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5315900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1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6.1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6.1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6.1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6.1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1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1 第第 1 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第 1 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知识结构二、教学目标1、简述杂交育种的概念,举例说明杂交育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2、举例说出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3、讨论遗传和变异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遗传和变异规律在改良农作物和培育家畜品种等方面的应用。解决方法通过育种实践的实例,使学生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局限性。解决方法让学生讨论杂交育种的不足,针

2、对这一方法的不足,教师介绍人工诱变育种,结合实例分析诱变育种的优点,在此基础上,进而引导学生分析诱变育种方法的不足。四、时安排1 时。五、教学方法讲解法、启发式。六、教具相关资料、图片。七、学生活动1、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相关问题。2、通过具体事实,启发学生发现事物的规律性。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导入:大约在一万年以前,古人就开始驯化野生动物,栽培植物。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知道要挑品种好的个体传种。而这些优良的品种都是人们利用生物的变异,通过长期选择,汰劣留良获得的。选择育种不仅周期长,而且可选择的范围是有限的。在实践中,人们逐渐摸索出许多优良的育种方法。一

3、、杂交育种问题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教材 P98 相关讨论题。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就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即通过杂交,把生物不同品种间的基因重新组合,以便使不同亲本的优良基因组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人类有益的新品种。出示本中的小麦杂交图解:亲代 高产、不抗病 低产、抗病杂种第一代 高产、不抗病第二代 高产、抗病,中产、抗病,中产、不抗病,低产、不抗病如果高产(A)对低产(a)是显性,不抗病(B)对抗病(b)是显性,亲代都是纯合子,将上图改为基因型图解,叫两位学生到前面板画。提问:1、第二代中的高产抗病品种能代代相传吗?2、怎样才能得到可以代代遗传的优势品种?由此可见,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

4、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学生阅读教材 P99 相关内容了解我国在杂交育种方面的成就。思考与讨论杂交育种只能利用已有基因的重组,按需选择,并不能创造新的基因。杂交后代会出现分离现象,育种进程缓慢,过程复杂。有没有更好的育种方法弥补这些缺陷呢?二、诱变育种学生阅读教材 P100 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人工诱变育种?2、人工诱变有哪些方法?3、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什么?4、人工诱变育种有什么优点?有什么局限性?如何克服这些局限性?、我国在人工诱变育种方面有哪些成果?教师总结归纳。(三)总结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处理杂交用物理、化学因素

5、处理生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花药离体培养原理通过基因重组,把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同一个后代中,从而产生符合要求的新类型用人工方法诱发基因突变,产生新性状,创造新品种或新类型抑制细胞分裂中纺缍体的形成,使染色体的数目加倍后不能形成两个细胞诱导精子直接发育成植株,再用秋水仙素加倍成纯合子优缺点方法简单,容易操作,不能创造新的基因,育种过程缓慢,过程烦琐能提高变异的频率,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变异性状较稳定,可加速育种进程。有利变异少,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诱发突变的方向难以掌握,突变体难以集中多个理想性状器官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发育延迟,结实率低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可缩短育种年限(2 年) 。方法复杂,成活率低实例小麦高茎(易倒伏)抗锈病的纯种与矮茎(抗倒伏)易染锈病的纯种进行杂交,培育出矮茎抗锈病小麦品种青霉菌经 X 射线、紫外线照射以及综合处理,培育出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三倍体无子西瓜,八倍体小黑麦抗病植株的育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