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5316111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X 页数:112 大小:1.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位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_第1页
第1页 / 共112页
单位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_第2页
第2页 / 共112页
单位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_第3页
第3页 / 共112页
单位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_第4页
第4页 / 共112页
单位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_第5页
第5页 / 共1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位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位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1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位: 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 单位简介:苏州大学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坐落于风景秀美、景色宜人的苏州大学天赐庄校区。学部现有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学院、高技术产业研究院、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信息光学工程研究所和化学电源研究所等学院和学术机构,苏州大学软凝聚态物理及交叉研究中心挂靠学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前身为东吴大学物理系,创建于 1914 年,是苏州大学历史最为悠久的院系之一。学部现有教职工 271 名,其中院士 1 名,中组部入选者 1 名, 1 名,杰青 1 名,优青 1 名,青年千人 4 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1 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 名, 江苏省双创人

2、才 4 名,江苏省特聘教授 4 名。全体教职工中具有高级职称的 147名,具有博士学位的 150 名。现有在校研究生 400 多名,本科生 1000 多名。经历百年风雨沧桑,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已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物理、光电、能源等学科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学部现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 1 个:光学工程;省一级重点学科 1 个:光学工程;江苏省优势学科 2 个:微纳光学、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2 个:物理学、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光学工程;6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凝聚态物理、等离子物理、光学、软凝聚态物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8个硕士点:物理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光学工程

3、、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光学工程(工程硕士) 、学科教学(物理) 、课程与教学论、新能源科学与工程;9 个本科专业和方向:物理学、物理学(光伏科学与技术方向) 、物理学(师范)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特色专业及十二五重点专业:物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心 。学部还承担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物理教师杂志,轻工业联合会主管,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与轻工业化学电源研究所联

4、合主办电池工业的编辑出版工作。苏州大学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科研基础厚实。根据 ESI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ESI)分析,苏州大学的物理学学科已跻身全球前 1。学部先后承担了国家“973”和“863”项目、国家重点科技专项、总装备部、教育部、国家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一大批科研项目,其中 2013 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2 项, “863 计划”项目课题 4 项, “973 计划”项目课题 3 项,到账经费 5000 多万元。近三年来,学部教师分别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Nature Materials、Natu

5、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 等国际 SCI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600 余篇。其中2013 年发表 SCI 论文一区 47 篇,二区 55 篇,授权发明专利 27 项。学部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 1 个: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6 个: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锂离子电池材料重点实验室、工业(化学电源)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 2 个: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码激

6、光成像与显示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及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 5 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轻工行业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化学电源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化学电源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平台、江苏省动力电池及材料创新服务平台;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 2 个: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解放军总装备部南方军用电池试验检测中心;国家级标准委员会 2 个:全国原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电池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学部历来重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历届学生在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江苏省高校物理与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等竞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各专业就业面广,就业

7、情况好,毕业生实际就业率达 98%以上。学部积极探索精英化、国际化教育培养模式,选拔开设物理学国际班,打造卓越英才。学部坚持开放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及香港、台湾等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长期的合作关系。专业方向 1: 等离子物理 1、 专家简介:吴雪梅,女,47 岁,教授/博士生导师照片: 学历及学术经历:1988 年山东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1991 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2 年苏州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中国物理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副

8、主任委员,中国力学学会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子束离子束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功能薄膜材料,等离子体废气处理及净化(产业方向)承担各级(纵、横向)项目情况:先后主持 6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项科技部课题,3 项江苏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科技部课题 1 项、总装备部预研项目 1 项。开展“等离子体物理及应用”的研究,利用等离子体和离子束技术表面处理的相关研究工作,重点开展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及其相关复杂性研究,开展等离子体废气处理及净化(产业方向)装备及基础研究。科技成果(专利、获奖、论文等)情况:先后 28 位博

9、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相关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过相关论文100 余篇,申请 7 项发明专利(已经授权 1 项,6 项在实审) ,项目“多频等离子体和离子束沉积多种微纳电子薄膜材料”获得 2008 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参与评审情况(是否参与各级各类项目评审及项目具体名称):曾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教育部中外国际合作交流项目及其他省部级项目评审。2、 专家简介:叶超、男、49、研究员照片:学历及学术经历:1986 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物理系并留校工作,2001 年取得苏州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学位,2006 年取得苏州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08 年聘任为研究员,现为苏州大学

10、凝聚态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苏州大学低温等离子体创新研究团队核心成员, “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团队核心成员。研究方向:低温等离子体源物理与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材料加工;低温等离子体光谱诊断;微(纳)电子材料(低 k 材料) ;发光材料;等离子体医学应用。承担各级(纵、横向)项目情况:主持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为纳电子器件中的 SiCOH 超低 k 材料及相关复杂性研究 、 多频等离子体与硅基软物质的作用研究 、 多频等离子体溅射沉积Ag 掺杂 a-SiCxOy 发光材料的研究 。参加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名称为低气压多频等离

11、子体与材料表面相互作用 ;参加一项科技部 2010 年 ITER 计划国内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强磁场螺旋波等离子体物理及超导托卡马克壁清洗新技术 ;参加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名称为ECR 等离子体中多碳氟基团的研究 。科技成果(专利、获奖、论文等)情况:专利:申请中国发明专利 4 项。获奖及荣誉:11998 年“微波 ECR 等离子体 CVD 薄膜沉积系统”江苏省教育委员会自制教学仪器设备三等奖。21999 年苏州大学陆氏科研奖。32000 年“微波 ECR 等离子体薄膜沉积方法研究”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42002 年“-C:F 薄膜沉积、结构与介电性质研究” ,江苏省第三届

12、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 2007 年“碳基氟化低 k 材料的等离子体沉积研究”苏州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6. 2008 年“多频等离子体和离子束沉积多种微纳电子薄膜材料”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72008 年江苏省高校第五届大学生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竞赛优秀指导教师。82009、2011 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 项) 。92009、2010 年苏州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 项) 。102009 年“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团队”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12010 年苏州大学教学成果奖苏鑫奖。12. 2010 年基础物理(实验)国家教学团队。13. 苏州市人民政府优秀自然科学

13、论文一等奖 3 项(94-97 年度) 、三等奖 4 项(2002-2009 年度) 。论文:在国内外期刊如 Appl Phys Lett、J Electrochem Soc、 物理等发表论文 100 多篇。代表性论文: 1Chao Ye, Haijie He, Fupei Huang, Yi Liu, and Xiangying Wang,Phys. Plasma 21, 043509 (2014)2. Fupei Huang, Chao Ye*, Haijie He, Yi Liu, Xiangying Wang and Zhaoyuan Ning,Plasma Sources Sci.

14、Technol. 23, 015003(2014)3. Haijie He, Chao Ye*, Xiangying Wang, Fupei Huang, and Yi Liu,ECS Journal of Solid St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Q74-Q78 (2014)4. Chao Ye, Yanhong Deng, Shuibing Ge, Zhaoyuan Ning,Plasma Process. Polym. 10, 761-766 (2013)5. Chao Ye, Haiyan Zhang, Zhaoyuan Ning,J.Appl.Phy

15、s. 106 (1), 013302 (2009)6. Chao Ye, Zhaoyuan Ning, Tingting Wang, Xiaozhu Yu, Yongxia Wei, Xiaomei Qian,J Electrchemical Society 154, G63 (2007)7. Chao Ye, Zhaoyuan Ning, Mingrong Shen, Shanhua Cheng, Zhaoqiang Gan,J.Appl.Phys. 83(11), 5978 (1998)8. Chao Ye, Zhaoyuan Ning, Mingrong Shen, Hao Wang,

16、Zhaoqiang Gan,Appl.Phys.Lett. 71(3), 336 (1997)著作:1. 叶超,宁兆元,江美福,吴雪梅,辛煜编著, 低气压低温等离子体诊断原理与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008 年苏州大学研究生优秀教材建设基金资助)2. 宁兆元,江美福,辛煜,叶超编著, 固体薄膜材料与制备技术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007 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立项精品教材)参与评审情况(是否参与各级各类项目评审及项目具体名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项目通讯评审专业方向 2: 凝聚态物理 1、 专家简介:张天辉 教授 / 硕士生导师照片:学历及学术经历:1996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9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等离子体物理硕士。2008 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1999-2002 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任助理研究员。2008-2011 期间在荷兰 Utrecht University 范特霍夫物理与胶体化学实验室博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