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知识要点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5308208 上传时间:2018-03-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知识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知识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知识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知识要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知识要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知识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知识要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九年级(下册)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第第 1 1 节节 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起源1.美国天文学家哈勃发现星系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大爆炸宇宙理论(勒梅特于 1931 年创建) 。 其主要观点-大约 150 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 个“原始火球” 中。 3.宇宙的将来两种结局:永远膨胀下去,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 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 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

2、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4.英国人史蒂芬霍金提出的黑洞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了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 他的宇宙无边界设想是这样的:第一,宇宙是无边的;第二,宇宙不是一个可以任意赋予 初始条件或边界的一般系统。第第 2 2 节节 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太阳系的形成与地球的诞生1.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心说 托勒密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从地球向外,依次有月球、水星、金星、太阳、 火星、木星和土星,在各自的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 2.哥白尼与“日心说” 1543 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理论。这个理论体系认为,太阳是行星系 统的中心,一切行星都绕太阳旋转。地球也是一颗行星

3、,它一面像陀螺一样自转,一面又 和其他行星一样围绕太阳转动。 3.太阳系的行星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太阳系的形成: “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阳,然后, 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球等行星。理论依据:(太阳系的行星绕日运行 的特征)同向性同向性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共面性共面性公转轨道平面大多接近于同一平面。5.太阳系形成的两大假说:星云说、灾变说。第第 3 3 节节 恒星的一生恒星的一生1.恒星的演化 恒星的一生: 太阳红巨星白矮星 暗矮星中子星大恒星超红巨星超新星 黑洞 2.太阳的光和热是靠太阳内部

4、的氢发生热核反应而产生的。第第 4 4 节节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诞生1.地球的演化。46 亿年前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构成的炽热的球。在距今约 38 亿年 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2.生命的诞生。1953 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气、氢气和水的密闭装 置,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氨基酸、有机酸和尿素等。3.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假说。生命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第二阶段,从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第三阶段,从有机大分子组成能自我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多分子体系;第四阶段,从多分子体系演

5、变为原始生命原始生命。第第 5 5 节节 生物的进化生物的进化1.生物进化的有力证据动植物化石。 在地层中保留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都称为化石。 2.生物进化的顺序和意义。越是古老的地层(深层)里化石生物越简单、越原始,越是晚 近的地层(浅层)里化石生物越复杂、越高级。 进化顺序: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哺乳类。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人:南方古猿直立人智 人现代人。 意义:化石在地层按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是生物进化最可靠最直接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 的分布说明了生物是经过 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反映了生物进化的顺序(生 物演

6、化)是: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 更先进更科学的推断生物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是通过分析比较 DNA 和蛋白质的差异。 3.进化论的演变。最早较为系统地阐明生物如何进化的是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他认为物种 是可变的,现在活着的种类是从今天已经不存在的种类演变而来的。1809 年,法国博物学 家拉马克提出“用进废退”观点,认为现存的生物,包括人类都是由其他物种变化而来的, 现在存活的生物都有各自的祖先,物种进化的原因是自身存在着一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力量。对神创论造成致命打击的是达尔文于 1859 年发表的物种起源 ,其中解释物种进 化原因的自然选择理论被人们普遍接受。主要观点:地球上的一切适于

7、都起源共同的原 始祖先,生物之间存在着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核心:生物进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内因是不 定向的遗传和变异,外因是环境的选择,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分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是积累微小变异,遗传 和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自然选择学说的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第第 6 6 节节 进化与遗传进化与遗传1.遗传:生物体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子代和子代之间的性状都很相似,这种 现象称为遗传,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 2.变异:子代与亲代及

8、子代不同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叫变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 3.染色体:位于细胞核内(人类有 23 对 46 条染色体) ,染色体是由 DNA(脱氧核糖核酸)和 蛋白质组成的,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脱氧核糖、碱基、磷酸组成 DNA 的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基因是起遗传作用的 DNA 片断。一个 DNA 分子上有成百上千个基因。基因控制性状,蛋白 质表现性状。遗传物质包括基因、DNA、染色体。 4.变异实质上是遗传物质(基因、DNA、染色体)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体性状的变化。例如白 化病患者不能合成黑色素,就是因为控制黑色素合成的基因发生变异造成的;先天愚型是 21 号染色体多

9、了一条。 5.育种和优生。杂交优势杂交优势:杂交的生命力比双亲强的现象。如骡。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完全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等。遗传病与优生遗传病与优生。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之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6.新达尔文主义(综合进化论)认为:亲代的基因在传递给子代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自然选择。 如含有体格强壮、反应敏捷的基因的动物往往能在择偶竞争中获胜,因此这些基因遗传给 子代的机会较大,相反,含有某些遗传病基因的动物往往得不到配偶或过早死亡使这些不 利基因传给子代的机会减小。第 2 章 生物与环境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一)(一) 、种群、种群1.定义:生活在一定

10、区域 内的 同种生物个体 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二)(二) 、群落、群落1.定义:在 一定生活环境 内生活的 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 物群落简称为 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 种群 ,即区域内的全部 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 直接 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 繁殖关系等,其中 食物关系 最

11、主要。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三)(三) 、植被、植被1.定义:生活在 一定自然区域内的 所有植物 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 地球表面的 植 物群落 称为植被。3.作用:在群落中,起 主导作用 的是植物, 动物 和 微生物 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4.破坏植被的危害: 水土流失 、 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 、 等。(四)(四)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 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 温度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

1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 适应 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 影响 环境4涵义:一个 生物群落 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 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6.不可缺少的成分 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把 有机物 转化成 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 食物 关系。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 直接 比较。(五)(五)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 食物关系

13、形成联系食物链。举例: 草 鼠 蛇 鹰 。(3)功能:生态系统中 物质和 能量 流通的渠道。变化规律 : 能量 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2.食物网。(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 食物链 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 食物网。(2)功能:生态系统中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的渠道。注意: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 生产者 。 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六)(六)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自动调节能力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复杂 ,生物种类 越多 ,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 越强 。2、

1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1).破坏原因: 超过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2).破坏因素: 自然因素 和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 火山、 台风 等。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人为因素 可以导致 自然因素 的强化或弱化。第3章 人的健康与环境本章知识:本章知识:1、以“人”为中心,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对本章涉及的科学知识与 技能,以“健康 影响健康的不利因素和影响健康的有利因素”为线索,构建系统的 知识体系。2、本章涉及到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许多概念与知识,但学习的目的除了了解“人的健 康与环境”有关的一些科学知识与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3、突出科学探究。4、渗透科学史、反映新技术和社会问题。本章知识体系第第1 1节节 健康健康1、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三者处于最佳状态。 生理健康 2、健康包括 心理健康 社会关系健康 生物因素 3 、影响健康的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第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