确的决策是“合目的”和“合规律”的统一。 (2)实践目标的制定。实践目标是实践目的的体现。目的是实践结果预想和超前反映 (

10、3)实践的组织和管理。 (4)实践结果极其检验。实施过程在客体身上实现了对象化,就产生实践的结果,要对实践结果作出评价和检验。9.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可靠,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升华成理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唯理论和经验论全部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他们各持一个片面,在思维方法上属于形而上学。唯理论有唯物主义唯理论和唯心主义唯理论之分;经验主义也有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之分。感性认识(低级阶段)理性认识(高级阶段)1.认识的形式感觉直觉表象概念判断

11、推理2.认识的内容对事物现象、片面、外部联系的反映对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反映3.认识的特点形象性、直接性抽象性、间接性10.联系与系统联系与系统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相对稳定的有机整体。即“有组织的和被组织化的全体” 。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但又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的本质特征是整体性、动态有序性、最优性。其中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根本特征。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根本特征。(1)整体性原则,即系统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的机械之和。(2)动态的有序性原则。系统的联系是有序的,这种联系存在于发展变化之中。(3)最优

12、性原则。即系统在一定条件下大道总体目标实现的最佳状态。系统由要素构成,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是整体(全局)与部分(局部)的关系,同样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对立表现为整体是整个事物及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而部分是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要素和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它们的联系表现为:(1)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没有部分,不会有整体;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但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2)整体对部分起支配、统帅、决定的作用,而部分处于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3)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其功能大于各个部分机械相加之和,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4)部分影响整体,对整体具有反作用,在特殊情况下,当

13、某一部分成为整体的主要环节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5)整体和部分相互转化,整体和部分是相对否认。高一层次系统的部分,可以是低一层次系统的整体。则成为高层次系统的部分。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必须在分析问题时要着眼于整体,要求局部服从整体,反对片面强调局部,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的分散主义和个人主义。11.认识论的不同主张认识论的不同主张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主体主体人(实践的、社会的)人(实践的、社会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精神精神客体客体主体认识的对象主体认识的对象整个自然界整个自然界精神的外化精神的外化12.科技发展与科技发展与

14、“全球问题全球问题”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是,始终以客观事实和规律为依据,以实践为准绳,始终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灵魂,它是一项特殊的社会事业,具有特有的社会建制。“全球问题”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广泛运用而失去控制造成的。因此,让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而不是造祸。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合理使用,取决于人类在追求利益的时候,要尊重自然规律,要把人的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物质文明的建设解决不了社会领域内带有根本性质的问题,自然科学本身并不对使用它的成果的人的智慧和能力负责,它的发展及对社会的作用并不预先考虑社会后果。在人类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之前却已经掌握了对自然的控制权,这使得人类面临空

15、前的凶险。人类的大敌不是术而是非理性,不是科学而是战争,不是资源稀缺,是贪得无厌。13.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1.对立:(概念不同)A.相对真理之中有绝对真理的颗粒2.联系: 渗透B.无数相对真理总和构成为绝对真理3.转化: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4.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由思维能力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决定的5.方法论: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14.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区别决定力量历史发展动力有无规律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有人民群众唯心史观社会意识主客观精神无少数英豪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16、(1)宿命论主张历史发展由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决定,而少数英雄人物则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体现者、 (2)唯意志论主张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决定历史发展的进程。15.短缺与过剩的辩证法短缺与过剩的辩证法(分析题)(分析题)前些年,我国电力一度出现过短暂过剩,一些地方为了卖电做起了广告,号召市民多用电,甚至鼓励上马高耗能产业。和西方核电不同,我国电力作为最重要的二次能源,80多是人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而能源更是紧张,为了卖电,怎么能号召甚至鼓励大家多用电呢?果不其然,没几年光景,新的情况出现了,各地先后由卖电难到电力供应紧张再到出现电荒。当然,并不是说今天的电荒完全祸起于当初的鼓励多用电政策。之所以重提旧事,就是希望通过此事引起有关方面忠实一个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特别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决策更要有长远眼光。比如目前,由于电力紧张,各地又掀起建设电站新高潮,上千亿金往电站上投。如果我们总是这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过不了几年,恐怕又会回吆喝着买电的局面。此种发展思路不改,不仅摆脱不了恶性循环的怪圈,而且会把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