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35314270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文艺鉴赏能力的培养 第一节、鉴赏的本质 1、鉴赏是是一种审美活动 (1)鉴赏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 (2)鉴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鉴赏必须使用形象思维 (4)鉴赏伴随着丰富的情感体验 第二节、鉴赏是人类文学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1、鉴赏是实现文艺作品价值与功能的中间环节 2、鉴赏是推动文艺创作的动力之一 3、鉴赏是一种审美创造 第三节、鉴赏的特征 1、感同身受:内蕴的体验性 2、赏心悦目:强烈的审美愉悦性 3、还原与探索:鉴赏的再创造性 a 主体论主体论 第一节、鉴赏主体 1、主体的含义 2、期待视野:阅读主体必备的前结构 3、阅读个体、阅读群体和文化圈 第二节

2、、鉴赏的趣味及其衡量 1、关于鉴赏趣味的几个问题 2、鉴赏趣味的衡量 第三节、鉴赏能力的培养 1、鉴赏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鉴赏能力面面观 3、鉴赏能力的自我培养 客体论客体论 第一节、文艺作品作为鉴赏客体的存在 1、客体的含义 2、文艺鉴赏客体的基本属性 3、文艺鉴赏客体审美价值的构成层次 4、文艺鉴赏客体的艺术类型 第二节、文艺诸类型的审美特征 1、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 过程论 第一节、鉴赏的三个环节 1、作者 2、作品 3、读者 第二节、鉴赏过程的三个阶段 1、直觉阶段 2、体验与理解阶段 3、认识阶段第三节、鉴赏过程中的审美心理 1、审美感知 2、审美想象 3、审美情感 4、审美理解 a

3、 文艺鉴赏方法文艺鉴赏方法文艺鉴赏方法是联系主客体的中介,或者说是实现文艺鉴赏的途径、手段与方式的 总和。文艺鉴赏的方法有共性与个性之别。共性方法属于通用方法, 适用于所有样式文艺 作品的鉴赏。个性方法属于类型方法, 是鉴赏不同类型文艺作品所使用的特殊方法。本讲 座试图在国内外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玄勾要,分门别类,将按照文艺鉴赏的三环节和三阶段 展开论述,以期让大家对文艺鉴赏的通用方法有一个宏观的掌握一、围绕文艺鉴赏三环节的一、围绕文艺鉴赏三环节的 方法论方法论文艺鉴赏是一个由作者、作品和读者三个环节共同组成的运动系统,三者相对独立, 但又互为对象,彼此依存。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文艺鉴赏三环节之

4、一 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一切文艺作品均是作者创作的产物,人生的投影。俗话说“文如其人”,即表明了作品与作 者的密切关系。因此,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也就是要求鉴赏者以追寻、重建文艺作品的 作者原意为根本目标,以此形成的种种鉴赏方法,我们即统称为作者理论。文艺鉴赏三环节之文艺鉴赏三环节之 一一 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1、孟子的、孟子的“以意逆志以意逆志”与与“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法法我国文艺鉴赏方法的自觉当从孟子开始。 “以意逆志”是孟子在与弟子咸丘蒙讨论 诗经小雅北山时提出的,他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对于

5、“以意逆志”法的理解,孟子强调的应是以整个作品的文辞之意去领会诗人之志。因为 孟子之所以提出“以意逆志”,目的即在于规范解诗行为,并力求符合儒家的思想,所以,这里的 “意”只能是作者之意,如果将它解释为读者之“意”,那就明显不符合孟子的原意了。当然,如何 从作者的文辞之意去领会诗人之志,实际上并不容易。意逆在我,志在他人,要求读者的鉴赏 完全与作者吻合是很难的。对此,孟子又提出了“知人论世”说,指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 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不论是读诗还是尚友,以世知人,由人知诗,或从诗知人,进 而推想作者原意都是十分必要的。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 以作者为核心的

6、审美鉴赏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2、赫施、却尔等的作者理论、赫施、却尔等的作者理论传统解释学的作者决定论,在西方文艺鉴赏史中有起有伏,到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 国学者赫施、却尔等人将这一理论推向了顶峰。赫施在他的解释的有效性和解释的 目标等著作中,进一步明确了以作者为中心的文艺鉴赏理论。他说:“阐释者的基本任务是 在自己的内心对作者的逻辑,他的态度,他的文化素养,总而言之, 他的世界进行再造。因为尽 管这个核实过程是极端复杂和困难的,其基本核实原则却是非常简单的,是对演讲题材的想象 再造。困难的是,我们该如何准确地”想象再造作者的原意呢?赫施则提出了按照作品的”含 义类型去追寻的办法,或指

7、在作品类型所允许的意义范畴中的鉴赏。即某一作品首先必须属 于一定类型,其次它又从属于一定的流派和风格,然后再确定是作者何时创作的,又是怎样创 作的。通过这样一层层”含义类型的限定,对作者原意的”想象再造就会比较容易了。赫施之后,美国的另一学者却尔又提出了“惟一正确”的一解的著名论断,认为文艺作 品只有一个惟一正确的解释,那就是作者的意图。要确定作者的意图,却尔的方法是求助于所 谓“外部证据”和“内部证据”。前者是指作者的日记、笔记、信件及谈话等,后者是指作品特 点,即作品的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段等。当然,文艺鉴赏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聪明的接受者不仅对恢复作者原意不感兴趣,而且更不会

8、将作者的意图定为一尊。赫施、却尔 等人的作者决定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文艺作品的意义是可以解释的,有它的客观性,从而提醒 人们不要使文艺鉴赏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 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 鉴赏鉴赏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开启了文艺鉴赏与批评的另一领域,其实质是对作者意蕴的 深层次探原,即认为作者原意潜藏在连作者自己也察觉不到的无意识底层,是对西方作者理论 的进一步发展。弗洛伊德(1852- 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医生, 他不仅从一种精神病学理论拓展 为普通心理学,而且还将它扩展为一种世界观或一种哲学方

9、法,并广泛应用于宗教、伦理、政 治、语言学、人类学,尤其是文学艺术等广袤的领域,从而构成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文 艺学方法流派之一。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 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之 精神分析法的理论基础精神分析法的理论基础(1)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精神活动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就像冰山一样, 人的心理结构主要的重量和密度隐没在表面以下( 即意识层下面)。(2)性本能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动根本上都是性欲的本能促动,弗洛伊德把这种根 本的精神力量称作“里比多”,即性能量。 (3)梦的理论。精神分析法对梦

10、作出了独特的阐述,界定梦是无意识活动的真实区域。 梦的工作就是通过凝聚、移位、畸变等过程完成对潜意识本能欲望的改装。 “白日梦”的性质 与梦相同,推及游戏和艺术创造活动。如同整个精神分析学说一样,精神分析文艺鉴赏与批评 自它问世以来也一直受到多方面的严厉指责。然而,精神分析法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艺学 方法,其重要贡献任何人也无法抹杀。文艺鉴赏三环节之 一一 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 鉴赏鉴赏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之 精神分析法的贡献精神分析法的贡献贡献之一:拓展了一种心理学文艺学方法。如果过人们习惯的是宏观历史学和道德 学的传统解释法,那么精神分析法则是

11、一种微观心理学解释,把文艺看成作者内在主体的表现,倡 导从个体的心理结构、心理经验去鉴赏文艺,这正是别的鉴赏方法模式所不能替代的,而且对 后世的心理学文艺学方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贡献之二: 无意识理论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艺活动和文艺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鉴赏角度。例如,弗洛伊德在对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分析中,认为国君的儿子俄狄浦 斯杀父娶母表面上写的虽是人类意志和命运的冲突,但实际上它所表现的是人们童年时代所 产生的杀父娶母的无意识欲望。后来,弗洛伊德还把这种”俄狄浦斯情结 扩展到了莎士比亚 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玛卓夫兄弟,认为它们对同一主题的不同处理, 正是精神变态性压抑的

12、俄狄浦斯情结的反映。这种分析尽管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无疑是开拓 了文艺鉴赏的视界。贡献之三: 为进行深层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某些值得借鉴的方法和手段,如弗洛伊德 提出的“症侯法”和“象征破译法”。他认为作者的无意识往往在文艺作品中会表现出各种症 侯:省略、歪曲、空白、朦胧、回避、夸张、悖逆、失常等, 通过这些症侯的分析即可探求 无意识深处的真实本质。而象征破译法又是要求接受者毁坏艺术的表层结构,回溯和复原创 作的初始无意识的动机,破译其象征意义。同时,弗洛伊德还为这种破译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 和密码。不过,他为破译提出的这些规则和密码中,几乎所有的象征广义上看都是性的象征, 这显然就有庸俗化的倾向。文

13、艺鉴赏三环节之一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 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4、荣格的原型方法、荣格的原型方法荣格(1875- 1961)的原型方法理论是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一度 是弗洛伊德的高足。后来因为感到老师的精神分析法路子太窄而与之分道扬镳。荣格原型 方法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1)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宣称这种无意识具有表层与深层两个层面。 前面为个体无意识, 后者则是由于精神遗传而为人类大家庭全体成员所共有的原始的”集体 无意识。(2)对“原型”术语的重新界定,是在对康德”把原型还原为有限的几个知性范畴的扬 弃上逐步完善的。荣格强调的原型是人类

14、远古祖先生活的经验类型复现的“心理残迹”、 “原 始心象”,而且它们都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继承下来,并表现在神话、宗教、梦、个人隐秘 幻想和文艺作品中。所以,荣格讲的原型实际上即是集体无意识 的遗传形式,有所谓再生原 型、死亡原型、巫术原型、受难原型、上帝原型等等。原型作为文艺鉴赏与批评的一种方法,其重要贡献在于使我们认识到了作者与原型 的深层联系,以便于将文艺作品放到整个人类文化领域去理解,去鉴赏。从而,我们也才有可 能解开远古神话因历史岁月的尘封而形成的“密码”,并通过对原始意象反复出现于现代艺术 中这一事实的探幽发微,揭开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不过,我们在文艺鉴赏中实际运用原型方 法时,切

15、忌不能照搬这些原型的阐释,只是简单地将鲜活的文艺作品还原为种种原型形式,而 应当将整个作品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并合乎逻辑地证明需要采用原型方法时,才把作品中的那 些特殊的意象解释为原型。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文艺鉴赏三环节之一 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以作者为核心的审美鉴赏 4、荣格的原型方法、荣格的原型方法荣格(1875- 1961)的原型方法理论是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一度 是弗洛伊德的高足。后来因为感到老师的精神分析法路子太窄而与之分道扬镳。荣格原型 方法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如下两点:(1)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个人无意识理论,宣称这种无意识具有表层与深层两个层面。 前面为个体无意识, 后

16、者则是由于精神遗传而为人类大家庭全体成员所共有的原始的”集体 无意识。(2)对“原型”术语的重新界定,是在对康德”把原型还原为有限的几个知性范畴的扬 弃上逐步完善的。荣格强调的原型是人类远古祖先生活的经验类型复现的“心理残迹”、 “原 始心象”,而且它们都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继承下来,并表现在神话、宗教、梦、个人隐秘 幻想和文艺作品中。所以,荣格讲的原型实际上即是集体无意识 的遗传形式,有所谓再生原 型、死亡原型、巫术原型、受难原型、上帝原型等等。原型作为文艺鉴赏与批评的一种方法,其重要贡献在于使我们认识到了作者与原型 的深层联系,以便于将文艺作品放到整个人类文化领域去理解,去鉴赏。从而,我们也才有可 能解开远古神话因历史岁月的尘封而形成的“密码”,并通过对原始意象反复出现于现代艺术 中这一事实的探幽发微,揭开人类深层心理的奥秘。不过,我们在文艺鉴赏中实际运用原型方 法时,切忌不能照搬这些原型的阐释,只是简单地将鲜活的文艺作品还原为种种原型形式,而 应当将整个作品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并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